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证(伤寒学)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Major syndrome of shaoyang disease)

一、小柴胡汤证(Syndrome suitable for Bupleuri Decoction for regulating shaoyang)


学习要求

掌握小柴胡汤证;熟悉小柴胡汤禁例。


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①,胸胁苦满②,嘿嘿③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96)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斤(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欬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词语解释

①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②胸胁苦满:苦作动词用,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③嘿嘿(mò,音默):嘿嘿,形容词,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


原文析义

本条原文主要论述小柴胡汤证的主证、病机、药物组成与加减法。太阳病伤寒或中风,约过了五六日之后,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这说明太阳表证已罢,邪入少阳。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故少阳称半表半里。因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邪正交争,互有胜负,呈现寒去热来,寒热交替,休作有时,故称谓往来寒热。往来寒热是少阳病主要热型,也是少阳病主症之一,它既不同于太阳病发热恶寒同时并见;也不同于阳明病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并且也与疟疾发作时寒热交替,发有定时有别,此种热型为少阳病所独有。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故见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失职,故神情默默而寡言。胆热内郁,影响脾胃,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胆火内郁,上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喜呕。以上四症充分反映少阳病,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脾胃失和的病理特点,治当和解少阳,畅达气机,使邪去病解,方用小柴胡汤。

少阳手足两经,络属胆与三焦,少阳之位,在表里之间,邪犯少阳,胆火内郁,三焦不利,内外失和,故其病变可及表里内外,上下三焦。加之邪正交争,互有胜负,故少阳病势不定,变化多端,因此,少阳病多见或然之症。如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则胸中烦而不呕;邪热伤津则口渴;少阳胆腑气郁较甚,经气郁结较重则胁下痞硬;邪犯少阳,三焦不利,气化失职,水气内停,水停心下则心下悸;水停下焦则小便不利;表邪未解,津液未伤则不渴,身有微热;寒饮犯肺,肺气上逆则咳。以上诸症,虽症状各异,但总的病机仍是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脾胃失和,故仍当以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治之。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方中柴胡气质轻清,味苦微寒,可疏解少阳;黄芩苦寒,气味较重,清泄邪热,可使少阳胆腑邪热内消。柴芩合用,外透内泄,可以疏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按柴胡、黄芩剂量分析,柴胡重于黄芩,其外透之力强于内泄之功。半夏、生姜调和胃气,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正祛邪,使中土健旺,不受木邪之害。方中既有柴芩苦寒清降;又有姜夏辛开散邪,复有参枣草之甘补调中。药共七味,相辅相成,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之作用,故为和解之良方。

本方用去滓再煎之法,乃因方中药性有寒温之差,味有苦、辛、甘之异,功用又有祛邪扶正之别,去滓再煎可使诸药气味醇和,有利于透邪外达,而无敛邪之弊,正如徐灵胎云“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

由于少阳病势不定,变化多端,故出现许多或然之证,故仲景设小柴胡汤加减法,示人临证宜加减化裁,辨证用药。如胸中烦而不呕,是邪气扰心,胃气尚和,故去甘壅之人参以免留邪;不呕去半夏、加瓜蒌以清心除烦;如渴是邪热伤津,故去温燥之半夏,加重人参用量以益气生津,并伍用天花粉清热生津;如腹中痛是土被木乘,脾络失和,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于土中泻木,和络缓急以止痛;如胁下痞硬,是邪气郁遏少阳较甚,去大枣甘能壅满,加牡蛎软坚散结,消滞除痞;如心下悸,小便不利,是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停,以水饮得冷则停,得淡则利,故去苦寒之黄芩,加淡渗之茯苓;如不渴,外有微热,是太阳表邪未除,无里热伤津之象,去人参壅补,加桂枝以解外;如咳者,属寒饮犯肺,去人参、大枣甘温壅气,生姜辛温之品,加干姜温中化饮,加五味子敛肺止咳。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病机: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方用小柴胡汤。


