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血证专著。8卷。清唐宗海(容川)著。刊于光绪十年(1884年)。卷1为总论,载“阴阳水火气血论”、“男女异同论”、“脏腑病机论”等医论6篇。卷2~5分论血上干、血外渗、血下泄及血中瘀证治,详述吐血、鼻衄、便血、经闭等33种血证之证候、病因、病机及治法。卷6介绍咳嗽、发热、怔忡、耳病、感冒等39种失血兼证的病机与治疗。卷7、卷8编列书中所引方剂200余首,并附解说。此书既总结前人经验,又有个人独到见解。作者强调人体水、火、气、血互相维系,水病可累血,血病可累气,治血应理气。而气生于肾,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故血证治疗尤需调理脾气。又认为火旺易伤血,血病即火病,补血而不清火,则治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诸药。具体治法,以止血、消瘀、宁血、补血为四大纲。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后人研究血证亦多参考此书。现有初刻本、其他多种清刻本及《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等,建国后有校注本。[1]

  1. 余瀛鳌,李经纬 主编.中医文献辞典.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第282-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