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证(伤寒学)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一)桂枝汤证(Syndrome suitable for Cinnamomi Decoction )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①,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②恶寒,淅淅③恶风,翕翕④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⑤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⑥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⑦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⑧、酒酪⑨、臭恶⑩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词语解释

①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营弱。

②啬啬:啬(sè音色),畏怯貌,形容畏缩怕冷之状。

③淅淅(xī音息):冷水洒身不禁其寒之状,形容怕风。

④翕翕发热:翕(xí音稀):和顺之意。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潜、温和。

⑤(口父)咀(fuju音府举):古代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在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⑥啜:啜(chuo),原意为尝、饮、喝。此指口大渴。

⑦漐漐(zhé音折):小雨不辍也。形容微汗,皮肤潮润。

⑧五辛:据《本草纲目》为大蒜、小蒜、韭、胡荽、芸苔。

⑨酪:动物乳类及其制品。

⑩臭恶:指有特殊气味或不良气味的食品。


原文析义

此二条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以及桂枝汤的方药、配伍和煎服法。第12条冠以“太阳中风”,当与第1条、2条互相参看。“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正常情况下,卫行脉外,职司“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营行脉中,“内溉五脏六腑,外濡四肢百骸”,营卫协调有序。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而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表里之间常互相影响,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第13条与第2条相比少了“脉缓”,多了“头痛”,且以“太阳病”冠首,而不提太阳中风,示人桂枝汤的运用,当以证候为审证要点,即凡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者,皆可运用桂枝汤主治。上述证候中,发热、恶风、头痛、脉浮为太阳中风、伤寒所共有,唯汗出是桂枝汤的特征性症状,反映了卫不外固营不内守的病机特点,并以此区别于发热恶寒无汗的太阳伤寒证。

太阳中风证既有淅淅恶风,又有啬啬恶寒,说明恶风恶寒二者无本质区别,只有轻重程度的不同,且13条只言症状而不言脉象,由此可知,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并不从恶风恶寒和脉浮缓浮紧上辨别。

上述两条,尽管症状表现上有些差异,但都拥有共同的病机,即风寒外袭,腠理疏松,营卫不和,故其治疗均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以桂枝汤主之。所谓“主之”,为证、方的对,不需顾虑,可信任用之。

桂枝汤以主药而命名,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散寒解表。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以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主姜大枣益脾和胃。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诸药相伍,不仅能外调营卫,而且内和脾胃,滋阴和阳,外证得之,解肌祛邪,内证得之,调脾胃,和阴阳,因此无论外感、杂病,只要符合营卫不和之机,使用本方皆有良效。

煎服法:①浓煎1次,分3次温服。②一服汗出病解,停后服,不必尽剂。③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④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

调护法:①药后喝热稀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②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③微汗,以全身湿润,汗出极微为度,切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④病情较重者,昼夜服药,故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药。⑤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它变化。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疑难点击

对于“阳浮而阴弱”的理解,成无已、喻嘉言、《医宗金鉴》等认为是突出病机,非言脉象。方有执等认为是指寸、尺而言。程郊倩等认为“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

关于桂枝去皮问题,方有执等认为指不用桂皮而用桂枝。张隐庵等认为指用无皮之嫩枝。柯韵伯等认为指用去除粗皮之枝。

关于桂枝汤的归属问题,历来存在很大的争议,大多数医家将其列为解表剂,但亦有不同看法,如王晋三将其列为和方之祖,他谓本方“一表一里,一阴一阳,谓之和”。关庆增等认为“本方既非专擅解表,又非和解之剂,应列入补益剂中”。


医案选释

案1:低热

于某某,女,15岁。1976年6月20日初诊。前月患“感冒”,发热38.5°C,经用解热镇痛药和抗菌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C左右,已二十多天。血、尿常规,胸透,抗“O”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

现症: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心微弱。此乃外感……邪未尽解,邪恋肌腠,致使营卫不和而发热。治宜解肌退热法,投以张仲景桂枝汤治之。