疑难点击

历代医家对本证病位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之证,皆能认同。惟对往来寒热一症发病机理认识有别。成无己认为邪出于表则寒,邪入于里则热。方有执认为邪入并于阴则寒,邪出并于阳则热。李培生认为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

关于小柴胡汤是否为少阳病主方问题亦有争议。王琦认为长期以来,小柴胡汤被当作治疗少阳病主方,而忽视甚至否认它对治疗太阳、阳明、厥阴等病的作用,这与原著精神相背离。章虚谷认为小柴胡汤升清降浊,通调经府,是和其表里以转枢机,故为少阳之主方。近代医家多从此说,如:李培生认为本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协调,有和解少阳,疏利三焦,调达气机,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故为少阳主方。陈亦人认为少阳的病机,主要是枢机不利,所以和解枢机,是治少阳病的主要方法,亦称和法,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医案选释

案1: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

赵××,男,28岁,为住院患者。患病毒性感冒,发高烧持续不退,体温39.6℃,并与恶寒交替出现,类似疟证,特邀刘老会诊。经仔细询问,夜晚发热更甚,身疼痛无汗,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口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视其舌红而苔黄,切脉则弦数。刘老辨为,邪客少阳之半表半里,正拒邪入则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所以往来寒热而如疟。然口渴苔黄反映少阳与阳明并病。当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之热。柴胡16g,半夏14g,党参6g,炙甘草6g,黄芩10g,生姜8g,大枣7枚,桔梗10g,枳壳10g,连翘10g,生石膏30g,板蓝根16g,玄参14g。服药3剂,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8℃,又服2剂,寒热不发,脉静身凉而病愈。(吕志杰,等.仲景方药古今应用.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563)

案2:复视

李某,男,30岁。患温病发高热,后遗双目复视,用过不少中西药治疗无效,内科医生曾怀疑过是脑部疾患,患者非常焦虑。就诊时除复视外,尚有头晕、口干、耳鸣等证,脉数无苔。考虑是邪热久羁于少阳之经,损伤其阴液,肝胆之火熏蒸于眼目,而产生复视,试给与小柴胡汤加减二剂。处方柴胡12g,黄芩、党参、甘草、元参、麦冬各15g,半夏6g,生姜10片,枣5枚,杭菊花30g。服2剂后目中所见,两物的距离有明显的缩短,守方共6剂,复视痊愈。(赵明锐编着.经方发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8)。

辨证思路:案1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更见口苦、咽干、眩晕、胸胁满闷、呕恶不欲食等证,则断为少阳病无疑,但见身痛、无汗、口渴、舌红而苔黄,为邪热壅盛气机不利,损伤津液,故治以和解少阳,斡旋气机为主,兼以清解气分热毒,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服之则使少阳和畅,三焦疏利,内外宣通,使邪热随汗出而解。案2病人因热病之后,余热未清,邪滞肝胆,胆火上炎,上犯于目,邪热伤津,目失所养,而见复视,故治宜清解少阳,泄胆经之热,佐以滋阴生津,则热除津复,目得润泽则复视自愈。两案虽症状不同,然病机均为邪犯少阳,胆热内郁,枢机不利为主,故投以小柴胡汤加减化裁,使三焦通畅,气机宣达,邪热得去,津液得复,病自然得解。


现代研究

因本方有和解少阳,疏利三焦,调达气机,宣通内外,运转枢机之效。所以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系统疾病,只要病理机制符合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者,皆能获效。如应用于消化系统:急慢性胃炎、肝炎、胆石症、胰腺炎等疾病;呼吸系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病症;循环系统: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等疾病;神经系统:神经官能症、梅尼埃综合征、癫痫、坐骨神经痛、顽固性失眠等病症;泌尿系统: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尿毒症等疾病;内分泌系统:甲亢、糖尿病等疾病。尚可用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及防治肿瘤等。

