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籍:卫生宝鉴·卷十三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疮肿门

丙午岁。予居 城。人多患疔疮。县尹董公谓予曰。今岁患疔疮者极多。贫民无力医治。近于史侯处得数方。用之无不效。官给药钱。君当舍手医之。遂诺其请。董公榜示通衢。有患疔疮者。

来城中罗谦甫处取药。如此一年余。全活者甚众。保生铤子、千金托里散、神圣膏药、破棺丹。凡四方。至元戊寅岁。董公拜中书左丞兼枢密院事。

【保生铤子】

治疔疮背疽瘰 。一切恶疮。

金脚信 雄黄 砂(各二钱) 麝香(一钱)

轻粉(半大匣。重二钱) 巴豆(四十九粒。文武火炒研)

上为极细末。用黄蜡五钱溶开。将药和成铤子。冷水浸少时取出。旋丸捏作饼子。如钱眼大。

将疮头拨开。安一饼子。次用神圣膏贴。后服托里散。若疮气入腹危者。服破棺丹。

【神圣膏药】

治一切恶疮。

当归 本(各半两) 没药(二钱) 黄丹黄蜡(各二两) 乳香(二钱) 琥珀(二钱半) 白芨(二钱半)

胆矾 粉霜(各一钱) 白胶香(三两) 清油(一斤)

木鳖子(五十个。去皮) 巴豆(十五个。去皮) 槐枝 柳枝(各一百二十条)

上件一处。先将槐柳枝下油内熬焦。取出不用。后下余药。熬至药焦。亦取出不用。将油澄清。下黄丹再熬成膏。用绯帛摊之。立有神效。

【千金托里散】

治疔疮发背。一切恶肿。

官桂 人参 甘草 川芎香白芷 芍药(各一两) 木香 没药(各三钱)

乳香(二钱) 当归(半两) 连翘(一两二钱) 黄 (一两半)

防风 桔梗 浓朴(各二两)

上十五味为细末。每服三钱。酒一大盏。煎三二沸。和渣温服。无时。

【破棺丹】

治疮肿一切风热。

大黄(二两。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食后。茶清、温酒任化下。童便半盏研化服亦得。忌冷水。

【二仙散】

治疔肿恶疮。太医院李管勾传。

白矾(生用) 黄丹(各等分。一方加雄黄少许。更捷)

上各另研。临用时各抄少许和匀。三棱针刺疮见血。待血尽。上药。膏药盖之。不过三易。决愈。曲阳县慈顺里刘禅师。善治疮疡瘰 。其效更捷。壬子岁孟春。诏到六盘山。回瓜忽都地而住冬。朝夕相从。传得四方。太乙膏、玉烛散、克效散、翠玉膏。用之每有神效。甲寅岁仲秋。王师还。遣使送禅师回乡里。赐院门额曰慈济禅院。

【太乙膏】

治 子疮。神效。

脑子(一钱。研) 轻粉 乳香(各二钱。研) 麝香(三钱。研)

没药(四钱。研) 黄丹(五两)

上用清油一斤。先下黄丹熬。用柳枝搅。又用憨儿葱七枝。先下一枝熬焦。再下一枝。葱尽为度。下火不住手搅。觑冷热得所。入脑子等药搅匀。瓷器盛之。用时旋摊。

【克效散】

治 子疮。

官桂 砂(各半钱) 赤小豆(四十九粒) 粳米(四十九粒)

斑蝥(四十九个。不去翅足)

上五味。研为末。初服一字。次服二字。次服三字。次服四字。煎樟柳根汤送下。空心服。小便淋沥为效。如恶心呕吐黄水。无妨瘰 。日日自消矣。

【玉烛散】

治瘰 。和血通经。服之自消。日进一服。七八日取效。

当归 芍药 川芎 甘草芒硝 熟地黄 大黄 黄芩(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翠玉膏】

治 疮。

沥青(一两) 黄蜡 铜绿(各二钱) 没药乳香(各一钱)

上先研铜绿为末。入油调匀。又将黄蜡、沥青火上熔开。次下油。调铜绿搅匀。将没药旋入、搅匀。用河水一碗。将药倾在内。用手扯拔匀。油纸裹。觑疮大小。分大小块。口嚼捻成饼子。贴于疮上。纸封。三日一易之。

【黄连消毒汤】

治膏粱之变。发背脑疮。始觉者。能消之。(此方元遗尤生服之大效)

黄连 黄芩(各一钱) 黄柏 本当归 桔梗(各五分) 生地黄 知母(各四分) 防己(五分) 羌活 独活 防风连翘(各四分) 人参 黄 泽泻 甘草 苏木(各三分) 陈皮(二分)

上 咀。都作一服。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渣。温服。食后。

【五利大黄汤】

治人年四十以前。血气壮实。多苦。患痈疽。大小便不通。(出外蜜)

大黄(煨。三两) 升麻(二两) 黄芩(三两) 芒硝栀子仁(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前。

【内消升麻汤】

治证同前。

大黄 升麻(各二两) 黄芩(去黑心) 枳实(麸炒去穰)

当归(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芍药(一两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食前。

【复元通气散】

治诸气涩闭。耳聋耳痛。腹痈便痈。疮疽无头。通一切气。

青皮 陈皮(各四两) 甘草(三两。半生半熟) 穿山甲(炮)

