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关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膈关 (BL46,GeGuan)

文件:UB46.jpg


释名

关,关口。穴在膈俞之外旁,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7、8胸神经后外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7、8胸神经后支肌支和胸背神经及胸背动脉分支分布。


功用

宽胸理气,和胃降逆。


主治

呕吐,嗳气,食不下,胸闷,脊背强痛。

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胃出血,肠炎。


配伍

配天突,内关,有理气降逆止吐的作用,主治呕吐,嗳气,膈肌痉挛。

配足三里、公孙,有健脾消积,和胃理气的作用,主治饮食不下,胃痛,肠炎。


操作

斜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千金方》:主背恶寒痛急强。

《铜人》:胸中噎闷。


穴义

膈膜中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膈,心之下、脾之上也。关,关卡也。膈关名意指膈膜中的阳气由此上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富含水湿(即为血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

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膈膜之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