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赤散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目录

“导赤散”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导赤散”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导赤散”在《玉案》卷五

“导赤散”在《医方大成》卷七引曾师干家传方

“导赤散”在《医学纲目》卷三十六引汤氏方

“导赤散”在《眼科全书》卷四

“导赤散”在《笔花医镜》卷二

“导赤散”在《幼科金针》卷上

“导赤散”在《片玉痘疹》卷十二

“导赤散”在《伤寒六书》卷三

“导赤散”在《医方简义》卷二

“导赤散”在《宋氏女科》

“导赤散”在《片玉痘疹》卷六

“导赤散”在《眼科阐微》卷三

“导赤散”在《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导赤散”在《银海精微》卷上

“导赤散”在《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导赤散”在《玉案》卷三

“导赤散”在《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导赤散”在《得效》卷十一

“导赤散”在《活幼心书》卷下

“导赤散”在《医方类聚》卷一三六引《经验良方》

“导赤散”在《医方类聚》卷一八三引《修月鲁班经》

“导赤散”在《普济方》卷十六

“导赤散”在《秘传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导赤散

处方

生干地黄、木通、甘草(生),各等分。


炮制

上俰咀。


功能主治

治大人、小儿心经内虚,邪热相乘,烦躁闷乱,传流下经,小便赤涩淋涩,脐下满痛。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竹叶少许,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导赤散

别名

导赤汤(《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处方

生地黄 甘草(生)木通各等分


制法

上药同为末。


功能主治

清心凉血,利水通淋。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心移热于小肠,小便短涩不畅,尿时刺痛,舌红脉数。现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肥大型前列腺炎等属湿热内蕴者。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竹叶,同煎至80毫升,食后温服。


备注

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兼能养阴;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热,通淋止痛。诸药相合,既能清热凉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与益阴并重,所以利水而不伤阴。


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

《玉案》卷五:导赤散

处方

当归5钱,白芍5钱,生地5钱,川芎5钱,甘草4钱,半夏4钱,陈皮4钱,白茯苓4钱,樗白皮4钱,青黛3钱,滑石3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赤浊。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以灯心汤送下。


摘录

《玉案》卷五

——————————————————

《医方大成》卷七引曾师干家传方:导赤散

处方

牛蒡子(炒)、榆子、槐子(炒)、生干地黄、黄芩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心脏积热,上攻眼目,两眦浮肿,血浸白睛,羞明洒泪。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麦门冬汤调服。


摘录

《医方大成》卷七引曾师干家传方

——————————————————

《医学纲目》卷三十六引汤氏方:导赤散

处方

赤芍药半两,羌活半两,防风半两,大黄1钱,甘草1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心热,小便赤,眼目赤肿。


用法用量

灯心、黑豆煎,食后服。


摘录

《医学纲目》卷三十六引汤氏方

——————————————————

《眼科全书》卷四:导赤散

处方

生地、栀子、木通、甘草、灯心、淡竹根。


功能主治

泻火退热。主三焦相火炎上,或劳神心事太过,或夜观书史,或能饮酒,或好食五辛诸热物,心之实热侵肝,赤脉穿睛,甚则看物如隔纸绢。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摘录

《眼科全书》卷四

——————————————————

《笔花医镜》卷二:导赤散

处方

麦冬3钱,木通1钱,生地3钱,甘草4分,竹叶10片,车前1钱5分,赤茯苓1钱5分。


功能主治

热闭小便不通。


摘录

《笔花医镜》卷二

——————————————————

《幼科金针》卷上:导赤散

处方

生地、木通、黄芩、甘草、竹叶、赤茯苓、麦冬。


功能主治

热淋出血。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幼科金针》卷上

——————————————————

《片玉痘疹》卷十二:导赤散

处方

木通、甘草、车前子、瞿麦、滑石、赤茯苓、淡竹叶、山栀。


功能主治

痘疮收靥后,小便不利,热蓄膀胱者。


用法用量

灯心为引,水煎服。


摘录

《片玉痘疹》卷十二

——————————————————

《伤寒六书》卷三:导赤散

处方

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甘草、滑石、山栀。


功能主治

利小便。主伤寒小水不利,小腹满;或下焦蓄热,或引饮过多,或小水短赤而渴,或得病时无热,谵语烦躁不安,精采不与人相当,脉沉数者。


用法用量

《寿世保元》本方用茯苓3钱、猪苓2钱、泽泻2钱、桂枝8分、白术1钱5分、甘草8分、滑石3钱、山栀3钱。

中湿身目黄者,加茵陈;水结胸证,加木通、灯心。


注意

汗后亡津液与阳明汗多者不宜服。


摘录

《伤寒六书》卷三

——————————————————

《医方简义》卷二:导赤散

处方

车前子3钱(炒),木通1钱,淡竹叶2钱,生甘草8分,生地6钱。


功能主治

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


摘录

《医方简义》卷二

——————————————————

《宋氏女科》:导赤散

处方

山栀仁(盐水炒)1钱5分,五灵脂1钱,草豆仁1钱,真蒲黄(炒)1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妊娠胃脘当心被寒邪所郁,气不通而痛。