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二剂。

服一剂后热退,二剂服完诸症悉除。追访未再复发。(柯利民.低热的辨证施治.中医药学报,1979;(2):23)

案2:自汗

林某某,青年渔民,福建省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未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自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变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又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渍呈灰白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自觉肢末麻痹,头晕,惟饮食如常。虽未病倒,但不能参加劳动。脉浮缓,重按无力,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少,清晨未起床前,略止片刻。沉思此病起于流汗之际,毛孔疏松,骤然入水,水湿入侵肌肤,玄府骤闭,汗污不及宣泄,阻于营卫之间,开阖失和。其病虽久,脏气未伤,故脉仍浮缓,应微发其汗以和营卫。处方:桂枝梢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3克,大枣7枚,生姜9克,水一碗煎。清晨睡醒时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静卧数小时避风。

第三天复诊:服药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克,服法如前,但不啜热粥。连服两剂,竟获全功。其后体渐健壮,七年未复发。(孙溥泉.伤寒论医案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案3:无汗

侣某,男,9岁,1985年7月15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幼未有汗出,每致暑月则全身皮肤发红,干燥,瘙痒,经常抓破皮肤结血痂,痛苦难忍,曾多次到当地医院求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服用谷维素等药不效。刻诊:全身皮肤发红,干燥,四肢、胸腹部见有条状血痂及出血痕迹,呼吸气粗,时烦躁,口鼻干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患儿呈现一派热象,然审证求因,此非内有实热,乃营卫不和,汗液不得宣泄之故。治以调和营卫,开发腠理,处以桂枝汤:

桂枝5克,白芍5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5剂。

服药后,唯腋下略有汗液泌出,肌肤较前感舒服柔和。因患儿服药困难,改及桂枝、白芍、甘草各等分,共研极细末,装入胶囊,每日2次,每次10克,用生姜、大枣煎汁送下,服用20日,患儿遍身漐漐汗出,诸证皆除,如同常人,随访3个月未有复发。(转引自陈明、张印生.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学苑出版社,1998)

辨治思路:案1以低热为主诉,且患病已二十余日,症状表现参差不齐,但观其证候,仍具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太阳中风的主要脉证,从而辨为“邪恋肌腠,致使营卫不和”,投以桂枝汤解肌祛邪,调和营卫。然在具体用药上,考虑到患者罹病日久,已有面色萎黄,精神颓靡等正虚之象,恐不任大剂辛散走窜之品,故在原方中稍减桂枝用量(但非倍芍药,仍为桂枝汤),应手取效。本案启示有二,一者临证法为证立,不拘患病时日。二乃经方妙在变化,因人、因地、因时调整剂量,使药与证符乃可服之。案2以自汗为主诉,已历时较久,但“脉仍浮缓”,查患者除严重自汗外,口不渴,内无热邪可知,并无明显脏腑之病变,追述病史,起病于腠理疏松之时,水湿直浸营卫之间,卫与营分,卫气欲“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洞开不收,故自汗不止,此符合后文“病常自汗出者……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53条),故断以邪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投以桂枝汤调和营卫。案3为桂枝汤的变治法。患儿自幼无汗,显非外感所为,从其表现来看,虽有呼吸气粗、时烦躁等看似热象,但舌淡红,苔薄白,反映出里无实热的本质,况该患儿内在脏腑无显着病变,综合分析,此无汗之产生,仍属“荣弱卫强”之桂枝汤证也。营气内弱,不济卫阳,则卫阳欠通,滞于玄府,关门闭郁。荣气内弱,汗孔闭塞,则见无汗。营卫失和,腠理郁闭,气机不通,卫阳不得宣泄,则见皮肤发红、瘙痒诸证,故其治疗只宜桂枝汤解肌发汗,滋营畅卫,待营卫相济,各司其职,则汗出气畅,烦热自除。以上三案,虽表现各异,特别是后二案,症状相反,但其病机一致,均为营卫不调,故选用桂枝汤均有较好疗效。