有关小柴胡汤的实验研究较为广泛,尤以日本汉方医学研究者成就显着。其药理作用如下:

(1) 肝脏保护作用:本方对多种化学物质或药物所致的肝损伤有减轻或预防效应。

(2) 免疫调节作用:小柴胡汤的多种生药成分在调控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多种复杂的

机理,其中以对免疫抑制状态最为有效,但也能改善亢进模型。说明本方具有免疫调节剂或生物反应调节物的特点。

(3) 内分泌调节作用:小柴胡汤对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有显着调节作用。这种

双向调节作用,仍以对内源性激素在体内广泛的生理效应起促进性调控作用为主。而这种调控环节,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肾上腺的体液性调节而抑制其神经性调节。

(4) 抗炎作用:小柴胡汤抗炎作用机理具有双重性,即激素样和非激素样两个方面。

实验表明,本方不仅通过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增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及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结合,发挥间接的抗炎作用,也可能直接作用于炎症细胞,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级联过程。

(5) 抗肿瘤作用:本方抗肿瘤效应已被临床所证实,而其机理较为复杂,普遍认为

与其免疫调节机制直接相关,其作用环节是多方面的。

(6) 其它作用:小柴胡汤能使奥狄氏括约肌收缩增强;抑制动脉硬化的发生;改善

耐糖功能;有明显的促进血小板恢复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


原文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原文析义

本条与上条相互发挥,上条详述小柴胡汤证之证候,本条着重阐述其病因病机及转属阳明之证治。可分四段来理解:

自“血弱气尽”至“结于胁下”为第一段,主要解析胸胁苦满及邪犯少阳的病因病机。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是言气血虚弱之人,营卫失和,卫气不固,腠理疏松,邪气乘虚侵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胁下为少阳经循行部位,邪犯少阳,枢机不利,故见胸胁苦满。

自“正邪分争”至“嘿嘿不欲饮食”为第二段,解析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的病机。少阳属半表半里之位,邪入少阳,邪正处于相持局面,邪正交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互有胜负,相争不已,故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又因胆热内郁,疏泄不利,故见嘿嘿不欲饮食。

自“脏腑相连”至“小柴胡汤主之”为第三段,解析少阳病腹痛,胁下痛,呕吐的机理及少阳病的治法。肝胆相连,脾胃相关,少阳受邪,脾胃多受影响。邪滞经脉则胁下痛;胆热内郁,疏泄失职,气滞于脾则腹痛;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则呕逆。从部位而言,胆与两胁部位较高,邪从少阳而来,故云邪高,腹痛部位偏下,故称痛下。无论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还是呕逆,胁腹疼痛,总由邪结少阳所致,治宜和解,方用小柴胡汤。

自“服柴胡汤已”至“以法治之”为第四段,主言转属阳明的证治。病在少阳,用小柴胡汤应和解祛邪而病愈;若服后反见渴甚者,乃平素胃阳素旺之人,邪气深入,化燥伤津,邪入阳明,病已传变,当审证察因,对症治疗,大法只在清下之中明矣。


原文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原文析义

本条主述太阳转入少阳的脉证治法。“本太阳病不解。”非太阳病仍在而不解,而是邪入少阳,疾病未能痊愈。本条首揭此句,是言少阳病既有本经受邪而发者,也有太阳传入者。胁下硬满即胸胁苦满之甚,由少阳受邪,经气不利所致;干呕不能食与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同义,由胆热内郁,木横克土,疏泄失职所致;往来寒热是典型的少阳热象,乃正邪交争所致。尚未吐下,自是未经误治,正气未伤,故无邪陷三阴之势。脉沉紧,是病已去表而转入少阳之象。邪离太阳之表,则其脉不浮,相对之下,亦可谓之沉。紧,非少阳主脉,然弦之甚者,类似紧,故合称沉紧,此言脉象变化,而测知邪去太阳,而转少阳。脉证合参,是病在少阳无疑。病属少阳,当和解枢机,故与小柴胡汤。


