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汗”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已导入1个版本)
 
第1行: 第1行:
证名。头面局部多汗。多因邪热内郁,热蒸于上。《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治宜栀子豉汤、茵陈蒿汤、大陷胸汤等方。有因水亏火旺而致者,头顶出汗,乃肾火有余而肾水不足。治宜滋肾清肺,可用桑叶、熟地、北五味、麦冬等;或滋阴降火,用当归六黄汤(见《石室秘录•敛治法》)。有因胃火上腾者,每当饮食时,即头汗淋漓。治以泻胃火为主,方用收汗丹(《辨证录•汗症门》)。有因湿胜所致者,亦汗出头额,用胜湿汤(《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有瘀血内蓄而致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证治汇补》卷三、《类证治裁•汗症》)。若关格不通或重病阳脱而见头汗,属危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二十)。
+
证名。头面局部多汗。
 +
 
 +
多因'''邪热内郁,热蒸于上'''。《[[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治宜[[栀子豉汤]]、[[茵陈蒿汤]]、[[大陷胸汤]]等方。
 +
 
 +
有因'''水亏火旺'''而致者,头顶出汗,乃肾火有余而肾水不足。治宜滋肾清肺,可用桑叶、熟地、北五味、麦冬等;或滋阴降火,用当归六黄汤(见《石室秘录•敛治法》)。
 +
 
 +
有因'''胃火上腾'''者,每当饮食时,即头汗淋漓。治以泻胃火为主,方用[[收汗丹]](《[[辨证录]]•汗症门》)。
 +
 
 +
有因'''湿胜'''所致者,亦汗出头额,用[[胜湿汤]](《[[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
 +
 
 +
有'''瘀血内蓄'''而致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证治汇补]]》卷三、《类证治裁•汗症》)。
 +
 
 +
若'''[[关格]]'''不通或重病阳脱而见头汗,属危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二十)。
 +
{{病证名}}

2016年7月21日 (四) 22:36的最新版本

证名。头面局部多汗。

多因邪热内郁,热蒸于上。《伤寒明理论•头汗》:“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如热不得越而上达者也。又热入血室,与其虚烦,或阳明被火,及水结胸,皆但头汗出也,俱是热郁于内,而不得越者也。”治宜栀子豉汤茵陈蒿汤大陷胸汤等方。

有因水亏火旺而致者,头顶出汗,乃肾火有余而肾水不足。治宜滋肾清肺,可用桑叶、熟地、北五味、麦冬等;或滋阴降火,用当归六黄汤(见《石室秘录•敛治法》)。

有因胃火上腾者,每当饮食时,即头汗淋漓。治以泻胃火为主,方用收汗丹(《辨证录•汗症门》)。

有因湿胜所致者,亦汗出头额,用胜湿汤(《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

瘀血内蓄而致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证治汇补》卷三、《类证治裁•汗症》)。

关格不通或重病阳脱而见头汗,属危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