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迎 (ST5)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大迎 (ST5,DaYing)

文件:St5.jpg


别名

髓孔。


释名

迎,指动脉搏动处。穴当面动脉搏动之处,足阳明胃经由此前下人迎,故名。


出处

《灵枢•寒热病》。


定位

在下颌角前下方1.3寸,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降口角肌、咬肌;穴区内有颏神经,深层有面神经下颌支、下颌神经咬肌支和面动脉分布。


功能

祛风通络,消肿止痛。


主治

牙关紧闭,口喎,齿痛,颊肿,面肿,面痛,唇吻瞤动。

五官科系统疾病:龋齿痛,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质炎,眼睑痉挛,颈淋巴结核。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


配穴举例

配下关、合谷、人中治牙关紧急;配颊车、合谷、内庭治面肿、齿痛、口埚

配下关、合谷、人中,有通关开窍的作用,主治牙关紧闭。

配颊车、合谷、内庭,有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面肿,齿痛,口喎。

配颧髎、听会、曲池,有疏风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恶寒。


操作

直刺0.2—0.4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外台》:主寒热,颈瘰疬,癫疾,口喎,喘痉悸,口禁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


别名

髓孔。


穴义

胃经气血中的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名解

1)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大迎穴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由于头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故名大迎。2)髓孔。髓,脑为髓海,髓即头之脑也。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质上输脑部。本穴为胃经气血上输头脑的重要通道,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清浊混杂,而脑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浊气,故要对胃经上输的气血物质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对胃经上输气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关卡。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蒸发的气体。


运行规律

循胃经向颊车穴传输。


功能作用

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位置

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面动脉搏动处。当颌下缘中点上方一横指,鼓颊肘呈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者中动脉”;《千金要方》作“一寸二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以口下当两肩”;《循经考穴编》:“居腮颐骨间,合耳下一寸五分。”


功效

祛风,利口齿。


主治

古代记述:颊肿,牙痛,面肿,发热,口噤,口歪,舌强不能言,瘰疬,癫疾,寒痉,胃中满,喘呼逆息,口不收食,不得嚼,数欠气,风痈面浮肿,目不得闭,唇吻强瞤动不止,牙关脱臼,虾蟆瘟。

近人报道:面神经麻痹,流行性腮腺炎。


方例

齿痛恶寒:大迎、颧髎、听会、曲池。

颈部瘰疬:大迎,(手)五里,臂臑。

{91}蟆瘟:大迎、曲池、合谷。


刺灸法

避开面动脉斜刺0.3~0.5寸。不灸。


其它

交会穴:《灵枢•寒热病》马莳注:“大迎出足阳明,而手阳明之脉入?而交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