原文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①,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词语解释

①蒸蒸而振:蒸蒸,内热貌,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振栗颤抖,即寒战高热。


原文析义

此条论柴胡汤的使用方法及误下后服柴胡汤的机转。可分二段理解。

自“伤寒中风”至“不必悉具”为第一段,主言柴胡汤使用方法。不论伤寒、中风,只要见到邪犯少阳的一部分主证,即可应用小柴胡汤,不必主证悉备,以免贻误病情。文中“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所谓一证,当指少阳主证之一而言,即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之证。而不必悉具,更强调少阳病临床证候表现非常复杂,所有主证未必全见,故临证之时,宜察证审因,详加辨析,虽见部分主证,但反映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的病机特点,确认为少阳病,即可应用和解之法,投以小柴胡汤治疗。此明确指出,小柴胡汤灵活运用的具体方法。

自“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至“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为第二段,论误下后,复服柴胡汤的机转。凡柴胡证,当用和解之法,不可攻下,误用下法,当属误治,易使邪气内陷,产生变证;但亦有下之后柴胡证仍在者,则知邪气未陷,仍可再用柴胡汤。但误下之后正气受损,抗邪无力,服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与邪抗争,正邪交争较为剧烈,必见蒸蒸发热,周身振抖,乃至正胜邪却之时,遂发热汗出而解。此种病解的机转过程,后世称为战汗。


疑难点击

关于“但见一证”所指何证,注家多有分歧。如以成无己为代表认为指或然症;以程郊倩为代表的认为指口苦、咽干、目眩三症之一;以恽铁憔为代表的认为指往来寒热一症;以刘栋为代表的认为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症之一;以钱天来为代表的认为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中,但见一证便是。李培生、刘渡舟亦同此说。


原文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原文析义

本条论三阳证见,治从少阳之法。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乃邪郁太阳之表;胁下满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手足温而渴为阳明热盛达于四末,耗伤津液所致。颈项强为三阳兼有之证。因是太阳之脉循头下项行身之后;足阳明之脉下颈而行人身之前;足少阳之脉从耳后,下颈行人身之侧。合而言之,则颈项强属三阳。故三阳证见,邪气由表入里,表邪已微,里热未盛,邪郁少阳,汗吐下三法皆非所宜,治从少阳,法宜和解,主用小柴胡汤。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则三阳之邪,均可得解。但在运用小柴胡汤时,应根据表里轻重,详细分析,参照少阳病或然证之治法,适当加减,灵活运用。


原文

伤寒,阳脉濇,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原文析义

本条论少阳兼里虚寒证,治用先补后和之法。其阴阳,以浮沉言,即脉浮取之则涩而不流利,沉取之又弦而不和缓。浮取而涩,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沉取而弦,是邪入少阳,木郁乘土之象。因邪郁少阳,脾气虚弱,气血俱亏,加之木邪乘土,筋脉失养,应见腹中拘急疼痛症状。此为少阳兼里虚证,治宜辨其标本缓急,分步进行。因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人,若先投小柴胡汤,则更伤中气,而引邪深入。宜先补本虚,投以小建中汤,调和气血,建运中州,缓急止痛,扶正祛邪,是补土御木之法;若服汤后,脉弦不解,痛犹未止者,知少阳之邪未除,可投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运转枢机,使邪去痛止,为泄木和中之法。

本条之腹痛与96条或然证腹痛,虽同属少阳病,木邪乘土之证,但96条腹痛,以胆木内郁,横逆犯及脾胃,乃少阳为主,脾虚次之,故以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解少阳兼以和络止痛;本条腹痛,以中虚为主,少阳之邪次之,故先宜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固其根本,再投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其标。从而看出二者证虽相近,而治法有异,显示仲景辨证论治之精细之处。


