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 (PC1)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天池 (PC1,TianChi)

文件:P1.jpg


别名

天会。


释名

天,指上部;池,水池。穴居前胸乳旁,故名。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第4肋间隙,乳头外侧1寸处 (或前正中线旁开5寸)。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穴区内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壁浅静脉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肌支、,胸外侧动脉分支和第4肋间神经、第4肋间动脉分布。


功用

活血化瘀,宽胸理气。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心烦,胁肋疼痛,瘰疬,乳痈。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脏外膜炎;

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

外科系统疾病:淋巴结核,腋窝淋巴腺炎;

其它:肋间神经痛,脑充血等。


配穴举例

配内关治心绞痛;配委阳、极泉治腋窝淋巴腺炎 (《腧穴学》)。

配乳中,有活血散结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内关,有宽胸理气的作用,主治心绞痛。

配委阳、极泉,有散结消肿的作用,主治腋窝淋巴腺炎。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文献摘要

《甲乙经》:手厥阴、足少阳脉之会。

《铜人》:治寒热胸膈烦满,头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声,喉中鸣。

《千金方》:寒热胸满颈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音,喉中鸣,天池主之。

《大成》:主胸中有声,胸膈烦满,热病汗不出,头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寒热疟,臂痛,目不明。


别名

天会。


穴义

心包外输的高温水气在此冷凝为地部经水并循经下传。


名解

1)天池。天,天部也。池,储液之池也。天池名意指心包外输的高温水气在此冷凝为地部经水。本穴位于乳头外侧,而乳头为人体体表的高地势处,亦是本穴也位于高地势处,即天部,穴内物质又为心包经募穴膻中穴传来的高温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气血既处高位又为经水,故名天池。2)天会。天,天部之气也。会,会合也。天会名意指心包经外输的高温水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膻中穴上行而至的高温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而为会合之状,故名天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高温水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归于地部后循心包经下行。


功能作用

散热降浊。


治地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之。


位置

胸部乳头外侧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当第4肋间隙凹陷处。

《灵枢•本输》:“腋下三寸”;《针灸甲乙经》:“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著胁,直腋撅肋间。”


功效

宽胸、消胀。


主治

古代记述:胸满胁痛、咳嗽气急、胸中有声、喉中鸣、头痛、热病汗不出、瘰疬、腋下肿痛、四肢不举、臂痛、目{11}{11}不明。

近人报道:心绞痛、心肌炎、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


方例

腋肿:委阳、天池。


刺灸法

向外侧斜刺或横刺0.3~0.5寸,不可过深,以免引起气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针灸甲乙经》:“手厥阴、足少阳之会”;《针灸聚英》作:“手足厥阴、少阳之会”。《灵枢•卫气》:“手心主……标在腋下三寸也”。一说为心包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