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珍言录·五官科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咽痛之挟风火者十居八九。

咽痛之挟风火者十居八九。(清·徐灵胎医贯砭·咽喉痛论》)

解释 此言是针对《医贯》治咽痛多用六味地黄、门冬、五味大剂作汤服之而发,旨在纠正滥用腻补之弊。徐氏指出:“咽痛之挟风火者十居八九,即以滋腻酸敛之药投之,百不一生。如辛酉壬戌之间咽喉痛者十人而五,不但服温燥之药者立毙,即清凉之药而少加重浊者尚且不救。余治以百数,皆以辛寒清凉疏透之药不失一人。若依此方(指六味地黄汤—一注者)无一活者矣”。从临床看,暴发之喉痛,多由素体蕴热多火,复感外邪,确系风热风火者居多,当以辛凉清透清泄里热为大法,不可妄投滋阴。

口臭虽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异。

口臭虽由胃火,而亦有非火之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解释 口臭一般都责之羁热,但脾弱不化者亦有之。其鉴别在于:胃热口臭,其气浊秽,兼见口热口干,龈痛唇肿,亦有大便干结等,而脾弱口臭,其气酸腐并伴口腻不渴或渴不多饮,便溏腹胀者。治疗不宜一概以清胃散治之。

口内生疮是脾经之热炽,鼻窍泣涕因肺脏风侵。

口内生疮是脾经之热炽,鼻窍泣涕因肺脏风侵。(清·程曦医家四要》)

解释 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故脾经有热则口内生疮,宜泻黄散之类,肺受风袭则伤风鼻塞流涕或喷嚏频作,常用三拗汤辛夷花白芷蝉衣之类。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清·王旭高,见《柳选四家医案》)

解释 肺开窍于鼻,但鼻病并非全属肺经。鼻渊为鼻流浊涕,甚则不闻香臭。《素问·气蹶论》谓“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临床用猪胆汁藿香山栀苦丁茶石膏等药。鼻痔为鼻内生息肉,肝经郁热上犯于肺所致,治用清肝宣肺法,药如山栀黄连桑叶野菊花辛夷桔梗等,兼取外治单方或手术。

体虚失聪,治在心肾,邪干窍闭,治在胆经。

体虚失聪,治在心肾,邪干窍闭,治在胆经。(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八·耳门》按语)

解释 失聪、窍闭,皆指耳聋而言。耳聋一证,凡属体虚者不外心火亢、肾水不足,因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常用熟地磁石龟板天冬麦冬牛膝山萸肉白芍养阴,或用川柏知母黄连相火而坚阴。凡属外感暴聋,多由少阳风火上扰所致,当用黄芩汤龙胆泻肝汤之类以清散之。此为治聋之大端。但耳聋尚有涉及他经他脏者,当随证治之。

喉属肺经,咽属胃经。凡咽喉之症,属实火者多,因肺胃之阳盛。肾脉循喉,肝肺绕咽,系虚火者,始关肝肾之亏。

喉属肺经,咽属胃经。凡咽喉之症,属实火者多,因肺胃之阳盛。肾脉循喉,肝肺绕咽,系虚火者,始关肝肾之亏。(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解释 咽喉之症皆责之火,但火有虚实之分,实火治从胂胃,宜清肺胃之火;虚火治从肝肾,须补肝肾之阴。此示治咽喉之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