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白 (ST2)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四白 (ST2,SiBai)

文件:St2.jpg


释名

四,四方开阔之意;白,光明清澈。主治目疾,针之可使视力增强,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穴区内有眶下神经、眶动脉和面神经颧支分布。


功用

祛风明目,通经活络。


主治

目赤痛痒,迎风流泪,目翳,眼睑瞤动,口眼喎斜,头面疼痛。

眼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五官科系统疾病:角膜炎,近视,青光眼,夜盲,结膜瘙痒,角膜白斑,鼻窦炎;

其它:胆道蛔虫症,头痛,眩晕。


配穴举例

配涌泉、大杼治头痛、目眩 (《针灸资生经》);配丰隆、太冲治目翳、眼睑瞤动、青光眼;配颊车、攒竹、太阳治口眼喎斜、角膜炎 (《腧穴学》)。

配丰隆、太白、太冲,有涤痰通络,疏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翳,眼睑瞤动,青光眼。

配颊车、攒竹、太阳,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口眼歪斜,角膜炎。

配涌泉、大杼,有阴潜阳的作用,主治头痛目。


操作

直刺0.2—0.4寸;不宜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目痛口僻,戾目不明,四白主之。

《图翼》:头痛目眩,目赤后翳,瞤动流泪,眼弦痒,口眼喎僻不能言。

《铜人》:凡用针稳审方得下针,若针深,即令人目乌色。


现代研究

现代临床常用本穴治疗角膜炎、近视、夜盲、角膜白斑、结膜瘙痒、面神经麻痹及痉挛、三叉神经痛、副鼻窦炎、头痛目眩、胆道蛔虫等病。本穴也是耳鼻喉部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穴义

胃经经水在此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名解

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四白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雾状之气,所在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


运行规律

散热后聚集并向巨髎穴下行。


功能作用

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位置

面部,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处。当目中线上,眼裂下睑缘下一寸,鼻尖与目外眦连线的中点。

《针灸甲乙经》:“在目下一寸,面{13}骨颧空。”


功效

祛风,明目。


主治

古代记述:目赤痛,目翳,目{89}动,流泪,目不明,眼弦痒,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近人报道: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角膜炎,鼻炎胆管蛔虫症。


方例

三叉神经痛:风池、下关、四白、夹承浆、合谷。

鼻炎:四白、迎香、合谷。


刺灸法

直刺0.3~0.5寸。不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