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鳖虫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土鳖虫 Tubiechong

文件:土鳖虫1.jpg

文件:土鳖虫2.jpg

cockroach

《神农本草经》

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雌虫的全体。全国均有,主产于两湖、江苏、河南,江苏的产品最佳。野生者,夏季捕捉;饲养者全年可捕捉。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别名

簸箕虫、地鳖虫、土元


名释

本品药用动物的虫体,生活于土中,其“形扁扁如鳖,故名土鳖虫”(《本草经集注》),根据生活习性、形状而得名。


性能

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应用

1.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本品咸寒入血,主入肝经,性善走窜,能活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疗伤,为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筋伤,瘀血肿痛。可单用研末调敷,或研末黄酒冲服;临床常与自然铜、骨碎补、乳香等同用,如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骨折筋伤后期,筋骨软弱,常配续断、杜仲等药用,如壮筋续骨丸(《伤科大成》)。

2.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积聚痞块。本品入肝经血分,能破血逐瘀而消积通经,常用于经产瘀滞之证及积聚痞块。治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常与大黄、桃仁等同用,如下瘀血汤;治干血成劳,经闭腹满,肌肤甲错者,则配伍大黄、水蛭、 虫等,如大黄庶虫虫丸(《金匮要略》);治 积痞块,常配伍柴胡、桃仁、鳖甲等以化瘀消癥,如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1~1.5g,黄酒送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癥瘕,破坚,下血闭。”

2.《本草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重舌,木舌,小儿腹痛夜啼。”

3.《本草经疏》:“治跌打扑损,续筋骨有奇效。乃厥阴经药也。咸能入血,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证,和血而营已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和砷等28种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甾醇和直链脂肪族化合物。

2.药理作用:提取液及水提醇沉液分别有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作用;提取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率,减少聚集数;总生物碱可提高心肌和脑对缺血的耐受力,并降低心、脑组织的耗氧量;水煎液具有调脂作用,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取物可抑制D-半乳糖所致的肝损害而有保肝作用。

3.临床研究:用土鳖虫、水蛭等量研末装胶囊,每粒含生药0.25g,每次服4粒,一日3次,治疗高血压,结果有效率为90.6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38)。此外,临床上单用土鳖虫或土鳖虫为主的复方用于治疗冠心病、骨折、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劳伤性胸痛以及晚期肿瘤等。



拼音名

Tǔ Biē Chóng

别名

地鳖虫、土元、地乌龟、蟅虫

来源

本品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 或冀地鳖Steleophaga plancyi(Boleny)的雌虫干燥体。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


性状

地鳖: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冀地鳖:长2.2~3.7cm,宽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边缘带有淡黄褐色斑块及黑色小点。


鉴别

本品粉末灰棕色。体壁碎片深棕色或黄色,表面有不规则纹理,其上着生短粗或细长刚毛,常可见刚毛脱落后的圆形毛窝,直径5~32μm;刚毛棕黄色或黄色,先端锐尖或钝圆,长12~270μm,直径10~32μm ,有的具纵直纹理。横纹肌纤维无色或淡黄色,常碎断,有细密横纹,平直或呈微波状,明带较暗带为宽。


性味

咸,寒;有小毒。


归经

归肝经。


功能主治

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


用法用量

3~9g。


注意

孕妇禁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

《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