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郄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浮郄 (BL38,FuXi)

文件:UB38.jpg


释名

浮,指上方;郄,指膝弯空隙处。穴在膕窝上方,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股二头肌腱;穴区内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有坐骨神经和膝上外动脉分支及腓神经本干经过。


功用

舒筋通络。


主治

膝腘疼痛、麻木、挛急。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肠炎,便秘;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尿潴留;

其它:髌骨软化症,腓肠肌痉挛等。


配穴举例

配承山、昆仑治臀股麻木、小腿挛急;配尺泽、上巨虚治急性胃肠炎腧穴学》)。

配承山、昆仑,有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臀股麻木,小腿挛急。

配尺泽,上巨虚,有理气和胃调肠的作用,主治急性胃肠炎。


操作

直刺1.0-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铜人》:髀枢不仁。

《大成》:霍乱转筋。

《图翼》:小腹膀胱热。


穴义

膀胱经经气在此升至天之天部。


名解

浮,阳也、气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质为委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经气血性本寒湿,即使吸热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气态物也少,如从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循膀胱经上行并散热冷降。


功能作用

清热降温。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