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类法象”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导入1个版本:《中医文献辞典》)
 
第1行: 第1行:
  
本草著作。金李杲 (东垣) 撰,约成书于13世纪中叶。次第为: “用药法象”,述天地阴阳、气味厚薄清浊等; “药性要旨”,阐药味与升降关系,且附“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图”;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明升降与气味厚薄阴阳之关系;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按脏腑归类气味补泻; “药类法象”,以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分作5类,列药百味,各注性味; “标本阴阳论”,论用药分标本,等等。此书进一步阐发药性理论,尤重气味厚薄升降,简明易懂。此书与李杲另一书《用药心法》同为王好古《汤液本草》引录,未见单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为《用药法象》一书解题时,将《药类法象》与 《用药心法》合而为一。又《医籍考》引元砚坚《试效方·序》,称此书为《药象论》。<ref>余瀛鳌,李经纬 主编.中医文献辞典.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第499页.</ref>
+
本草著作。金[[李杲]] (东垣) 撰,约成书于13世纪中叶。次第为: “用药法象”,述天地阴阳、气味厚薄清浊等; “药性要旨”,阐药味与升降关系,且附“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图”;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明升降与气味厚薄阴阳之关系;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按脏腑归类气味补泻; “药类法象”,以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分作5类,列药百味,各注性味; “标本阴阳论”,论用药分标本,等等。此书进一步阐发药性理论,尤重气味厚薄升降,简明易懂。此书与李杲另一书《[[用药心法]]》同为[[王好古]]《[[汤液本草]]》引录,未见单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为《[[用药法象]]》一书解题时,将《[[药类法象]]》与 《[[用药心法]]》合而为一。又《[[医籍考]]》引[[元砚坚]]《[[试效方]]·序》,称此书为《[[药象论]]》。<ref>余瀛鳌,李经纬 主编.中医文献辞典.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第499页.</ref>
 
{{医籍}}
 
{{医籍}}

2016年1月6日 (三) 20:34的最新版本

本草著作。金李杲 (东垣) 撰,约成书于13世纪中叶。次第为: “用药法象”,述天地阴阳、气味厚薄清浊等; “药性要旨”,阐药味与升降关系,且附“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图”;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明升降与气味厚薄阴阳之关系;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按脏腑归类气味补泻; “药类法象”,以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分作5类,列药百味,各注性味; “标本阴阳论”,论用药分标本,等等。此书进一步阐发药性理论,尤重气味厚薄升降,简明易懂。此书与李杲另一书《用药心法》同为王好古汤液本草》引录,未见单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为《用药法象》一书解题时,将《药类法象》与 《用药心法》合而为一。又《医籍考》引元砚坚试效方·序》,称此书为《药象论》。[1]

  1. 余瀛鳌,李经纬 主编.中医文献辞典.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第4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