用法用量

每服1-2匙,以醋汤调下。


摘录

《宋氏女科》

——————————————————

《片玉痘疹》卷六:导赤散

处方

生地黄、木通、小甘草、防风、薄荷叶、辰砂。


功能主治

痘疮发热有惊搐者。


用法用量

灯心为引,水煎服。


摘录

《片玉痘疹》卷六

——————————————————

《眼科阐微》卷三:导赤散

处方

木通2钱,生地3钱(酒洗),丹皮2钱(酒洗),犀角末1钱,生甘草1钱,竹叶9片。


功能主治

心经实热,两大眼角有赤,内外红丝现,渐入白睛,瘀血堆积不散。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眼科阐微》卷三

——————————————————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导赤散

处方

人参、木通、麦门冬(去心)、生地黄、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疮疹,心经蕴热,睡卧不宁,烦躁而小便不利,面赤多渴,贪食乳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

《银海精微》卷上:导赤散

处方

木通、甘草、栀子、黄柏、生地黄、知母。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目大眦赤脉传睛。


用法用量

每服4-5钱,水1钟,入竹叶、灯心草同煎,食后服。


摘录

《银海精微》卷上

——————————————————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导赤散

处方

木通8分,赤茯苓(去皮)8分,麦冬8分,车前子(微炒)4分,生地4分,人参2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

小儿痘症,小便赤涩者。


用法用量

加灯心1团如龙眼大,同煎,饥时服。


摘录

《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

《玉案》卷三:导赤散

处方

生地1钱,木通1钱,甘草1钱,淡竹叶20片,犀角1钱5分,薄荷1钱5分,连翘1钱5分。


功能主治

心经发热。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玉案》卷三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导赤散

处方

生地、木通、茯苓、山栀、甘草。


功能主治

妇人胎前内热,小便尿血。


摘录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

《得效》卷十一:导赤散

别名

实热导赤散

处方

生干地黄2两,木通4两,黄芩1两,甘草1两。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宣导。主心气热。


用法用量

实热导赤散(《普济方》卷三八四)。


摘录

《得效》卷十一

——————————————————

《活幼心书》卷下:导赤散

处方

生干地黄(净洗)1两,木通(去皮节)1两,黄芩2钱半,赤茯苓(去皮)2钱半,甘草3钱。


功能主治

小儿心经壅热,烦躁睡语,或时复上窜咬牙,小便黄涩,久则成惊,触物易动。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竹叶3皮,煎7分,不拘时候温服。或加麦门冬(去心)同煎。


摘录

《活幼心书》卷下

——————————————————

《医方类聚》卷一三六引《经验良方》:导赤散

处方

水通1钱,生干地黄2钱,甘草7分,麦门冬(去心)1钱,灯草15茎。


功能主治

大人、小儿心经内虚,邪热相乘,烦躁闷乱,传流下经,小便赤涩淋沥,脐下满痛;及血淋。


用法用量

水1盏半,煎至7分,食前温服。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三六引《经验良方》

——————————————————

《医方类聚》卷一八三引《修月鲁班经》:导赤散

处方

黄连、黄芩、车前子、木通、滑石、大黄、枳壳各等分。


功能主治

通利小便。主痔漏敷后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八三引《修月鲁班经》

——————————————————

《普济方》卷十六:导赤散

处方

黄连(去须)1两,麦门冬(去心)1两,半夏(汤泡7次)1两,地骨皮(去木)1两,茯神(去木)1两,赤芍药1两,木通(去节)1两,生地黄(洗)1两,黄芩1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

心脏实热,口干烦渴;或口舌生疮,惊怖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8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十六

——————————————————

《秘传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导赤散

处方

生地黄2两,黄芩3两。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痔漏。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煎至6-7分,温服。

用药之后,小便恐赤涩,即服之,加滑石、甘草、灯心。


摘录

《秘传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




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生地黄 木通 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


用法

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方解

本方证乃心经热盛或移于小肠所致。心火循经上炎,而见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火热内灼,阴液被耗,故见口渴、意欲饮冷;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泌别失职,乃见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心火上炎而又阴液不足,故治法不宜苦寒直折,而宜清心与养阴兼顾,利水以导热下行,使蕴热从小便而泄。方中生地甘寒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共为君药。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为方中佐使。四药合用,共收清热利水养阴之效。

本方在《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心热”,未言及“心移热于小肠”,至《奇效良方》扩大了运用范围,用治小便赤涩淋痛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说:“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故名导赤散。”可见本方理论与运用,皆是逐步发展而成。
本方证病机,钱氏只言及“心热”,或“心气热”,未言及虚实,可见不宜以虚火或实火言之;再者,他在《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中虽提到“心气实”一证,但用方泻心汤仅提到黄连一味,与本方用生地配伍木通不同,说明本方证不应是实火。另一方面他在该书卷三之“目内证”中云:“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说明本方证亦不是虚热。从以药测证分析,本方用生地配伍木通,甘寒与苦寒相合,滋阴利水为主,滋阴而不恋邪,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这与小儿稚阴稚阳、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疾病变化迅速的特点和治实宜防其虚、治虚宜防实的治则要求,亦十分吻合。由此观之,《医宗金鉴》以“水虚火不实”五字括之,较为贴切。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心经火热证的常用方,又是体现清热利水养阴治法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心胸烦热,口渴,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阴虚较甚,加麦冬增强清心养阴之力;小便淋涩明显,加篇蓄、瞿麦、滑石之属,增强利尿通淋之效;出现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凉血止血。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口腔炎、鹅口疮、小儿夜啼等属心经有热者;急性泌尿系感染属下焦湿热者,亦可加减治之。
4.使用注意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