栝蒌根(各二两) 金银花(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如疮无头。津液调涂。此方活血止痛。内消疮肿。

【乳香消毒散】

专治恶疮。

锦纹大黄(煨) 黄 (择箭者) 牛蒡子(炒) 牡蛎(盐泥裹烧)

金银花(各五两) 甘草(二两。炙) 没药 乳香悬蒌(各半两)

上九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

【内消丸】

治疮肿初生。及瘰 结核。热毒郁滞。服之内消。

广术(炮) 三棱(炮。各三钱) 青皮(去白) 陈皮(各一两。去白)

牵牛(半斤。取头末) 薄荷叶 皂角(不蛀者。水煮软揉取汁。去渣。熬成膏。各半两)

沉香(半两)

上为末。入牵牛头末。和匀。用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食后。

【竹叶黄 汤】

治发背发渴。通治诸疮大渴。

淡竹叶(二两) 生地黄(八两) 黄 麦门冬(去心)

当归 川芎 人参 甘草黄芩 芍药 石膏(各三两)

上十一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竹叶五七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五香连翘汤】

治瘰 、痈疽、恶肿。

沉香 乳香 生甘草 木香(各一钱)

连翘 射干 升麻 独活桑寄生 木通(各三钱) 丁香(半两) 大黄(一两)

麝香(一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热服。

【五香汤】

 治毒瓦斯入腹托里。

丁香 木香 沉香 乳香(各一两)

麝香(三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空心稍热服。○呕者。去麝。加藿香一两。渴者加人参一两。○总录圣惠、千金、外台。治诸疮肿方中皆载。与此方大同小异。大抵此药治毒瓦斯入腹烦闷气不通者。其余热渴昏冒。口燥咽干。大便硬小便涩者。皆莫与服之。

【赤芍药散】

治一切恶疔疮痈疽。肿初觉不消。增寒疼痛。

金银花(半两) 大黄(七钱半) 赤芍药(半两) 当归枳实 甘草(各三钱)

上件。入栝蒌大者一个。同为粗末。作四服。每服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

【金银花散】

治发背恶疮。托里、止痛、排脓。

金银花(四两) 甘草(一两。炒)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者。(申显卿传)

【乳香丸】

治诸般恶疮疖。

乳香(另研) 穿山甲 当归(各五钱) 猪牙皂角木鳖子(各七钱)

上用松枝。火烧存性为细末。入乳香研匀。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化下。食前。

【水澄膏】

治热毒肿痛。大效。

大黄 黄柏 郁金 白芨大南星 朴硝(各一两)

上入黄蜀葵花干者一两。共前药为细末。每药末二钱。以新水一盏半。搅匀澄沉底者。去浮、水。以纸花子摊于肿上贴之。如觉燥。津唾润之。如皮肤白色者。勿用。

【拔毒散】

治热毒丹肿。游走不定。

寒水石(生用) 石膏(生用。各四两) 黄柏 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每用生水调扫于赤肿处。或纸花子涂贴之。如干则水润之。

【龙麝追毒丹】

治一切恶疮内毒瓦斯未出尽者。皆可用之。如箭头、针刺、痈疖、恶疮。内有毒瓦斯不着骨者。不过一二上药。其针刺自出。破伤风恶疮不痛者。亦效。

龙脑(三分) 麝香(一分) 轻粉 粉霜雄黄(各五分) 乳香 砒黄(各一字) 巴豆(十四个。去皮。心腹)

上研极细。面糊丸如麦粒大。每用之。先以针捻疮口。入药。量轻重上药。后一两时辰。肿痛尽是应。如患下疳疮。蚀茎或半或尽者。用浆磨一两粒搽之。不三上。立效。

【桃红散】

敛疮口。生肌肉。定血。辟邪风。

寒水石(烧) 滑石(各四两) 乳香 小豆粉轻粉(各一钱)

上为末。每用少许干糁。血不止者。加灯草贴疮口上。以帛裹之。

【木香散】

治多时不敛一切恶疮。此药能生肌肉。止痛。

木香 南黄连 槟榔(各半两) 白芷(三钱)

上为末。每日一遍干贴。又方。加地骨皮为末。先口噙温浆水洗疮口上。 干贴药。及治下疳疮神效。

【玉龙膏】

摩风止痛。消肿化毒。治一切伤折疮肿。

栝蒌(大者一个。去皮) 黄蜡(一两半) 白芷(半两) 麻油(清真者)

麝香(研。一钱) 松脂(研。一钱半) 零香 藿香(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 升麻 黄 赤芍药白芨 白蔹 甘草(各一钱)

上以油浸七日。却取出油。先炼令香熟。放冷。入诸药。慢火煎黄色。用绢滤去渣。入银石锅内。入蜡并麝香、松脂熬。少时以瓷合器盛。每用少许。薄摊绢帛上贴。若头面风。癣痒疮肿疼痛。并涂磨令热。频用之。如耳鼻中肉铃。用纸捻子每日点之。至一月即愈。如治灸疮。及小儿瘤疮。涂之。兼灭瘢痕。神效。

【司马温公解毒膏】

治诸疮及杖疮。尤宜贴之。

乳香(三钱) 木鳖子(二十四个。去皮) 杏仁(四十八个) 蓖麻子(三十四个)