原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原文析义

本条论阳明病柴胡证未去的治法。虽谓阳明,实则少阳病未解。凡阳明病发潮热,多为腑实已成之征,除潮热之外,当有腹满硬痛,大便硬结等证。且邪入阳明,化燥成实,伤津耗液,多见小便数,大便当硬。今虽见潮热,但无腹满硬痛,烦躁谵语之证,且大便溏泄,小便自调,是病及阳明,燥热未实,阳明腑证并未形成,再结合胸胁满不去,知少阳主证未解。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位,当从少阳论治,宜用小柴胡汤。

本条从病机而论,是少阳阳明同病,以少阳为主,不宜汗下,故以和解之法。若阳明燥结较甚,亦可和解兼以通下,取大柴胡汤之意灵活运用。


原文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原文析义

本条论阳明病柴胡证未罢的治法及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可分二段理解。

自“阳明病”至“可与小柴胡汤”为第一段,论阳明兼少阳的辨证论治。阳明病,不大便,若伴有腹满硬痛,潮热谵语等,则为阳明腑实证已成。今虽不大便,然硬满不在腹,而在胁下,舌苔不黄不燥,而为白色,知阳明腑实证未成,燥热尚轻,可见不大便,乃邪气壅滞,三焦不利,津液不布,胃肠失润所致。况且胁下硬满为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呕又为胆热内郁,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舌上白苔为热入未深,邪在半表半里之位。总之,胁下硬满而呕、舌上白苔,皆为少阳经病,虽不大便,不可攻下,故治从少阳,可与小柴胡汤加减化裁。

自“上焦得通”至“濈然汗出而解”为第二段,论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的作用。如上焦气机宣通,则胁下硬满可去;津液布达,胃肠得以润泽,则大便自调;胃气和降,则呕逆自除。乃三焦通畅,营卫津液,运行无阻,则身濈然汗出而解。


原文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①,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②,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词语解释

①阳微结:因热结于里而大便秘结,叫做“阳结”,热结的程度轻,叫做“阳微结”。

②纯阴结:因脾肾阳虚,阴寒凝结,温运无力所致的大便秘结,叫做“阴结”。没有兼夹证的阴结,叫做“纯阴结”。


原文析义

本条辨阳微结的脉证治法及与纯阴结的鉴别。可分三段理解。

自“伤寒五六日”至“必有表,复有里也”为第一段,论阳微结的脉证。伤寒五六日,头汗出,为阳郁于里,不得宣发,但蒸于上所致;微恶寒,是表证尚在,不言发热,当是省文;手足冷是阳郁于里不达于四末;脉细(结合前后文当为脉沉紧而细),是阳郁于里,脉道滞塞所致;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是邪结胸胁,热郁于里,气机不利,津液不下,胃气失和所致。较之阳明里实燥结之证,热结尚浅,且表证未解,故称阳微结。本证既有微恶寒发热之表证;又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等里证。故云;必有表,复有里也。

自“脉沉亦在里也”至“故知非少阴也”为第二段。论述阳微结与纯阴结的鉴别要点。因阳微结有脉细(实为沉紧)、手足冷、微恶寒等证类似少阴病纯阴结,故应加以鉴别。第一,少阴病不得有外证,因少阴病是脏气衰微,阴寒内盛的里虚寒证,邪入于里,外无表证;而阳微结则是既有表证,复有里证,所谓“半在里半在外也”。第二,少阴病阴寒内盛,不得有汗(虽有亡阳而见汗出者,但必伴有虚阳外越之危重证候),本条阳微结是阳热内郁,不得外越,熏蒸于上而见头汗出。所以根据上述两点,虽脉亦见沉紧,不得认为是少阴病。

自“可与小柴胡汤”至“得屎而解”为第三段,论阳微结的治法。因本证半在里半在外,阳邪微结,枢机不利所致,故宜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宣通内外,既能透达在外之表邪,又能清解在里之郁热,尚可调和胃气以通大便。使郁热得泄,则表里之证随之而解。假若里气未和,大便尚未通畅者,自当微通其便,得屎而解。



