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冲 (GB9)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天冲 (GB9,TianChong)

足太阳少阳之会。

文件:GB9.jpg


别名

天衢。


释名

原系星象名。天,指高部;冲,指通衢,此指头部气血通路,穴位头上部,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耳根后缘直上,人发际2寸,率谷穴后0.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内有枕小神经和耳颞神经,深层有耳后神经和耳后动脉分布。


功用

祛风定惊,清热消肿。


主治

头痛,牙龈肿痛,癫疾。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炎,耳鸣,耳聋,甲状腺肿。


配伍

配百会、头维,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配天突、水突,有软坚散结的作用,主治瘿气。

配百会、内关、太冲,有疏肝理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癔病。


操作

平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头痛,天冲及目窗、风池主之。

《甲乙经》:足太阳、少阳之会。

《千金方》:主头痛,癫疾互引,数惊悸。

《大成》:主癫疾风痉,牙龈肿,善惊,恐头痛。


别名

天衢。


穴义

胆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胀散并冲于经穴之外的头之天部。


名解

1)天冲。天,天部气血也。冲,气血运行为冲射之状也。天冲名意指胆经经气吸热后胀散并由本穴冲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率谷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传入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冲射于胆经之外的天部,故名天冲。2)天衢。天,天部气血也。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或树枝交错而出之貌,此指穴内气血向外的输出状态。天衢名意指胆经气血由此向天之各部传输。理同天冲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

由穴内输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

益气补阳。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二寸,当率谷后五分处。

《针灸甲乙经》:“在耳上如(稍)前三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耳后入发际二寸”;《循经考穴编》:“在耳平后三分,入发际二寸”;《医学入门》:“承灵后一寸半”,意指在承灵穴之旁。


功效

祛风,定惊。


主治

古代记述:头痛,癫疾,痫证,善惊恐,牙龈肿,耳虚鸣湿痒。

近人报道:遗传性共济失调,震颤性麻痹,癔病。


方例

反张悲哭:天冲、大横

头痛、癫痫:天冲、风池、百会、角孙、头维、合谷。


刺灸法

沿皮刺0.5~1.5寸。不灸。


其它

交会穴:《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足太阳少阳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