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灵 (GB18)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承灵 (GB18,ChengLing)

足少阳阳维之会。

文件:GB18.jpg


释名

承,承受;灵,指头部为神灵所在。穴上方正当头顶部天灵骨 (顶骨)侧方边缘部。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正营穴后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枕动脉和耳后动脉分布。


功用

通利官窍,散风清热。


主治

头痛,眩晕,目痛,鼻塞,鼽衄。

头痛,感冒,鼻炎,鼻出血,退烧。


配伍

配百会、太冲,有疏肝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巅顶头痛。

配迎香,印堂,有通窍活络的作用,主治鼻渊。

配大椎、风池,有祛风清热的作用,主治发热,恶风寒。


操作

平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

《甲乙经》:脑风头痛,恶见风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承灵主之。

《铜人》:治脑风,头疼恶风寒,鼻衄喘息不利。

《图翼》:脑风头痛,恶风,鼻窒不通。


穴义

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


名解

1)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承灵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承灵。2)足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吸湿冷降,阳维脉满溢之气随之汇入穴内,故本穴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头部,前发际后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当头临泣与风池的连线上。

《针灸甲乙经》:“在正营后一寸五分”;《针灸问对》:“临泣有穴当目上,直入发际五分望;目窗、正营各一寸,承灵营后寸五放。”即当前发际后四寸;《针灸大成》在前发际后五寸处定穴。《针灸集成》:“在曲鬓后寸半微高”,意指承灵在角孙穴上方,与角孙、率谷、百会在一条横线上。


功效

祛风,通窍。


主治

古代记述:脑风头痛,恶见风寒,鼻衄,鼻塞。

近人报道:鼻炎。


方例

鼻衄窒喘息不通:承灵、风池、风门、噫嘻、后溪。

头顶痛:百会、承灵、太冲。


刺灸法

向后方沿皮刺0.5~1寸。不灸。


其它

交会穴:足少阳、阳维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