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卷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大豆卷Samall Sojae Germinlatum

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弘景曰“黑大豆为蘖芽,生五寸长,便于之,名为黄卷,用之熬过,眼食所须”。

别名

大豆黄卷。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种子经发芽干燥而成。

产地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尤以东北、华北栽培最广。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全年均可加工。取籽粒饱满的大豆,除去杂质,用水浸泡至膨胀,将水放出,用湿布覆盖,每日用清水冲洗1次,待芽长至0.5~lcm时,摊开,晒干,习称“清水豆卷”或“淡豆卷”。

性状鉴别

种子椭圆形或肾形,梢扁,长0.7~1.4cm,宽5~8mm;表面灰黄色、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横向皱纹,一侧有长圆形种脐,长2~3mm。种皮常裂开、破碎或脱落。子叶黄色,肥厚,胚根细长,伸出种皮之外,弯曲,长0.5~lcm;质脆易断、气无,味淡,有油腻感。

以粒大饱满、有皱纹及短芽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 黄白色或棕褐色。①山栅状细胞顶面观呈长多角形,壁甚厚,孔沟明显;底面观胞腔内含棕色或棕黑色物;断面观呈长柱形,长48~102μm,直径9~10μm,壁自内向外渐增厚。②支柱细胞哑铃状,长26μm~170μm,宽20~73μm,缢缩部宽12~26μm,顶面观呈类圆形,胞腔明显。③糊粉层细胞小,呈类方形,壁较厚。④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内侧有星状组织,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壁较厚,有较大的细胞间隙。

主要成分

种子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另旨胆碱、黄嘌叶(Xanthine)、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菸酸、钙、钾、硅及多种氨基酸。

炮制

(1)制大豆卷 取灯心草、淡竹叶置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煎煮2次(每次30~60分钟),过滤去渣。药汁与大豆黄卷共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煮至药汁被吸尽,取出干燥。每lOOkg大豆黄卷,用灯心草lkg,淡竹叶2kg。另取大豆卷,用麻黄水拌匀,稍闷.待吸尽后晒干。每100kg大豆卷,用麻黄6.25kg,水适量,煎浓,取汁拌匀后晒干。

(2)炒大豆卷 取大豆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略见焦斑时,取出摊晾,即得。

饮片鉴别

制大豆卷 形如大豆卷,粒坚韧。味微苦,豆腥气较轻而微清香。

功效

味甘;性平。清热,利湿,解表。用于暑湿发热、胸闷不适。肢体酸痛、水肿胀满。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商品规格

统货。分江苏清豆卷统装、淡豆卷统装等。

附注

商品大豆卷以黄豆为主,黑豆少见。[1]

  1. 张贵君,常用中药鉴定大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