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方剂笔记)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金匮要略》)


组成

干地黄、薯蓣(即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功用

补肾助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方解

桂枝、附子——温补肾阳,“少火生气”。

生地、山茱萸、山药——滋肾养阴,“阴中求阳”。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补中寓泻,以防滋腻助邪。

丹皮——清泻肝火。


配伍特点

重用滋阴,轻用温阳,以阴中求阳,少火生气;补中寓泻,使滋而不腻,补不助邪。


方剂比较

本方减去桂枝、附子,即六味地黄丸。两方在组成上均用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均可补肾以治肾虚。但六味地黄丸长于滋补肾阴,主治肾阴不足证,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本方另配桂枝、附子,长于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证,症见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尺部沉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