巴豆(十四个) 槐枝(四两。长四指) 柳枝(二两) 桃枝(三两)

黄丹(春秋三两半。夏四两。冬三两)

上件。用清油一斤。下诸药熬黑。滴水内不散成也。用好绵滤过。用时于水内浴贴之。

【善应膏】

黄丹(二斤。细上等者) 没药(研) 白蔹(生) 官桂乳香(研) 木鳖子(生) 白芨(生) 当归白芷 杏仁(生。各一两) 柳枝(一两。如箸条长)

上除黄丹、乳香、没药外。余药用麻油五斤。浸一宿。于炭火上铁锅内。熬至变黑色。滤去药不用。将黄丹入油内上火。用柳条如小钱粗四指长。搅令微变褐色。出火。再用柳枝搅令出烟尽。入乳香、没药。再用柳条搅令匀。候冷倾入瓷盆内。切成块。油纸裹之。后用如常法。

【大红膏】

治从高坠下。及落马堕车。筋骨疼痛。

当归 赤芍药 乌药(各一两) 小油(半斤。浸上药七日七夜)

没药(一两。研) 乳香(二两。研) 琥珀(二两。研) 黄丹(十两)

沥青(一斤)

上将沥青于银石器内熔开。入油。觑冷热硬软。滴水不散。用绵滤在银石器内。入黄丹并诸药末。用手不住搅。令匀为度。用时摊纸上贴伤处。大有神效。

【消毒膏】

治一切肿毒结硬疼痛。

柴胡 本 牛膝 续断 丹参 牡丹皮 甘草 细辛槐白皮 苍朮(各一钱半) 羌活 何首乌 天麻 白芷(各二钱) 玄参 葛根升麻 白蔹 木通 木香 当归(洗焙) 川芎 白附子 乱发(水洗净。令干)

赤茯苓(各二钱半) 木鳖子(去皮。三钱) 沉香 桃仁(汤浸去皮尖)

杏仁(汤浸去皮尖。各三钱半) 白芨(四钱) 防风(五钱)

赤芍药(五钱) 黄 (五钱) 黄丹(十三两) 麻油(一斤四两)

上件药三十三味。入油内浸七日七夜。于净银石器内。慢火熬。候白芷焦黄色。放温。以白绵滤去渣。于瓷罐内密封三昼夜。候取出。倾于锅内、慢火温。再滤去渣。倾入好沙锅中。慢火再熬。次下黄蜡十五两。用竹篦不住手搅令匀。次下黄丹。搅匀。以慢火再熬动。出火搅匀。续次再上火三日。方欲膏盛于瓷合子内密封。每用时。以软白绢上摊匀。贴患处。

【绿白散】

治汤熨火烧疼痛。

苦参(不以多少)

上细末。用香油调搽。

【冰霜散】

治火烧燎损汤油热浇。伤皮。烂肉大痛。

寒水石(生) 牡蛎(烧) 明朴硝 青黛(各一两)

轻粉(一钱)

上为末。新汲水调或油调。湿则干贴痛处。立止如神。

【如神散】

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

川大黄上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

【黄连散】

敛多年不效疮。

木香 槟榔 黄连(各等分)

上为末。先洗疮净。干贴。水出勿怪。未效。隔三日。再用贴之。

疮总论

大凡疮疾有五善七恶之证。不可不察也。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或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大泄。肿 尤甚。脓血败臭。痛不可近。二恶也。喘粗短气。恍惚嗜卧。三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反青。瞳子上看。四恶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五恶也。不能下食。服药则呕。食不知味。六恶也。声嘶色败。口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动息自宁。饮食知味。

一善也。便利调匀。二善也。脓溃肿消。色鲜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语言清爽。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若五善见三则瘥。七恶见四则危。然则病有源同七恶。皮紧急者如善。病有源同五善。皮缓虚者如恶。夫如是者岂凡医之所知哉。若五善病至。则妙无以加也。如七恶并臻。则恶之剧矣。

汗之则疮已

丁巳岁。予从军回。住冬于曹州界。以事至州。有赵同知谓予曰。家舅牛经历。病头面赤肿。

耳前后尤甚。疼痛不可忍。发热恶寒。牙关紧急。涕唾稠黏。饮食难下。不得安卧。一疡医于肿上砭刺四五百余针。肿赤不减。其痛益甚。不知所由然。愿请君一见。予遂往诊。视其脉浮紧。按之洪缓。此证乃寒覆皮毛。郁遏经络。热不得升。聚而赤肿。经云。天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身中。皮肤致密。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内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得取四厥。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后水可行。地可穿。人脉亦犹是也。又云。冬月闭藏。用药多而少针石也。宜以苦温之剂。温经散寒则已。所谓寒致腠理。以苦发之。以辛散之。宜以托里温经汤。麻黄苦温。发之者也。故以为君。防风辛温。散之者也。升麻苦辛。葛根甘平。解肌出汗。专治阳明经中之邪。故以为臣。血留而不行者则痛。以香白芷、当归身辛温以和血散滞。湿热则肿。苍朮苦甘温。体轻浮。力雄壮。能泄肤腠间湿热。人参、甘草甘温。白芍药酸微寒、调中益气。使托其里。故以为佐。依方饵之。以薄衣覆其首。以浓被覆其身。卧于暖处。使经血温。腠理开。寒乃散。阳气伸。大汗出。后肿减八九分。再服去麻黄、防风。加连翘、黍黏子。肿痛悉去。经言汗之则疮已。信哉斯言。或人以仲景言。疮家虽身肿痛。不可发汗。其理何也。予曰。此说乃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患疮肿。作身疼痛。非外感寒邪而作疼痛。故戒之以不可发汗。若汗之则成 也。又问仲景言鼻衄者不可发汗。复言脉浮紧者。当以麻黄汤发之。衄血自止。所说不同。其故何也。愿闻其说。予曰。此议论血正与疮家概同。且夫人身血之与汗。异名而同类。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今衄血妄行。为热所逼。更发其汗。反助邪热。重竭津液。必变凶证。故不可汗。若脉浮则为在表。脉紧则为寒。寒邪郁遏。阳不得伸。热伏荣中。迫血妄行。上出于鼻。

