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俞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大肠俞 (BL25,DaChangShu) 大肠背俞穴

文件:UB25.jpg


释名

俞,通输。穴与大肠相应,为大肠的背俞穴。


出处

《脉经》。


定位

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第4、5腰神经后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4、5腰神经后支肌支和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功用

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主治

腹胀,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腰脊疼痛。

运动系统疾病:腰痛,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

外科系统疾病:阑尾炎,肠出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肾炎,淋病。


配穴举例

配上巨虚、承山治便秘;配天枢治肠鸣腹泻;配至阳、腰阳关治腰脊骶髂疼痛 (《腧穴学》)。

配至阳、腰阳关,有强筋骨,利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骶髂疼痛。

配天枢,为俞募配穴法,有培土健中,消积滞的作用,主治胃肠积滞,肠鸣腹泻。

配上巨虚、承山,有调肠腑清积热的作用,主治便秘。


操作

直刺0.5—1.2寸;可灸。


文献摘要

《千金翼》:主肠癖泄痢。

《铜人》:治腰痛,肠鸣,腹胀。

《大成》:主脊强不得俛仰。


穴义

大肠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大肠腑之热。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