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鞠丸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越鞠丸(芎术丸)

《丹溪心法》


组成

香附 川芎 苍术 栀子 神曲各等分(各6-l0g)


用法

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原书未著用法用量。现代用法:水丸,每服6-9g,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参考用量比例作汤剂煎服)。


功用

行气解郁。


主治

六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方解

本方证乃因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致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气郁而肝失条达,则见胸膈痞闷;气郁又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故见胸胁胀痛;气血郁久化火,则见嗳腐吞酸吐苦之火郁;气郁即肝气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气滞,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则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而见恶心呕吐。反之,气郁又可因血、痰、火、湿、食诸郁导致或加重,故宜行气解郁为主,使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方中香附辛香入肝,行气解郁为君药,以治气郁;川芎辛温入肝胆,为血中气药,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栀子苦寒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辛苦性温,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味甘性温入脾胃,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四药共为臣佐。因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晶,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丹溪立方原义:“凡郁皆在中焦”,其治重在调理中焦而升降气机。然临证难得六郁并见,宜“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应视何郁为主而调整其君药并加味运用,使方证相符,切中病机。
本方的配伍特点: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郁偏重者,可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等以助行气解郁;血郁偏重者,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等以助活血祛瘀;湿郁偏重者,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以助利湿;食郁偏重者,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以助消食;火郁偏重者,重用山栀,酌加黄芩、黄连以助清热泻火;痰郁偏重者,酌加半夏、瓜蒌以助祛痰。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肋间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等辨证属“六郁”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丹溪心法》卷3:“越鞠丸,解诸郁,又名芎术丸。”
2.方论选录 费伯雄《医方论》卷2:“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流通,郁于何有此方注云统治六郁,岂有一时而六郁并集者乎须知古人立方,不过昭示大法。气郁者香附为君,湿郁者苍术为君,血郁者川芎为君,食郁者神曲为君,火郁者栀子为君。相其病在何处,酌量加减,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读一切方书,皆当作如是观。”


临床报道

李氏用本方加味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68例,获得满意疗效。基本方:香附、栀子、川芎、苍术、神曲各12g,加大黄log,三七粉3g(冲服),随证加减。每日1剂,分3次,饭前20分钟服。忌冷、辣食物2个月,6剂为1个疗程,治疗中停服其他药物。结果:治愈 198例,显效39例,有效1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93.65%.

李志谦,等.越鞠丸加味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268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6;15(2):67




目录

“越鞠丸”在《中国药典》

“越鞠丸”在《丹溪心法》卷三

《中国药典》:越鞠丸

处方

香附(醋制)200g 川芎200g 栀子(炒)200g 苍术(炒)200g 六神曲(炒)200g


性状

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涩、苦。


炮制

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

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贮藏

密闭,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

《丹溪心法》卷三:越鞠丸

别名

芎术丸(《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

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制法

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行气解郁。治气、血、痰、火、湿、食等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


用法用量

每服6~9克,温水送下。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


备注

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活血行气,以治血郁;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栀子清热除烦,以治火郁;神曲消食和中,以治食郁。此方虽无治痰郁之品,然痰郁多由脾湿引起,并与气、火、食郁有关,所以方中不另设治痰药,亦治病求本之意。


摘录

《丹溪心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