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干姜汤证(伤寒学)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3.栀子干姜汤证(Syndrome suitable for Gardeniae and Zingiberis Decoction)


原文

伤寒,医以丸药①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词语解释

①丸药:指当时流行的具有泻下作用的一种泻下成药。王肯堂曰:“丸药,所谓神丹、甘遂之类也。”


原文析义

本条论热扰胸膈兼中焦有寒的证治。太阳伤寒,理当汗解,医以丸药大下,则属误治。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是必损伤脾胃之阳,而致中焦虚寒,又下后外邪乘机内陷,留扰胸膈,形成上焦有热、中焦有寒之证。上焦热郁,则身热不去,微烦。中焦有寒之证,原文未曾明言,但大下之后,脾胃受损,又用干姜温中散寒,则可有腹痛、下利、食少等症。
本证亦有不因误下而成者,如素来脾胃虚弱之人,感受外邪,热扰胸膈,寒留中焦,也可使用本方治疗。
栀子干姜汤证因属上热中寒证,故其治法为清上温中。方中栀子苦寒,清热除烦,以彻在上之热;干姜辛热,温脾散寒,以祛在中之寒。二药寒温并用,相反相成,分建其功。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等。
病机:胸膈有热,中焦有寒。
治法:清上热,温中寒。方用栀子干姜汤。
类证辨析:栀子干姜汤证与栀子豉汤证,皆有心烦身热,但前者为胸膈郁热,中焦寒留,故可见腹满时痛,下利纳差等症;后者为单纯性胸膈郁热,其心烦程度又较前者为甚。

疑难点击

对本条“身热不去”的理解,注家有谓邪留于表者,有谓邪热不除者等。如钱天来曰:“伤寒表邪未解,医不知而以峻厉丸药大下之,宜乎陷入而为痞结矣。而身热不去,是邪未全陷,尚有留于表者;微觉烦闷,乃下后之虚邪陷膈,将结未结之征也。大下之后,既不可复发其表,又不可再攻其里,邪之犹在胸膈也,速宜以栀子干姜汤涌之,则烦闷之胸邪,得上越而出,身热之邪,亦因吐而汗解矣。”(《伤寒溯源集•太阳中篇》)汪苓友云:“太阳伤寒,医误以丸药大下之,徒伤中气,邪热不除,所以身热不去,邪气乘虚客于胸中,而作微烦也。”(《伤寒论辨证广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李培生曰:“今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是在表之热,尚未尽除;微烦,是在上之热,而仍遗留;既用大下之法,则寒气留中,自有腹痛下利等里寒之证存在。故用栀子干姜汤,取栀子清上热而除烦,干姜温中而止利,是清上温中、寒热并用之法。”(《柯氏伤寒论注疏正•卷三•阳明脉证下》)


现代研究

栀子干姜汤证属上热中寒,故凡上热之心烦,身热,并中寒之腹痛,下利者,可用本方加味为治。近年来本方常配合泻心汤方,治疗某些湿热或寒热挟杂的病症,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肠炎下利等。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促进消化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