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 (ST29)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归来 (ST29,GuiLai)

文件:St29.jpg


别名

溪穴。


释名

穴能治(上疒+下贵)疝等证使其回复,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


功用

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主治

少腹疼痛,闭经,痛经,白带,阴挺,茎中痛,小便不利。

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白带,闭经,卵巢炎,子宫内膜炎;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小儿腹股沟疝,阴茎痛,男女生殖器疾病。


配穴举例

配大敦、三阴交治偏坠木肾 (疝气) (《针灸大成》);配关元、子宫、筑宾、三阴交治前列腺炎所致的小便不利 (《针灸学》)。

配太冲,有温经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偏坠。


操作

直刺0.8-1.2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奔豚,卵上入,痛引茎,女子阴中寒。

《大成》:主小得奔豚,卵上入腹,引茎中痛,七疝,妇人血脏,积冷。


现代研究

针归来、中极、血海等穴,可使继发性闭经病人发生激素撤退性出血现象。针家兔上述“穴位”后,经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卵巢中间质细胞增生肥大,卵泡腔扩大,周围多层颗粒细胞增殖,并有新鲜黄体生成现象,说明针刺归来有促性腺功能的作用。


别名

溪穴,豁谷,溪谷。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


名解

1)归来。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归来。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经水细小。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3)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阔之处,故名豁谷。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

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位置

下腹部,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2寸处,当天枢下4寸,气冲上1寸。

《针灸甲乙经》:“在水道下二寸”;《循经考穴编》:“与曲骨相平”;即脐中下5寸(曲骨)旁开2寸处。《针灸逢源》:“在气冲上一寸,当脐下四寸旁,其上下各去一寸也。”《动功按摩秘诀》:“在脐心下四寸,两旁各二寸;卧下举头,有鼠形肉上。”今从《针灸逢源》。


功效

理气,提胞,治疝。


主治

古代记述:少腹痛,奔豚,疝气,阴丸上缩,月经不调,经闭,阴冷肿痛,带下,妇人血藏积冷,男子阴萎。

近人报道:睾丸炎,子宫内膜炎,卵巢炎,不孕症,产后恶露不止。


方例

疝气偏{95}:归来,太冲。

男女生殖器病症、经闭、白带过多:归来、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1~1.5寸。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