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甫《新安名医考》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徐春甫,字汝元,号东皋,又名恩敏、思鹤,明·祁门县人.生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卒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享年76岁。

徐氏幼年从太学生叶光山攻举子业,其禀性颖悟,学习刻苦,虽在年少,即通晓儒学.后由于多病,乃涉足医域,从学于祁门县名医汪宦,悉心钻研《内经》,《难经》诸理论典籍,勤于临床实践,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终得大成,曾被授为太医院医官,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一代大名医,为中医学术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医学史中的一位重要医家。

徐氏推崇《内经》,认为:“灵素为万世医学之鼻祖,邈乎不可尚已”,“医之精奥,《内经》一书备之。”在对《内经》的深入研究中,他提出过很多独到见解,为后人学习《内经》补益颇大.如《内经》:“诸痛为实,痛随利减”,前人多谓“利”为“下”,徐氏结合临床实际,精辟分析了痛的机理和具体部位,指出,“世皆以利为下之者,非也,假令痛在表,汗之则痛愈;痛在里,下之则痛愈;痛在血脉者,散之行之则痛愈,岂可以利字作下之者乎?但将利字训作通字,或作导字则可矣。”又如治未病,则认为:“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非谓已病而不治,亦非谓已病而不能治也.盖谓治未病,在谨厥始,防厥微,以治之,则成功多而受害少也”,强调古人所谓治未病,并非忽视治已病,意在未病先防,则无已病需治,对《伤寒论》,徐氏也深有研究,并常结合临床治疗体会,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小柴胡汤治邪入少阳症,为防邪气乘脾胃之虚而内入于阴,故加人参、甘草以护中气,也可谓仲景师强调治未病之一端。

由于广博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诊经验,徐氏终以《古今医统》宏著而命垂史册。《古今医统》又名《古今医统大全》,计一百卷,内容涉及《内经》旨义、历代名医传略、各家医论、脉学、运气、针灸经络、养生、本草、各科临床,医案验方选集等,在汇集历代精华的基础上,且多有阐发,该书成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由古吴陈长卿梓行。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太师朱成国再次制版刊行,一时在医界广为流传,影响极大。日本也在公元1657年翻刻了金陵唐氏本全套,并在以后的很多医著中引用其某些内容,足见此书之贡献。

徐氏的伟大医学成就,举世注目。同时,他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中医事业家,为推动中医发展,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于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他倡集当时医家名流46人于北京,成立了我国医史上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立会款会规22项,要求医者当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不可斤斤计较功禄名利,如此精神,确实令人欣佩。 [1]

  1. 李济仁主编,新安名医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0.07,第100~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