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愈候(伤寒学)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Deteriorated syndrome of taiyang disease)

十、欲愈候(Syndrome tending to be cured)


学习要求

熟悉疾病向愈的征兆。


原文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①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58)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59)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裹俱虚,其人因致冒②,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裹未和,然后复下之。(93)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③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


词语解释

①亡:失去。亡血即出血。
②冒:轻则头晕目眩,重则晕厥。此指轻者。
③阴脉微:《脉经》卷七注云:“阴微一作尺实。”可从。


原文析义

58条论凡病阴阳自和者可自愈。“凡病”,泛指一切病证,非限于伤寒、中风。“若”字,作“或”字解,为不定之辞。汗、吐、下之法,本为祛邪而设,用之得当,邪去正不伤,身体趋于康复。若误用,或当用而不循其法,则易损伤正气而致津液虚耗,使变证丛生不已。今汗吐下后,“亡血、亡津液”,此时,若邪去,则不一定再用药物治疗,可以通过饮食调补,休息疗养,通过人体阴阳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即可自愈。此即“于不治中治之”的方法。

“阴阳自和”,乃中医治病之宗旨。阴阳自和,主要靠机体自我调节,必要时候,还应借助药物和其它疗法。总的来讲,治疗一切疾病,若能使阴阳自和,必能自愈。因阴阳有偏乃致疾病,今损有余,补不足,泻其热,温其寒皆是使阴阳自和的手段,而促其病愈。但任何疗法,也只有通过机体内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也就是阴阳自和的目的。这是中医治疗学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推而广之,不独亡血亡津液如此,而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59条为误治津伤,阴阳自和而愈的具体例证。大下之后,复发其汗,以致重伤津液而出现小便不利。切不可见小便不利而误用渗利之法。若再利其小便,势必津液愈伤而病愈重,故曰“勿治之”。需待律液回复,化源充沛,小便自然通利,则其病自愈。所以说“得小便利,必自愈”。

93条论太阳病汗下失序以致冒的治法。太阳病汗下失序,先下之虚其里,复发汗而虚其表,以致“表里俱虚。”正气受挫,而邪气虽微犹未作解,正虚邪留,上蒙清阳,故头目眩冒有物蒙之感。此时不能再用发汗之法,只有待其正气自行恢复,阴阳自和,正能拒邪而汗出自愈。其所以然者,乃“汗出表和故也”。若汗出表解后,尚有腑气不和而里实存在的,可再用泻下之法以和其里。

94条辨战汗作解及汗、下作解的不同脉诊。太阳病未解,说明邪在表,正气趋于外与邪气抗争,脉当阴阳俱浮,今寸关尺三部脉俱隐伏不出,诊之不得,表明气血一时被邪气抑郁而不能外出。正气抗邪,蓄积力量,先屈而后伸,郁极乃发,驱邪外出时,则必然先作寒战,振栗有力,不久发热,继而通身汗出而病解。若只见寸脉微动,寸脉主外,说明表阳被外邪郁闭而不伸,当先发汗解表,使邪气去,阳气伸,则其病可解;若只见尺脉微动,尺脉候里,说明里气被邪实闭郁而不畅,理应泻下以攻里,使邪气去,里气通,则病可愈。若欲泻下,可用调胃承气汤。


复习思考

1.试述对“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认识。
2.试述冒家汗出自愈及战汗作解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