则当麻黄汤散其寒邪。使阳气得舒。其衄自止。又何疑焉。或者叹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弊无穷。洁古之学。可谓知其要者矣。

【托里温经汤】

治寒覆毛皮。郁遏经络。不得伸越。热伏荣中。聚而为赤肿。痛不可忍。

恶寒发热。或相引肢体疼痛。

人参(去芦) 苍朮(各一钱) 白芍药 甘草(炙。各一钱半)

白芷 当归身 麻黄(去根节。各二钱) 防风(去芦)

葛根(各三钱) 新升麻(四钱)

上 咀。每服一两重。水三盏。先煎麻黄令沸。去沫。再下余药同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讫。卧于暖处。以绵衣覆之。得汗而散。

凡治病必察其下

戊午冬。予从军住冬于成武县。有贾仓使父。年逾六旬。冬至后数日。疽发于背。五七日肿势约七寸许。不任其痛。疡医视之。曰脓已成。可开发矣。公惧不从。越三日。医曰。不开恐变证生矣。遂以燔针开之。脓泄痛减。以开迟之故。迨二日变证果生。觉重如负石。热如 火。痛楚倍常。六脉沉数。按之有力。此膏粱积热之变也。邪气酷热。固宜以寒药治之。时月严凝。复有用寒远寒之戒。乃思内经云。有假者反之。虽违其时。以从其证可也。与疡医议。急作清凉饮子加黄连。

秤一两五钱。作一服服之。利下两行。痛减七分。翌日复进前药。其证悉除。后月余平复。又陈录判母。年七十有余。亦冬至后脑出疽。形可瓯面大。命疡医诊视。俟疮熟以针出脓。因怒笞侍外家。疮辄内陷。凹一韭叶许。面色青黄不泽。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时复呕吐。脉极沉细而迟。盖缘衰老之年。严寒之时。病中苦楚。饮食淡薄。已涤肥脓之气。

独存瘦瘁之形。加之暴怒。精神愈损。故有此寒变也。病与时同。与疡医议。速制五香汤一剂。加丁香、附子各五钱。剂尽疡复大发。随证调治而愈。内经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谓察时下之宜也。诸痛疮疡。皆属心火。言其常也。如疮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热终寒。此反常也。固当察时下之宜而权治。故曰。经者常也。法者用也。医者意也。随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

舍时从证

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王伯禄年逾五旬有七。右臂膊肿盛。上至肩。下至手指。色变。皮肤凉。六脉沉细而微。此乃脉证俱寒。予举疡医孙彦和视之。曰。此乃附骨痈。开发已迟。以燔针起之。脓清稀解。次日肘下再开之。加呃逆不绝。彦和与丁香柿蒂散两服。稍缓。次日。呃逆尤甚。

自利。脐腹冷痛。腹满。饮食减少。时发昏愦。于左乳下黑尽处。灸二七壮。又处托里温中汤。用干姜、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药。 咀一两半。欲与服。或者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当盛暑之时。用干姜附子可乎。予应之曰。理所当然。不得不然。内经曰。脉细皮寒、泻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况呃逆者。胃中虚寒故也。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是言其定理也。

此证内外相反。须当舍时从证也。非大方辛热之剂急治之。则不能愈也。遂投之。诸证悉去。饮食倍进。疮势温。脓色正。彦和复用五香汤数服。后月余平复。噫。守常者众人之见。知变者知者之事。知常而不知变。细事因而取败者亦多矣。况医乎哉。守常知变。岂可同日而语乎哉。

【托里温中汤】

治疮为寒变而内陷者、脓出清解。皮肤凉。心下痞满。肠鸣切痛。大便微溏。食则呕逆。气短促。呃逆不绝。不得安卧。时发昏愦。

沉香 丁香 益智仁 茴香陈皮(各一钱) 木香(一钱半) 甘草(炙。二钱) 羌活干姜(炮。三钱) 黑附子(炮。去皮脐。四钱)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无时。忌一切冷物。内经云。

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故以附子、干姜大辛热。温中外。发阳气自里之表。故以为君。

羌活味苦辛温。透关节。炙甘草甘温。补脾胃、行经络。通血脉。胃寒则呕吐呃逆不下食。益智仁、丁香、沉香。大辛热。以散寒为佐。疮气内攻气聚而为满。木香、茴香、陈皮。苦辛温。治痞散满为使也。