2.小柴胡汤证(Syndrome suitable for Bupleuri Decoction for Regulating shaoyang)


原文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原文析义

231条主要论述可用小柴胡汤治疗的发黄证。“阳明中风”,即阳明经表感受风邪,“脉弦浮大”,揭示少阳阳明两经同受邪扰。“短气、腹都满”,是邪热闭郁,气机不畅之象。少阳经脉布于人体两侧,少阳受邪,经气不畅,可见“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说明少阳经邪热壅聚不散。阳明经脉挟鼻而行,邪热闭郁阳明经脉,则见“鼻干”。足阳明胃经行于耳前;足少阳胆经之脉抵头循头角,下耳后,阳明少阳两经受邪则见“耳前后肿”。以上诸证,皆为阳明少阳两经受邪,邪热内郁之象。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水道不调,导致水湿内停,水湿与热互结,湿热郁阻,则一身及面目悉黄。湿性粘腻重浊,湿热壅滞,阻遏气机,故病人嗜卧;湿热相合,热既不得外越,湿又不能下泄,则证见“不得汗,小便难”。此证虽有潮热,但不见大便难、腹痛拒按,则知阳明经表之热并未尽归于腑而成阳明腑实证。“时时哕”为少阳枢机不利,胃气不降,阳明郁热之候。本条脉证复杂,合而观之,为阳明少阳同受邪扰而经腑同病,以邪热壅滞经脉为重,所以用针刺法,以疏通经脉、排泄浊热。由于邪气盛,病情重,故针刺后,也只是脉证少平而外邪仍不解,此即所谓“刺之小差,外不解”。
“外不解”既指“胁下及心痛”的少阳经证仍在,也言潮热,鼻干不得汗等阳明经表之证未解。若病过十日,脉续浮,即弦浮大之脉象未变,说明病程虽长,邪仍在两阳之经表,故治疗可与小柴胡汤和解。
本证为阳明,少阳两经同病而又有湿热发黄,治用小柴胡汤原因有三:一是少阳有三禁,即禁汗、吐、下;二是小柴胡汤可以和解半表半里,少阳枢机利,则表里之邪热皆除;三是本证以少阳脉证为主,由于少阳枢机不利,三焦不畅,肝胆疏泄失常,而发黄疸,故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通畅三焦,清利湿热,诚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所载:“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宜”、“与”者,视具体病情,灵活化裁、斟酌之意。

232条承231条而来,“脉但浮”,是指脉由原来的弦浮大变为单纯的浮脉。“无余证”指少阳、阳明证不明显,而以太阳表证为主,便可用麻黄汤解表散邪。若见小便闭,腹满加哕,则证情危重,是胃气衰败,邪闭气阻之证,邪实正虚,故属难治。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目黄,身黄,黄色鲜明,无汗,小便不利,胁下胀痛,呕恶,发热微恶寒,或往来寒热。

病机:湿热内蕴,肝失疏泄,胆胃不和,正气略虚。

治法:疏利肝胆,清热祛湿,调和肝脾。方用小柴胡汤。

汤证辨析:用小柴胡汤治疗的发黄证,虽属湿热为患,但病邪不盛,正气略有不足,以肝胆失疏,肝脾不和,胆胃不和以及三焦气机不利为突出表现。不同于用茵陈蒿汤治疗的发黄证,后者邪盛而正不虚,以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兼腑气壅滞为主,三焦气阻程度较重。


疑难点击

231条“刺之小差”,《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阳明脉证》云“刺之,是刺足阳明,随其实而泻之。”

231条“脉续浮”之“浮”字,《医宗金鉴》认为当是“弦”字,故可用小柴胡汤治疗,否则232条脉浮与之同,则不可用麻黄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