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臑 (LI14)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臂臑 (LI14,BiNao)手阳明络之会。

文件:LI14.jpg


别名

头冲。


释名

臂,上肢;臑,上臂。因所在部位而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当曲池上7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穴区内有臂外侧和臂后皮神经,深层有腋神经肌支和肩峰动脉分布。


功用

清热明目,通经通络。


主治

肩臂疼痛,颈项拘挛,目疾,瘰疬。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其它: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配穴举例

配臑俞治肩臂不可举 (《针灸甲乙经》);配强间治项强 (《针灸资生经》);配手五里、手三里、上廉、温溜、合谷、阳溪治臂丛神经痛 (《新针灸学》)。

配强间,有行气缓筋,活络止痛作用,主治颈项强。

配手三里、大迎,有豁痰行瘀,温经散结作用,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寒热,颈疬,肩臂不可举,臂臑俞主之。

《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现代研究

(1)临床观察表明,针刺臂臑、内关、合谷等穴,对乳腺癌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或乳腺单纯切除术等均有良好镇痛效果。 (2)针臂臑等穴的镇痛作用在损毁下丘脑外侧区后明显下降,提示其针刺 (电针)镇痛作用与下丘脑外侧区有关。


别名

头冲,颈冲。


穴义

手阳明经之阳气交会于此。


名解

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阳气。臂臑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活动自如,故名臂臑。2)头冲、颈冲。头、颈,指穴内物质运行的部位和方向。冲,指穴内物质的运行状态。头冲、颈冲名意指本穴的阳气上冲头、颈各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强盛,其运行为从天部层次直上头颈,故名。3)手阳明络之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为手阳明络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

阳气以冲行之状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

汇聚大肠经的阳热之气上传头颈天部。


治法

实则泻针出气,虚则补之、或微灸。


位置

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肩{4}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

《针灸甲乙经》:“在肘上七寸,{107}肉端”;《针灸资生经》:“在肩{4}下一夫,两筋两骨罅陷宛中”;《循经考穴编》:“举肩平肩有凹,不能努力,努则穴闭。”


功效

舒臂、明目。


主治

古代记述:寒热,颈项拘急,瘰疬,肩背痛不得举,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臂痛,漏肩风,眼病。

近人报道:肩关节周围炎,肺叶切除术针麻穴,上肢瘫痪。


方例

颈项强:强间、臂臑。

臂痛不举:臂臑、肘髎。

眼病:睛明、承泣、臂臑。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1寸;或向肱骨后缘透刺2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针灸甲乙经》:“手阳明络之会”。《外台秘要》无“之”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圣济总录》无“之会”二字,不作交会穴。《针灸聚英》和《针灸大成》作:“手阳明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类经图翼》作:“手阳明络也,络手少阳之臑会。一曰手足太阳、阳维之会。”但足太阳膀胱经并不至上臂,似误。阳维脉交会穴,《十四经发挥》中未提到臂臑,《奇经八脉考》将它增入,似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