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髎 (SJ15)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天髎 (SJ15,TianLiao)手少阳阳维之会。

文件:SJ15.jpg


释名

髎,骨空;上部为“天”。穴当背部肩胛冈上方凹陷。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肩胛骨上角,曲垣穴上1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穴区内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深层有副神经、颈横动脉、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脉分布。


功用

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主治

肩臂痛,颈项强急。

颈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烦满,热病无汗,发热恶寒等。伤科疾病:颈椎病,落枕,冈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配伍

配肩髎、曲池,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配风池,颈百劳,有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配内关、膻中,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胸中烦满。


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身热汗不出,胸中热满,天髎主之。

《甲乙经》:手少阳、阳维之会。

《铜人》:治肩肘痛引颈项急。

《大成》:主胸中烦闷,肩臂痠疼,缺盆中痛。


穴义

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


名解

1)天髎。天,指穴内物质所在为天部。髎,孔隙也。天髎名意指三焦经吸热上行的水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为肩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散热而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冷降的雨滴如从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天髎。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因其位处肩胛,穴内气血所在的层次为天部,但其气血的变化为收引冷降,气血冷降后天部层次就为空虚之状,阳维脉的气血则随之汇入本穴,故本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维脉传入的阳气及冷降后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阳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


功能作用

收引天部湿浊。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肩背部肩胛骨上角处,肩井与曲垣之间,约与陶道相平,当第一胸椎棘突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针灸甲乙经》:“在肩,缺盆中,毖骨之间陷者中”,《针灸聚英》:“当缺盆陷上,突起肉上”;《循经考穴编》:“与大杼、附分约间寸许”;《类经图翼》:“直肩井后一寸”。


功效

主治

古代记述:身热汗不出,胸中烦满,肩重痛不举,缺盆痛,颈项急,项肿大。

近人报道:肩关节周围炎。


方例

肩重痛不举:天髎、曲池。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过深。艾炷灸3~7壮,艾条温灸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