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渊 (LU9)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太渊 (LU9,TaiYuan)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文件:Lu9.jpg


释名

太,盛大;渊,水深处。意指穴当寸口动脉,血气旺盛。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桡动脉和桡静脉本干通过,并有正中神经肌支和骨间后神经 (桡神经分支)分布。


功能

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无脉症,脉管炎;

其它:肋间神经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配穴举例

配神门治唾血振寒,呕血上气,配经渠治臂内廉痛 (《千金要方》);配列缺治咳嗽风痰 (《玉龙赋》);配鱼际治咽干 (《针灸大成》);配神门、行间、太冲、鱼际治呕血 (《针灸资生经》)。

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操作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文献摘要

《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现代研究

临床研究表明,针太渊对咯血、脑出血均有显著效应,并对三期高血压病人有降压效果。还有实验证明,针太渊可减小气道阻力,改善肺通气功能。


别名

太泉,鬼心。


穴义

肺经经水在此散而化为凉性水湿。


名解

1)太渊。太,大也,极也。渊,深涧也,言穴之形态也。太渊之名乃从类象的角度描述穴位微观下的形态特征,指肺经水液在此散化为凉性水湿。因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如经水从山之顶部流入渊之底部,故名太渊。2)太泉。太,大也。泉,水流、源泉也。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且如瀑布飞落而下,为山上落下之大泉,故名太泉。3)鬼心。鬼,与神相对,神处为天,鬼处为地,鬼在此代表地部。心,内部也,中心也。鬼心之名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流向地之地部。4)肺经俞穴。俞,输也。指本穴为肺经经脉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穴位。本穴的气血为地部的经水,流行方式是从高位流向低位,如瀑布飞落而下,经水落下之时向空中散发大量凉性水湿之气,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主要输送之处,故为俞穴。5)肺经原穴。原,6)源也。本穴为肺经凉性气态物的输送之源,7)故为肺经原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土者,生金之物,因本穴为肺经天部之气的主要输供之处,表现出土的生金之性,故其属土。7)本穴为脉会。脉,脉搏也,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本穴形如深渊,上接天部,下通地部,天、人、地三部之气皆会于此,故为脉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性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本穴气血的运行是由地之天部流落地之地部,在由高位流向低位时,经水大部分化为水湿气态物逸散于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

散化肺经地部水湿,向天部输送肺气。


治法

寒则灸补,热则泻针出气。


藏象

太渊穴之形态有如山涧深渊,太渊穴之气血则有如山涧流趟的溪水,溪水的寒热温凉及流至的溪水多少,其变化导致了穴位局部环境场的改变,这种改变它是通过深渊中散发的水气而实现的。局部环境场的改变进一步又影响到更大的环境场,此即是太渊穴的内在作用机制。


位置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当舟骨结节外上方,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灵枢•本输》:“鱼后下陷者中也”(据《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在掌后陷者中”;《针灸资生经》:“在手中掌后横纹头陷中”。


功效

宣肺平喘,清咽消肿,复脉。


主治

古代记述:咳嗽、气喘、咯血、肺胀、胸中满、乳胀、心痛、胃气上逆、腹胀、风痰、烦躁狂言、头痛、面肿痛、目痛、牙痛、肩背痛引臂膊、肘痛、手腕疼痛无力、缺盆肿。

近人报道:流行性感冒、咽喉肿痛、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胸痛、无脉症、脉管炎、心悸、鼻炎。


方例

呕血上气:太渊、神门。

缺盆肿:太渊、商阳、足临泣。

无脉症:曲池、内关、太渊、合谷、足三里。


刺灸法

避开血管,直刺0.3~0.5寸,不可伤及桡动、静脉。禁用直接灸,以免损伤桡动、静脉。艾条灸3~5分钟。


其它

输(土)穴;原穴;《难经》列作“脉会”。《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马莳注:“即太渊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