现代研究

由于桂枝汤配伍巧妙、严谨,现代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据不完全统计,以桂枝汤所治疾病达数十种之多,如呼吸系统之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炎症等。消化系统之慢性肠炎、胃溃疡、便秘等。循环系统之心律不齐、高血压、低血压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所致的胸闷、怔忡症等。运动系统之颈肌劳损、肩肌劳损、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病、梨状肌综合征、骨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滑膜炎及肢体麻木疼痛等。神经内分泌系统之经常性自汗、盗汗、头汗、半身汗、非黄疸性黄汗、无汗、失眠、多梦、健忘、遗精、梦交、脱发、神经衰弱、癫痫、眩晕、糖尿病性神经痛、耳聋、交感神经紧张症等。妇科之月经病如寒滞痛经、经行后期、经行头痛、经行身痒、经行浮肿、崩漏等;妊娠病如妊娠恶阻、水肿、癃闭、低热、滑胎等;产后病之产后发热、自汗、身痛、恶漏不绝、乳汁自出等。术后病如人流或绝育后低热,绝经期综合征及白带阴痒等。儿科之小儿厌食症、营养不良症、遗尿症、夜尿症、多动症、地图舌、过敏性紫癜等。皮肤科之多形性红斑、湿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蛇皮癣等。其它还有疲劳综合征、过敏性鼻炎、无脉症、痿证、奔豚气、慢性阑尾炎、浅层点状角膜炎等等。足见本方是一首秘阴和阳、内和脾胃、外调营卫、解肌祛风、温通降浊、扶正祛邪的良好方剂,尽管临床症状不一,又分见于各科,但只要符合“卫强荣弱”(营卫不和)的病机,均可使用桂枝汤,且皆有良效,故被后世誉为“群方之魁”、“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本方药理进行了研究,概之有如下几点:①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桂枝汤对体温、汗腺、肠濡动、免疫功能、心率、血压均有调节作用。②抗病毒、抗炎、镇痛及镇静作用。③止咳祛痰作用。④抗过敏作用。⑤改善消化功能作用。⑥改善心血管功能作用等。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①者,宜桂枝汤。(95)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②、风府③,却与桂枝汤则愈。(24)

太阳病,外证④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⑤,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⑥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⑦。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词语解释

①欲救邪风:救,在此为解除、治疗之意。邪风,即风邪。欲救邪风,指治疗风邪引起的太阳病。

②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名。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于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取穴。

③风府:督脉经穴名。在后项入发际一寸,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

④外证:即表证。指发热,恶风寒等表证的表现。

⑤浮为在外:从脉浮判断病证仍然属表。

⑥其气上冲:这里的气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病人自觉症状,“气上冲”即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逆;一是指太阳经气,“气上冲”即太阳经气上冲,与邪相争。总为表证仍在之意。

⑦方用前法:指桂枝汤下的煎服法。


原文析义

本节原文讨论了桂枝汤在太阳病中的活用。正是由于证情有变化,以上各条原文在使用桂枝汤时均未用“主之”,而曰“宜”、“却与”、“可与”,示人以灵活之意甚为明了。95条冠以“太阳病”,证见发热、汗出,当有轻微恶风,脉浮等。与第2条、12条、13条桂枝汤证相较,证候表现上亦不十分的对,突出表现在恶风寒轻微、头痛不明显、或脉但浮而不缓等。证候尽管不典型,然无明显里热之征,不是里证,仍属表证,当解表邪。其证虽有发热,但口不渴,无热象,非温病可知,辛凉不宜。证有汗出,亦非伤寒之无汗,麻黄汤用之不可。究其病机,仍属“荣弱卫强”。所谓“卫强”并非卫气的正常功能强盛,而是指风邪外袭,卫气浮盛于外,与邪相争而呈发热亢奋的现象。所谓“营弱”亦非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指卫气受邪,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权,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状态。综合分析,其基本病理仍属于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故投与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24条之太阳病,当属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乃正确疗法,一般服后遍身微微汗出而解。今服桂枝汤一次后(1/3量),病不但不解,反增烦闷不舒,是否发生了传变?或药不对证?仔细分析,除增烦闷外,其它证候如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等均在,故可判断病未发生传变,治疗方法正确。其反烦不解,乃太阳中风邪气较重,服桂枝汤后正气得药力相助,欲驱邪外出,但力尚不足,正邪相争,邪郁不解,当属太阳中风的较重型。治疗之法宜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脉以泄风邪,再服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针药并施,祛邪之力倍增,病可速愈。故曰:“先剌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当指太阳表证仍在,如发热、恶寒、头痛等证仍然存在,从用桂枝汤来看,肯定不是风热,属风寒可知,治当辛温解表。若无汗,脉浮紧,乃表实之证,当以麻黄汤发汗解表。今见“脉浮弱”,无论其有汗、无汗,均宜桂枝汤。若汗出、脉浮弱,属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桂枝汤为正用,即使无汗、脉浮弱,提示正气不足,亦不可用麻黄汤峻汗,恐有大汗亡阳之变,只宜桂枝汤解肌去风。本条说明桂枝汤可作为发汗轻剂使用。