打扑损伤从高坠下

缪刺论云。人有所坠。恶血留内。腹中痛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 。见血则已。

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

【当归导滞散】

治打扑损伤。落马坠车瘀血。大便不通。红肿暗青。疼痛昏闷。蓄血内壅欲死。

川大黄(一两) 当归(三两) 麝香(少许。另研)

上为末。入麝香研匀。每服三钱。热酒一盏调下。食前。内瘀血去。或骨节伤折。疼痛不可忍。以定痛接骨紫金丹治之。

【复元活血汤】

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可忍。

大黄(一两。酒浸) 柴胡(五钱) 栝蒌根 穿山甲(炮)

当归(各三钱) 红花 甘草(各二钱) 桃仁(汤泡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

上除桃仁为 咀。每服一两重。水二盏半。酒半盏。同煎至七分。下桃仁泥。再煎一两沸。去渣。大温服。食前。以利为度。利后痛不尽者。当服乳香神应散。

黄帝针经云。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损于胁下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以柴胡为引用为君。以当归和血脉。又急者痛也。甘草缓其急。亦能生新血。甘生血。阳生阴长故也。为臣。穿山甲、栝蒌根、桃仁、红花。破血润血为佐。大黄酒制以荡涤败血为使。气味相合。使气血各有所归。痛自去矣。

【圣灵丹】

治一切打扑伤损。及伤折疼痛不可忍。

乳香(五钱) 乌梅(去核。五枚) 莴苣子(一大盏。炒黄色。二两八钱)

白米(一捻)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热酒送下。吃一服。不痛勿服。如痛再服。

【神效接骨丹】

治打扑损伤。伤筋折骨。及寒湿香港脚腿疼。或一切恶疮疼痛不止。皆可服之。

乳香 没药 白胶香 密陀僧(各四两。各另研)

红豆 香白芷 大豆 贯芎赤芍药 自然铜(火 。醋淬如银为度) 菰子仁当归(洗三次。焙) 水蛭(各四两)

上先以自然铜。火烧红。醋淬烧如银为度。用四两入前十二味药。各等分。同为末。以黄蜡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以黄米酒一盏煎开。和渣温服。年少者只一服。年老者加添服。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此药内去自然铜、水蛭、菰子、加桂花、川楝子、茴香为细末。酒面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酸石榴汤送下。食前。日进二服。治小肠气如神。一切脐腹疼痛。并皆治之。此药男子妇人老幼皆可服。神效不可具悉。

【乳香散】

治杖疮大有神效。

乳香 没药(各三钱) 茴香(四钱) 当归(五钱)

自然铜(火烧。醋淬七次。五钱)

上细末。每服五钱。温酒调下立效。

【五黄散】

治杖疮定痛。

黄丹 黄连 黄芩 黄柏大黄 乳香(冬等分)

上为细末。新汲水调成膏。用绯绢帛子摊在上。贴于疮上。

【紫金丹】

治打扑损伤。及伤折疼痛不可忍。

川乌(炮) 草乌(炮。各一两) 五灵脂 木鳖子(去壳)

黑牵牛(生) 骨碎补 威灵仙 金毛狗脊自然铜(醋淬七次) 防风 禹余粮(醋淬七次) 地龙(去土)

乌药 青皮(去白) 茴香(炒。各五钱) 乳香没药 红娘子 麝香(各二钱半) 陈皮(去白。五钱)

上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酒送下。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

【乳香神应散】

治从高坠下。疼痛不可忍。及腹中疼痛。

独科栗子 雄黑豆 桑白皮 乳香没药(各一两) 破故纸(炒。二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醋一盏于砂石器内煎至六分。入麝香少许温服。

【花蕊石散】

治一切金伤扑损。急以此药糁伤处。如内损、血入肠胃。煎童便入酒调下二钱。服之立效。

石硫黄(四两) 花蕊石(一两)

上二味为粗末。拌匀。先以纸筋和胶泥固济。瓦罐子一个内可容药。候泥干入药在内。泥封口了焙笼内焙干。令透热。便安在四方砖上。用炭一秤。笼迭周匝。自巳午时从下生火。令渐渐上彻。有坠下火。旋夹火上。直至经宿火冷炭消尽。又放经宿。罐冷定取出细研。瓷合内盛。依前法使用。

【涌铁膏】

取箭头一切针刺入肉。尽皆治之。

粪鼠头(一个) 蝼蛄虫(十九个) 土消虫(十个) 芫青马肉中蛆(焙) 酱内蛆(焙) 蜣螂 巴豆信蛄 砂 夏枯草 磁石黄丹 苏木 地骨皮(各一两) 石脑油(三两)

蒿柴灰汁(三升)

上将灰汁。石脑油。以文武火熬成膏。次下诸药。令匀。瓷器内收贮。临用时看疮大小点药。

良久箭头自然涌出。

【万圣神应丹】

出箭头鱼骨针麦芒等。远近皆治之。随陕西行省出军。曾用。

莨菪科(今天仙子苗是也)

上于端午前一日。持不语寻上项科。取酌中一科。要根枝叶实全。道先生你在这里耶。道罢。

用柴灰自东南为头围了。用木篦撅取子根下土。次日端午。日未出。依前不语。用 只一下。取出。用净水洗了。不令鸡犬妇人见。于净室中石臼中捣如泥。丸如弹子大。黄丹为衣。纸袋内封了。

