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俞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肝俞 (BL18,GanShu) 肝背俞穴

文件:UB18.jpg


释名

俞,通输。穴与肝脏相应,为肝的背俞穴。


出处

《灵枢•背腧》。


定位

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9、10胸神经后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副神经、胸背神经和第9、10胸神经后支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功用

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主治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癫狂痫证,背痛。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黄疸;

五官科系统疾病:眼睑下垂,结膜炎,青光眼,夜盲症,视网膜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病;

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结核,胃出血,肠出血,胆石症;

其它:月经不调等。


配穴举例

配商阳 (左取右,右取左)治青盲 (《针灸大成》);配承满、肩中俞治唾血,配解溪治目生白翳 (《针灸资生经》);配至阳、足三里治传染性肝炎 (《针灸学》)。

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

配百会、太冲,有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的作用,主治头昏头痛,眩晕。

配肾俞、太溪,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配大椎、曲池,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


操作

斜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

《千金方》:肝俞、脾俞、志室,主两胁急痛。

《铜人》:治目生白翳。

《大成》:黄疸,鼻。


穴义

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

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散发肝脏之热。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