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肾经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肾,络膀胱,并与脊髓、肝、膈膜,喉部、舌根、肺、心、胸腔等相连。在体表,由足小趾, 经足心、内踝、下肢内侧后面、腹部,止于胸部。本经有病 时,主要有口中热、舌干、咽喉病、饥饿而不欲食、赢瘦、咳血、哮喘、 心悸、胸痛、烦躁、黄疸、腹泻、面色暗黑、视物不清、精 神痿靡、好睡痿厥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足少阴肾经


经脉循行

①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 (涌泉),②出于舟骨粗隆下,③沿内踝后,④进入足跟,⑤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⑥出腘窝的内侧,⑦向上行股内后缘,⑧通向脊柱 (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 (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⑨联络膀胱;⑩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11向上通过肝和横膈,12进入肺中,13沿着喉咙,14夹于舌根部;15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要病候

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和肾、肺、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原文

经脉循行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灵枢•经脉》)


主要病候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 (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灵枢•经脉》)


经文互参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足少阴脉:出内踝窭中,上贯(腨),入(郄),出股,入腹,循脊内□廉,出肝,入胠,系舌本。

[足臂本]其病:病足热,(腨)内痛,股内痛,腹街、脊内廉痛,肝痛、心痛,烦心,咽肿□□□舌干,□旦尚□□□数喝,牧牧嗜卧以咳。诸病此物者,皆灸足少阴脉。

[阴阳本]少阴脉:系于内踝外廉,穿腨,出却中央,上贯脊之内廉,系于肾,夹舌本。

[阴阳本]是动则病:喝喝如喘,坐而起则目()如无见,心如悬,病饥,气不足,善怒,心惕,恐人将捕之,不饮食,面黯若灺色,咳则有血,此为骨蹶(厥)。

《灵枢•本神》: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按:此篇论五脏所藏及其虚实见症。)

《灵枢•五邪》: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按:此篇论邪在五脏及其治法。)

《灵枢•胀论》:肾胀者,腹满引背中央然,腰髀痛。(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症。)

《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刺足少阴、太阳。(按:此篇论五脏热证及治法。)

《素问•热论》:伤寒……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按:此篇论六经热病。)

《素问•刺疟》: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

《素问•刺疟》:“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按:此篇论足六经及五脏疟。)

《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按:此篇论五脏风证。)

《素问•藏气法时》: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按:此篇论五脏病虚实。)

《素问•厥论》: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按:此篇论手足六经厥及厥逆。)

《灵枢•经脉》:足少阴气绝,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张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按:此篇论阴阳经气绝。)

《灵枢•终始》: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寒,上下不通而终矣。(按:此篇论六经终,应手足上下合参。)


腧穴

涌泉 (KI1)然谷 (KI2)太溪 (KI3)大钟 (KI4)水泉 (KI5)照海 (KI6)复溜 (KI7)交信 (KI8)筑宾 (KI9)阴谷 (KI10)横骨 (KI11)大赫 (KI12)气穴 (KI13)四满 (KI14)中注 (KI15)肓俞 (KI16)商曲 (KI17)石关 (KI18)阴都 (KI19)腹通谷 (KI20)幽门 (KI21)步廊 (KI22)神封 (KI23)灵墟 (KI24)神藏 (KI25)彧中 (KI26)俞府 (KI27)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端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本经自足小趾的下边起始,斜行到足掌心中(涌泉),出行到然骨(舟骨粗隆)的下面,沿着内踝后方,分布在足跟中,由此向上在三阴交处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相会,然后行至腓肠肌内,浅出腘窝内侧(阴谷),沿大腿内侧后边向上,穿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它直行的主干,从肾脏出来,向上穿过肝脏和膈肌,进入肺部,沿着气管喉咙,到舌根两侧。它的支脉。从肺脏出来,联络心,流注到胸中,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饥不欲食,面色发黑,喘息气逆,咳唾有血,目花,心悸,惊恐;口舌干燥,咽喉肿痛,心烦心痛,黄疸肠澼,脊柱、大腿内后廉痛,下肢肌肉萎缩,足底灼热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