悬高处阴干。如有着箭。其箭头不能出者。以绯绢袋盛一丸。放在脐下。用绵裹肚系了。先用象牙末于箭疮上贴了。后用此药。若箭疮口生合。用刀子微刮开。以象牙末贴之。

【神圣膏】

取针因误入皮肤。

车脂(不以多少)

上成膏子者好。摊纸上如钱大。贴之。二日一换。三五次针自出。大有神效。

【乌翎散】

取针铁误入皮肤。

乌翎(三五枚。火炙焦)

上为末。好醋调成膏。涂疮上。纸盖一两次。其针自出。神效。

【黄石膏】

治金疮深者。若以药速合则溃。宜用。

黄丹 滑石(等分)

上研细敷之。

【又方】

降真香一味更好。

【刀箭药方】

锻石(四两) 乌鱼骨(一两)

上五月五日平旦。本人不语。采地上青蓟。莴苣菜各一握。同前药捣。于日未出时。抟作饼子。晒干。用时旋刮削敷之。早用并不作脓。

疣瘤疥癣皴揭附

癸丑岁承应。冬住于瓜忽都。有太医大使颜飞卿传四方。用之尝效。故录之。

【井金散】

枯瘤 大有神效。

土黄(三钱) 砂 雄黄(各二钱。另研) 粉霜轻粉(各一钱) 乳香 没药(各半钱)

上为末。假令瘤如胡桃大。用药末少许(半钱)。用唾调如稀面糊得所。摊于瘤顶上。如小钱大。唾湿纸花两重。盖之。后用黄龙膏盖之。间日一度上药。次添药彻的周回。大如韭叶。如此上之。无复渐渐拆之。后根摇自然有裂 。随后自然下来。

【黄龙膏】

凉肌退肿。

黄柏 黄芩 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唾调。摊在纸上。

【生肌青龙膏】

诃子皮 龙骨 高茶(等分)

上为末。干糁上。

【做土黄法】

砒黄(研。二两) 木鳖子(去壳) 巴豆(不去油。各半两) 砂(研。二钱)

上件砒黄一处为末。后用木鳖子同石脑油。和成一块。油纸裹。埋于坑内四十九日。取出。收于瓷器内盛。劈作小块。

【灸瘤子法】

治果报面生疣瘤。

上用艾丸灸十壮。即用醋磨雄黄涂纸上。剪如螺蛳靥大。贴灸处。用膏药重贴。二日一易。候痒挤出脓如绿豆粉。即愈。

【枯瘤膏】

草乌(半斤) 川乌(四两) 干桑耳 桑朽木(各三两)

细白锻石(三碗陈者) 桑柴灰(二碗)

上朽木等四味。烧令存性。同二灰研匀。用水一桶。淋汁如法。熬成膏用之。

【宝金散】

偏医瘿气。无不瘥。神效。

猪羊靥(十对。暖水洗去脂膜后。晒干。杵为细末) 海藻 海带(各二两)

琥珀(研) 麝香(研) 木香 丁香(各二钱半)

真珠(半两。研)

上为末。入研药合匀。再研极细。重罗。每服一钱。热酒一盏调下。夜卧服。垂头卧。若是在室男女。不十服必效。如男子妇人患。一月见效。妇人有胎不可服。切宜忌之。

【海带丸】

治瘿气久不消。

海带 贝母 青皮 陈皮上件各等分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食后噙化一丸。大效。

【海藻溃坚丸】

治瘿气大盛。久不消散。

海藻 海带 昆布(各一两) 广术青盐(各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指尖大。每服一丸。噙化。食后。

【何首乌散】

治脾肺风毒攻冲。遍身疥癣痒痛。或生瘾疹。搔之成疮。肩背拘急。肌肉顽痹。手足皴裂。风气上攻。面头生疮。及治紫白癜顽麻等风。

荆芥穗 蔓荆子 威灵仙 何首乌甘草(炙) 防风(各一两)

上用呵 草干一两。同为末。每服一钱。食后温酒调下。沸汤亦得。

【 茹散】

治疥经年不瘥。

水银(一钱) 好茶(二钱) 茹(三钱) 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每用不以多少。油调搽之。

【苦参散】

治遍身疮疥瘙痒。经年不瘥。

蔓荆子 何首乌 荆芥穗 威灵仙苦参(各等分)

上为末。每用二钱。食前茶酒调下。日三服。忌发风物。甚妙。

【硫黄散】

治疥。

硫黄 川椒 石膏 白矾(各等分)

上为末。以生油调搽。神验。

【狗脊膏】

治疥。

硫黄(半两) 雄黄(半两) 信(一钱) 川乌黑狗脊 白矾(各半两) 巴豆(二个)

上为末。先以油熬。次下黄蜡调匀。搽之效。

【柏脂膏】

治干湿癣。

地沥青(一斤) 黄蜡(半斤) 杏仁(四十五个。锉) 朴硝(一抄)

上于铁器内。熬老生葱三根。一顺搅五七沸。滤过。成膏。搽疮(元颜和卿传)

【祛湿散】

 治干湿癣。

蚕砂(四两) 薄荷(半两)

上为末。生油调搽之。湿者干糁之。

【苦参丸】

治肺毒邪热。头面生疮。生疥癣。并宜服之。

苦参(不以多少)

