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本草著作。52卷。明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集录明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部之下为60类(如草部又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杂草、有名未用等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此书为明代本草集成之作,收药之众,内容之富,为古代本草之冠。作者于书中“绳谬补遗,析族区类”,较好地确定诸药分类位置,辨析众多药物之基原品种。另新增374种药物(内有三七、阿芙蓉等)。于药性、药效多有发明,且含极丰富之动、植、矿物、化学及至天文、地理、物候等学科知识,故达尔文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又近人或称此书为博物学巨著。作者又于书中表述其精深医学见解(如谓命门与三焦是一体一用、脑为元神之府等),记述其临床经验,记载生物界许多遗传、变异现象。此书“渔猎群书,搜罗百氏”,“书考800余家”,引用资料甚富,且注明出处,然转录时亦有篡改杂揉之处。书前所附药图为作者之子李建中辑,李建元、李建木绘图。图形粗糙,然一般尚能表现药物特点。该书由金陵胡承龙初刊(约1593年)。今存世之版本约70余种,其中较重要者有江西本(1603年夏良心、张鼎思刻于南昌)、武林钱衙本(1640年钱蔚起刻于杭州六有堂),此本由陆喆改绘江西本药图约800幅)、张绍棠味古斋本(1885年刻于南京,由许功甫据武林钱衙本药图约400幅)。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77~1981年出版刘衡如校点本。若干版本分别附刻李时珍《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清蔡烈先《本草万方针线》、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等书。[1]

  1. 余瀛鳌,李经纬 主编.中医文献辞典.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第167-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