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口痢”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用户名被删除)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痢疾,饮食不进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多由疫痢、湿热痢演变而成,或见于疫痢,湿热痢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是痢疾比较严重的证候。多因湿热毒邪蕴结肠中,毒盛而伤害胃气,胃阴受劫;或因久病脾 胃两伤,胃失和降,输化无力,气机相阻塞所致。临床特点,除饮食不思、呕恶不纳,饮入即呕外,兼有胸脘痞闷,舌红绛苔黄腻等症。
+
==解释一==
 +
[[痢疾]],饮食不进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多由[[疫痢]]、[[湿热痢]]演变而成,或见于疫痢,湿热痢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是痢疾比较严重的证候。多因[[湿热]]毒邪蕴结肠中,毒盛而伤害[[胃气]],[[胃阴]]受劫;或因久病脾胃两伤,胃失和降,输化无力,气机相阻塞所致。临床特点,除饮食不思、呕恶不纳,饮入即呕外,兼有胸脘痞闷,舌红绛苔黄腻等症。
  
 
==解释二==
 
==解释二==
 
+
病名。痢疾之一。见《[[丹溪心法|丹溪心法]]•痢》。亦称禁口痢。指患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入即吐,或呕不能食者。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多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劫,升降失常;或因久病脾胃两伤,中气败损所致。症见不思饮食,呕恶不纳,下痢频繁,肌肉瘦削,胸脘痞闷,舌绛,苔黄腻等。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辟秽、降逆、和阴、益气等法。《丹溪心法》创用[[人参]]、[[石莲]]、[[黄连]]一法,徐徐呷下。《[[医学心悟]]》治以[[开噤散]]。亦可用[[荷叶]]、[[陈仓米]]二味同炒煎服。《[[时病论]]》卷三:“大抵初痢噤口,为热瘀在胃口,故宜苦燥。若久痢口噤不食,此胃气告匮,……惟大剂参、术,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之属,大补胃气,兼行津液,乃可耳。”参见[[痢疾]]条。
 
+
{{病名}}{{病证名}}
病名。痢疾之一。见《丹溪心法•痢》。亦称禁口痢。指患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入即吐,或呕不能食者。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多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劫,升降失常;或因久病脾胃两伤,中气败损所致。症见不思饮食,呕恶不纳,下痢频繁,肌肉瘦削,胸脘痞闷,舌绛,苔黄腻等。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辟秽、降逆、和阴、益气等法。《丹溪心法》创用人参、石莲、黄连一法,徐徐呷下。《医学心悟》治以开噤散。亦可用荷叶、陈仓米二味同炒煎服。《时病论》卷三:“大抵初痢噤口,为热瘀在胃口,故宜苦燥。若久痢口噤不食,此胃气告匮,……惟大剂参、术,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之属,大补胃气,兼行津液,乃可耳。”参见痢疾条。
 

2017年3月13日 (一) 03:14的最新版本

解释一

痢疾,饮食不进或呕不能食者,称为“噤口痢”。多由疫痢湿热痢演变而成,或见于疫痢,湿热痢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是痢疾比较严重的证候。多因湿热毒邪蕴结肠中,毒盛而伤害胃气胃阴受劫;或因久病脾胃两伤,胃失和降,输化无力,气机相阻塞所致。临床特点,除饮食不思、呕恶不纳,饮入即呕外,兼有胸脘痞闷,舌红绛苔黄腻等症。

解释二

病名。痢疾之一。见《丹溪心法•痢》。亦称禁口痢。指患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入即吐,或呕不能食者。常见于疫痢、湿热痢重症。多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邪毒亢盛,胃阴受劫,升降失常;或因久病脾胃两伤,中气败损所致。症见不思饮食,呕恶不纳,下痢频繁,肌肉瘦削,胸脘痞闷,舌绛,苔黄腻等。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辟秽、降逆、和阴、益气等法。《丹溪心法》创用人参石莲黄连一法,徐徐呷下。《医学心悟》治以开噤散。亦可用荷叶陈仓米二味同炒煎服。《时病论》卷三:“大抵初痢噤口,为热瘀在胃口,故宜苦燥。若久痢口噤不食,此胃气告匮,……惟大剂参、术,佐以茯苓、甘草、藿香、木香、煨葛之属,大补胃气,兼行津液,乃可耳。”参见痢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