上为末。粟米饭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汤送下。

【玉粉散】

治热汗浸渍成疮。肿痒 痛。

粟米粉(二两) 寒水石( ) 定粉(各一两) 白石脂白龙骨 石膏(各半两) 滑石(八两) 蛤粉(九两半)

上为末。再研极细。每用药干搽汗处。

【七宝散】

治热汗浸渍成疮。痒痛不已。

黄 当归 防风 木通 荆芥穗 地骨皮(各三两)

上为粗末。入白矾生末一两匀。每用一两。水三碗。煎五六沸。去渣。热洗拭干。避风少时。

先师东垣老人。路次方城北独树店客舍。有推江轴者。皮肤皴裂。不任其痛。两手不能执辕。

足不能履地。停辙止宿。因制此与之。即效。明日遂行。

【润肌膏】

治手足皴涩。皮肤裂开。疼痛不能迎风入手。屡用屡效。故录于此。

珠子沥青(四两) 白黄蜡(八钱) 乳香(二钱)

上于铁铛内。先下沥青。随手下黄蜡、乳香。次入麻油一二匙。俟沥青熔开。微微熬动。放大净水盆于其旁以搅药。用铁 滴一二点于水中。试之如硬。少入油。看硬软合宜。新绵滤于水中揉扯。以白为度。瓷器内盛。或油纸裹。每用。先火上炙裂口子热。捻合药亦火上炙软。涂裂口上。

用纸少许贴之。自然合矣。

烦躁门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汗若下之后而烦热者。胸中窒者。亦以栀子豉汤。仲景云。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之。

【栀子豉汤】

肥栀子(四两。碎) 豆豉(半合)

上水二盏。先煎栀子至一盏。下豉同煎七分。服加吐。止后服。一云。快利止后服。

【朱砂安神丸】

治心神烦乱。怔忡不安。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有热。若懊 之状。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而不安。宜从权衡法。以镇阴火之浮行。以养上焦之元气。

朱砂(一钱。另研。水飞。阴干) 黄连(去须净。一钱二分) 生地黄(三分)

当归(去芦) 甘草(炙。各半钱)

上为末。酒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津唾送下。食后。此缓治之理也。

内经曰。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而为君。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以为臣。当归补血不足。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八物定志丸】

平补心气。安神镇惊。除膈热痰实。

远志(去心) 菖蒲 麦门冬 茯神白茯苓(去心。各一两) 白朮(半两) 人参(一两半) 牛黄(二钱。另研)

上为末。入牛黄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二三十丸。熟水送下。无时。

胸膈痞

【人参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满。利脾胃壅滞。调大便秘利。推陈致新。消饮进食。

藿香(一钱半) 当归(三钱) 木香 槟榔(各二钱半)

人参(三钱) 甘草(炙。五钱) 浓朴(姜制。二两) 枳实(五钱)

大黄(酒浸焙。一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温汤送下。此治膈气之圣药也。一方。汤浸蒸饼丸亦可。

【桔梗枳壳汤】

治伤寒痞气。胸膈欲绝。

枳壳(去穰。麸炒) 桔梗(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赤茯苓汤】

治伤寒呕哕。心下满。胸膈宿有水气。头眩心悸。

人参(去芦) 赤茯苓(去皮) 陈皮(去白。各一两) 白朮川芎 半夏(汤泡七次。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

【通气汤】

主胸膈气逆。

桂(去皮。三钱) 生姜(六钱) 吴茱萸(炒。四钱) 半夏(汤泡。八钱)

大枣(四个)

上 咀。用水一升。煎取四合。分作三服。放温服之。对病增损。

膈气噎

【桂香散】

治膈气反胃。诸药难效。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甚者食已辄出。其效如神。

水银 黑锡(各三钱) 硫黄(五钱)

上三味。铫内用柳木捶研。煞微火上。细研为灰。取出、后入丁香末二钱、桂末二钱、生姜末三钱。一处研匀。每服三钱。黄米粥饮调下。一服取效。病甚者再服。

【丁香附子散】

治膈气吐食。

丁香(半两) 槟榔(一个。重三钱) 黑附(一个。重半两。炮。去皮脐)

舶上硫黄(去石研) 胡椒(各二钱)

上先将四味为末。入硫黄和匀。每服二钱。用附子一个去毛翅足肠肚。填药在内。湿纸五七重裹定。慢火烧热取出嚼。食后用温酒送下。日三服。如不食荤酒。粟米饮下。不计时。

【汉防己散】

治五噎。

官桂(去皮) 陈皮(各一两。去白) 汉防己(五钱) 杏仁(汤浸去皮尖一两)

紫苏 羚羊角(镑) 细辛(各七钱半)

上七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七分。去渣。温服。忌酸味生冷滑物。一日两服。

【红豆丸】

治诸呕逆膈气。反胃吐食。

胡椒 缩砂 拣丁香 红豆(各二十一粒)

上为末。姜汁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枣一个去皮。填药。面裹煨熟。细嚼。白汤下。空心日三服。

心下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又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用桂枝汤解表。表解乃可用此汤攻痞。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伊芳尹汤液论云,大黄黄连黄芩汤三味。今监本无黄芩。脱落之也)

上 咀。以煎沸汤二大盏。热渍之。一时久。绞去渣(暖动)。分作二服。

【大消痞丸】

治一切心下痞闷。及积年久不愈者。

半夏(汤泡七次。四钱) 干生姜 神曲(炒黄) 砂仁甘草(炙。各一钱) 猪苓(一钱半) 人参 橘皮(各二钱)

