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积阳为天……病之逆从也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篇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原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王洪图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就开始讲阴阳是怎么回事了,用纲领性的、大的方面来举例说明什么叫阴,什么叫阳,阴阳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积”就是积累,“天”是什么,天是阳积累得多了形成的,天是清天嘛、阳是清阳之气嘛。同样,阴积累得多了就是地,浊阴是地。天是清天,地是厚土。所以天是阳积而成、地是阴积而成。

“阴静阳燥”。从性质是讲呢,叫“阴静阳躁”。阴的特点是静,安静、平静,阳的特点是躁、躁动、兴奋。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有多种解释,我先初步顺一下。说阳主生发、而阴主壮大,阳主肃杀、收敛,阴主潜藏。生和长看来都属阳,但是相对而言,阴阳中还有阴阳,所以生又是阳、长又是阴。杀藏本来都属于阴,但是阴阳中还有阴阳,所以杀藏相对而言,杀就属于阳、藏就属于阴。举例来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可以解释这句话。当然,在后边我们还具体分析这句话,还有不同的解释。在《绪论》中我们曾说到,《内经》中有一些段落、句子,甚至一些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它符合《内经》理论体系、符合临床实际,不是的解释都是合理的。所以上述的解释只是初步的,下面还要具体分析。

“阳化气、阴成形”。阳的特点是主动、是主气化的作用,阳可以化为气,阳性热,所以可以化气;阴性寒,阴性凝敛,阴性静,所以阴可以凝聚而成形。动则化为气,静则凝为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属于阴、热属于阳,这里谈到了转化的问题,阴阳可以转化,阴发展到极致、在一定条件下,它就可以转化为阳,当然,古时候没有讲前提条件,但是还用“极”来说明了,它是古代的一种基本的认识方法,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嘛,生活中说乐极生悲嘛,这都是物极必反的意思。阴极时可以生热,化生为阳;同样的,阳极时可生寒而转化为阴。比如说一年四季、春温夏热,热到极致就开始转凉、转为寒,过了冬至,温度就开始上升,逐渐又转化为温、转化成为热。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的性质有凝敛的作用,所以生浊;热气生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阳化气。这句话应该是加重前面说过的话。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是相对人体来说,应该是清气在上,浊阴在下。如果清气在下,就要生飧(sūn)泄,飧就是完谷不化,泄就是腹泻,“飧”字之意是水谷相合,就是水谷合起来并没有消化。联系到生理、病理上来说,这是指的脾气虚。大家知道脾属阴,但是脾气以升为顺,如果脾阳不升反而下陷,就是脾气虚,从而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

“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就是脘腹胀满,浊气在这里具体而言是讲的水谷、糟粕之气,换句话说是胃中之气,相对脾的清气而言,这都叫做浊气,胃以降为和,如果胃气不降,就会出现脘腹胀满,就是消化不良、腹部胀满,胃脘不舒的症状。联系到临床诊断脾虚腹泻的话,那是由于中气虚陷,你应该补气、升举清气就行了,治疗时就应该和胃、也就是降胃,用什么降胃药?反正“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句话是一个小结,说明阴阳相反了、相逆了,“逆从”在这里是个偏义复词、偏于“逆”,说明病产生于阴阳逆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