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陵 (PC7)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大陵 (PC7,DaLing) 输穴,原穴

文件:P7.jpg


别名

太陵。


释名

陵,高处。穴近腕骨(月骨)隆起处,故名。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腕掌侧横纹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腕横韧带;穴区内有腕掌侧浅静脉网和正中神经掌皮支分布,深层有正中神经和腕掌侧动脉分布。


功用

宁心安神,和营通络,宽胸和胃。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疮疡,胸胁痛,桡腕关节疼痛。

循环系统疾病:心肌炎,心内外膜炎,心动过速;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肋间神经痛;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出血;

运动系统疾病: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足跟痛;

其它:咽炎,腋淋巴腺炎,疥癣等。


配穴举例

配神门、列缺治腕下垂;配心俞、膈俞治心悸;配丰隆、太冲治气郁痰结之癫狂 (《腧穴学》)。

配神门、列缺,有舒畅经筋,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腕下垂。

配心俞、膈俞,有通心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心血瘀阻之心悸。

配丰隆、太冲,有疏肝理气,化痰醒脑的作用,主治气郁痰结型之癫狂。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两手挛不收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

《千金方》:主目赤,小便如血。

《铜人》:治热病汗不出,臂挛腋肿,善笑不休,心悬善饥,喜悲泣惊恐。

《大成》:短气,大陵、尺泽。


别名

心主,鬼心。


穴义

随心包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


名解

1)大陵。大,与小相对,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大陵名意指随心包经经水冲涮下行的脾土物质在此堆积。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下传的经水与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脾土物质堆积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大陵。2)心主。心,心包经的气血也。主,主帅也。心主名意指穴内气血以气为主。心包经中运行的物质以气为其主,以血为其副,而内关穴传至本穴的物质当中,地部经水稀少,且从脾土中渗流于经穴之外,穴内物质则以脾土的气化之气为主,气为血之帅、为血之主,故名心主。3)鬼心。鬼,与天相对,指地部。心,中心内部也。鬼心名意指脾土中的水湿在此气化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与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经水渗流经穴之外,脾土固化于穴周,而由于本穴所在为南方热燥之地,脾土中的水湿因而大量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化之气如同来自鬼所处的地心,故名鬼心。4)心包经俞穴。俞,输也。本穴向外输出的是脾土中的气化之气,为心包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地,故为心包经俞穴。5)心包经原穴。原,本源也。本穴脾土中生发的干热之气性同心包经气血,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出之源,故为心包经原穴。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传来的水土混合物,至本穴后其变化为燥湿生气,表现出土的长养特征,故其属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土的混合物。


运行规律

水湿渗流于经穴之外,脾土固化于穴周并生发干热水气。


功能作用

燥湿生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位置

腕掌横纹中点,当掌长肌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

《灵枢•本输》:“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针灸甲乙经》:“在掌后两筋间陷者中”、《千金要方》:“一云掌后第一横纹后两筋间”;《动功按摩秘诀》:“在手掌横纹正中间”。


功效

清心、宁神。


主治

古代记述:心痛、心悸、心烦、胸中热、胃痛、呕吐、吐血、癫狂、{91}症、喉痹、耳鸣、疟疾、舌本痛、善笑不休、目赤黄、喘逆、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短气胸痛、手挛不伸、疮肿搔痒、指麻。

近人报道:心肌炎、胃炎、失眠、肋间神经痛、腕管综合症。


方例

短气:尺泽、大陵。

喉痹嗌干:偏历、大陵。

口气:人中、大陵。

心痛:上脘、大陵。

小便赤如血:关元、大陵。


刺灸法

直刺0.3~0.5寸,不宜过深,避免损伤正中神经干。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输(土)穴;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