44条所论乃表里同病。外有太阳病不解,即发热、恶风寒、头痛等仍在,内有不大便之症。此时虽有不大便,但不甚急,治疗原则应先表后里,表解后方可治里,不可颠倒,若先行攻下,损伤里气,易致病变,故曰“不可下,下之为逆”。然此时解表,只宜桂枝汤缓发其汗,以除外邪,不用麻黄汤,恐其峻汗伤津,更增胃燥。至于是否具备汗出、脉缓,均宜用桂枝汤化裁,故曰“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条所论乃太阳病误治后太阳表证不解,仍当以桂枝汤解之。太阳病理当用汗法,然一汗不愈,应仔细分析原因,是否为汗不如法,或是病重药轻,或是病人体质关系,或是诊治有误?找出未效的原因,然后确定方药。从“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来看,汗后脉浮,诸证仍在,说明病仍在太阳,此时仍应发汗解表。但医者一见汗之不愈,即疑为病情有变,误用下法。误下不仅表邪不解,而必伤里气,可引起表邪内陷,发生变证。所幸今虽经攻下,而脉仍见浮,其它证候未发生大变,说明病仍在太阳,而未入里。病在表,仍当汗解,但因病在汗下之后,正气先伤,虽应再汗,亦不可用麻黄汤峻汗,只宜桂枝汤缓发其汗,以除在表未尽之邪,故曰“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15条与45条机理相似。太阳病本当汗解,但医者不察,误用攻下,则表邪不解,徒伤里气,所幸患者正气充足,不因误下导致邪陷,太阳经气仍有向上向外抗邪之力,邪仍留滞太阳,未能下陷,其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等仍在,故仍当解表。然此毕竟为下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只宜桂枝汤轻汗除邪,其服药方法仍当遵桂枝汤法。相反,若误下后正气受挫较重,无力抗邪,太阳表邪内陷,变证已成,则不当再用发汗解表之法,桂枝汤自然不得与之。

57条指出太阳伤寒发汗后,余邪未尽,仍宜汗解的治法。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发汗后,若脉静身和,为邪已解,病证向愈。但经过半天左右,病人又见“复烦”,即发热、恶风寒、脉浮数等证相继出现,为余邪在表未尽,治疗可再用发汗之法,故曰“可更发汗”。然由于患者前已使用发汗,不堪峻汗,而只须桂枝汤解肌祛风,轻度发汗,使邪去而不伤正。值得指出的是,脉浮数与体温升高有关,其本身并不反映风寒、风热。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风邪所致营卫不和之发热、汗出。要点是有轻微恶风、脉浮,既无明显里证,又无表热见证。②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要点是表证仍在,无其它里证可寻。③有太阳伤寒见证者。要点是脉浮弱、已有里证表现、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疑难点击

