“名医珍言录·内科·咳嗽”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
{{名医珍言录}}
 +
 
==咳而无痰者,以甘寒润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
 
==咳而无痰者,以甘寒润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
 
咳而无痰者,以甘寒润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清•[[张石顽]]《[[张氏医通]]•咳嗽》)
 
咳而无痰者,以甘寒润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清•[[张石顽]]《[[张氏医通]]•咳嗽》)
第19行: 第21行:
 
'''解释'''  [[咳嗽]]日久,往往使肾阴不足,[[虚火]]内积煎熬[[津液]],此即[[陈世铎]]所谓“肾火沸腾为痰”(《[[石室秘箓]]·卷之四·痰治法》)。言真脏为患者,亦指肾阴之不足,故用六味地黄丸壮肾水、滋化源为治本之计。其后唐氏《[[血证论]]》中有用[[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生痰的论述,王氏《[[回春录]]》载有用[[熟地]]、[[龟板]]、[[鳖甲]]等治疗阴虚生痰的病案,均可参考。又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在壮肾水的同时,佐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以杜生痰之源,还能收到培补[[后天]]充养[[先天]]的效果。
 
'''解释'''  [[咳嗽]]日久,往往使肾阴不足,[[虚火]]内积煎熬[[津液]],此即[[陈世铎]]所谓“肾火沸腾为痰”(《[[石室秘箓]]·卷之四·痰治法》)。言真脏为患者,亦指肾阴之不足,故用六味地黄丸壮肾水、滋化源为治本之计。其后唐氏《[[血证论]]》中有用[[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生痰的论述,王氏《[[回春录]]》载有用[[熟地]]、[[龟板]]、[[鳖甲]]等治疗阴虚生痰的病案,均可参考。又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在壮肾水的同时,佐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以杜生痰之源,还能收到培补[[后天]]充养[[先天]]的效果。
  
[[分类:名医珍言录]][[分类:医籍]][[分类:医述]]
+
 
 +
{{医籍}}{{医论}}

2015年7月25日 (六) 23:25的最新版本

咳而无痰者,以甘寒润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

咳而无痰者,以甘寒润其肺;痰多致嗽者,以辛平燥其脾。(清•张石顽张氏医通•咳嗽》)

解释 咳而无痰曰干咳,多因肺阴亏损,其咳声短促,以午后、黄昏为甚,甚者音哑咽干,或由颧红潮热盗汗等。痰多之嗽者,多由脾热生痰,上于肺,壅遏肺气,表现为痰多色白,或稠厚成块,易咯,每于晨起为甚。其治前者当以甘寒之品养阴润肺,可选麦门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后者多用辛燥之品健脾化痰,“脾健则复其运化之常,而痰自不生矣”(吴澄不居集·上集·卷十七》),可选二陈汤平胃散之类加减,若脾气虚者,可用四君、六君子汤补气健脾化痰。

疗久咳必先顾其胃气,未有胃不顺而咳可愈者。

疗久咳必先顾其胃气,未有胃不顺而咳可愈者。(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咳嗽》平案,方仁渊按语)

解释 久咳之人,大多伤肺、伤肾,故治久咳者多用补益。然补气慎防壅中,滋阴切忌碍胃,只有使胃气和顺,才能使补益药充分发挥止咳的作用。载有“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由此可见咳都与肺胃有关。故疗久咳必先顾其胃气,此在治疗上颇有深意。

久咳而滋补无功,必须培养脾元,补母以及其子。

久咳而滋补无功,必须培养脾元,补母以及其子。(清•程杏轩医述》引《会心录》)

解释 久咳则伤肺,所言滋补是指补肺无疑,补而无功是指补肺无功,《会心录》提出必须培养脾元,补母及其子,其理论是宗《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的治则,以脾肺的关系言,就是“培土生金”法,通过培养脾土的目的。久咳肺虚用培养脾元法,亦非一见肺虚即用,必须在肺虚的同时,兼见脾元不足者方宜。培养脾元之方,常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大抵久咳者,多属真气亏损,火炎水涸,或津液涌而为痰者,乃真脏为患也。须用六味地黄丸壮肾水、滋化源为主,以补中益气汤养脾土、生肺肾为佐。

大抵久咳者,多属真气亏损,火炎水涸,或津液涌而为痰者,乃真脏为患也。须用六味地黄丸肾水、滋化源为主,以补中益气汤养脾土、生肺肾为。(明•龚廷贤万病回春咳嗽》)

解释 咳嗽日久,往往使肾阴不足,虚火内积煎熬津液,此即陈世铎所谓“肾火沸腾为痰”(《石室秘箓·卷之四·痰治法》)。言真脏为患者,亦指肾阴之不足,故用六味地黄丸壮肾水、滋化源为治本之计。其后唐氏《血证论》中有用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生痰的论述,王氏《回春录》载有用熟地龟板鳖甲等治疗阴虚生痰的病案,均可参考。又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在壮肾水的同时,佐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以杜生痰之源,还能收到培补后天充养先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