95条,“荣弱卫强”,成无已引《内经》“阴虚者,阳必凑之”为解,认为系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营(阴)虚。《医宗金鉴》引《内经》“邪气盛则实”以释卫强,“精气夺则虚”以解荣弱。程郊倩认为所谓强弱是指有无邪助之故,其曰“卫得邪助故强,营无邪助故弱。”24条出现烦闷的病机,多数医家认同感邪较重,病重药轻所致。柯韵伯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还有阳气素盛。以喻嘉言为代表者则认为是服药方法不对,没啜热粥的结果。程郊倩则认为是原有宿风在内,又感新风于外所致。陈修园则认为是桂枝汤只能治肌腠之病,不能治经病之故。关于刺风池、风府的作用,方有执认为“预为杜塞风寒之门路也。”柯韵伯认为“疏通来路,以出其邪”。陈修园认为泻经中之热。徐灵胎认为刺之以泄经气。

42条之证候,《医宗金鉴》、方有执等认为系太阳中风证。柯韵伯认为此条是桂枝本脉,其证为表虚证。张隐庵认为是表邪不解,气血两虚证。汪琥认为谓外证未解乃头项强痛恶寒等证犹在,脉浮弱即阳浮而阴弱,故当以微汗解肌。

15条“其气上冲”,成无已等认为正气上逆与邪相争,表明邪仍在表。张锡驹等认为是太阳之气从肌腠而上冲,病仍在表。黄元御认为系奔豚气发作。尤在泾认为乃“阳邪被郁而复扬,乃欲出而之表也”。

关于“半日许复烦”的产生,成无已认为是指余邪未尽而复发。方有执认为系又感新邪而发。《医宗金鉴》认为乃“表邪尽退而复集”。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①,荣气和者,外不谐②,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③,时发热自汗出④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⑤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词语解释

①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即正常。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②外不谐:外,主要是指敷布于体表的卫气。外不谐,即卫气发生了病理变化而不调和。

③藏无他病:即脏腑无病。

④时发热自汗出:指阵发性发热汗出。

⑤先其时:指在发热汗出之前。


原文析义

本节原文举例论述了桂枝汤在杂病中的应用。53条冠以“病”字,其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外感也包括杂病。患者只有自汗出,而无恶寒、头痛、发热等症,则知非为外感,而是杂病。杂病自汗,原因颇多,其中有病在表营卫不和者,本条即是。营卫不和的主导方面是卫气发生了病理变化,因卫行脉外,敷布于表,司固外、开合之职。营行脉内,有濡润脏腑及身体各部之功,二者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了人体的生理功能,称营卫协调。今卫气病变,失其固密护卫之职,致营不内守,流泄于外,而发自汗之证,营卫不和之机已成,故曰“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这种营卫不和的自汗,治当用桂枝汤“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所谓“复发其汗”,即指病本有汗出,又用桂枝汤发汗之意。桂枝汤有滋阴和阳、调和营卫之功,用其发汗,可使营卫和谐,卫外固密,营阴内守,汗出自愈。

54条亦为汗出,然在汗出的同时伴见有发热,很难断定是外感抑或是杂病?是否为阴虚发热?或属于阳明燥实?又为何时发热?颇难判断。论中提出了两点:首先是“病人脏无他病”,这就排除了阴虚发热和阳明燥实;其次交待了“而不愈”,一则表明屡医乏效,足见以往治法之不妥,再则表明病程较长。究其病机,实乃“卫气不和”所致,由于卫气司开合功能发生障碍,合时阳郁而发热,开时腠疏而汗出,开合失常,故见时发热而自汗出。治以桂枝汤发汗祛邪,调和营卫。在用药上,应注意掌握时间,本条提出“先其时发汗则愈”,即在尚未发热汗出之时,提前用药,此时营卫较为平衡稳定,易于调解,服用桂枝汤可加速愈期。此种治疗方法颇有治在机先的积极意义,值得很好掌握。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杂病之自汗及阵发性发热、汗出久久不愈,无明显脏腑病变及其它表里证。

病机: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先其时发汗,方用桂枝汤。

意义:桂枝汤不仅可用于治疗太阳病,且可用于治疗杂病,凡营卫不和者,皆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