浓朴(制。三钱) 枳实(麸炒。五钱) 黄连(去须) 黄芩(去焦。各五钱)

白朮 姜黄(各一两) 一方加泽泻(三钱)

上为末。水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白汤送下。食后。

【枳实理中丸】

治中脘痞滞。气不宣通。积寒停饮。食入不化。

人参(去芦) 干姜(炮) 枳实(麸炒) 甘草(炙)

白朮(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白汤送下。汤化亦得。不拘时。

【三脘痞气丸】

治三焦痞滞。气不升降。水饮停积。不得流行。胁下虚满。或时刺痛。宜服。

沉香 大腹子 槟榔 缩砂(各半两)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木香 白豆蔻三棱(炮。各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二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陈皮汤亦得。食后。

【枳实消痞丸】

治右关脉浮紧。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干生姜(一钱) 人参 白茯苓 甘草(炙)

白朮 麦 曲(各二钱) 半夏曲(三钱) 浓朴(制。四钱)

枳实(麸炒) 黄连(各五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无时。量虚实加减。

药戒

客有病痞者。积于其中。伏而不得下。自外至者捍而不得纳。从医而问之。曰。非下之不可。归而饮其药。既饮而暴下。不终日而向之伏者散而无余。向之捍者柔而不支。焦膈导达。呼吸开利。快然。若未始有疾者。不数日痞复作。投以故药。其快然也亦如初。自是不逾月。而痞五作而五下。

每下辄愈。然客之气。一语而三引。体不劳而汗。股不步而栗。肤革无所耗于前。而其中柔然莫知其所来。嗟夫。心痞非下不可已。予从而下之。朮未爽也。HT 然独何如。闻楚之南有良医焉。往而问之。医叹曰。子无怪是HT 然者也。凡子之术固而是HT 然也。坐。吾语汝。且天下之理。有甚快于吾心者。其末必有伤。求无伤于终者。则初无望其快于吾心。夫阴伏而阳蓄。气与血不运而为痞。

横乎子之胸中者。共累大矣。击而去之。不须臾而除甚大之累。和平之物。不能为也。必将击搏震挠而后可。夫人之和气。冲然而甚微。汨乎其易危。击搏震挠之功未成。而子之和盖已病矣。由是观之。则子之痞凡一快者。子之和一伤矣。不终月而快者五。子之和平之气。不既索乎。故体不劳而汗。股不步而栗。HT 然如不可终日也。且将去子之痞而无害于和也。子归燕居三月。而后与之药可为也。客归三月。斋戒而后请之。医曰。子之气少复矣。取药而授之曰。服之三月而疾少平。又三月而少康。终年而复常。且饮药不得亟进。客归而行其说。然其初使人懑(莫困反)然而迟之。盖三投药而三反之也。然日不见其所攻之效。久较则月异而时不同。盖终岁而疾平。客谒医。再拜而谢之。坐而问其故。医曰。是医国之说也。岂特医之于疾哉。子独不见秦之治民乎。悍(下罕反性急悍也)而不听分。堕而不勤事。放而不畏法。令之不听。治之不变。则秦之民尝痞矣。商君见其痞也。厉以刑法。威而斩伐。悍厉猛惊。(脂利反)不贷毫发痛 (楚恨反)而力锄之。于是乎秦之政如建(纪偃反)瓴。(户经反)流通四达。无敢或拒。而秦之痞尝一快矣。自孝公以至二世也。凡几痞而几快矣。顽者已圯。(部鄙反。段也) 强者已柔。而秦之民无欢心矣。(史商公传。孝公用卫鞅欲变法。孝公曰。善。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守。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故猛政一快者。欢心一亡。积快而不已。而秦之四支枵然。徒具其物而已。民心日离而君孤立于上。故匹夫大呼。不终日而百疾皆起。秦欲运其手足肩膂。而漠然不我应。故秦之已者。是好为快者之过也。昔者先王之。民其初亦尝痞矣。先王岂不知砉然击去之以为速也。惟其有伤于终也。故不敢求快于吾心。优柔而抚存之。教以仁义。导以礼乐。阴解其乱而除去其滞。旁视而懑然有之矣。然月计之。岁察之。前岁之俗。非今岁之俗也。不击不搏。无所忤逆。是以日去其戾气而不婴其欢心。于是政成教达。安乐久而无后患矣。是以三代之治。皆更数圣人。历数百年。

而后俗成。则予之药终年而愈疾。盖无足怪也。故曰天下之理。有快于吾心者。其末也必有伤。求无伤于其终。则初无望其快吾心。虽然。岂独于治天下哉。客再拜而记其说。

心胃痛及腹中痛

【草豆蔻丸】

治因饥饱劳役。脾胃虚弱。而心火乘之。不能滋荣心肺。上焦元气衰败。

因遇冬冷。肾与膀胱之寒水大旺。子能令母实。助肺金大旺相辅。而来克心乘脾。故胃脘当心而痛。此大复其仇。故经云。大乘必大复。理之常也。故皮毛血脉分肉之间。元气已绝于外。又以大寒大燥二气。并而乘之。其人苦恶风寒。耳鸣及腰背相引。而鼻内苦 肉不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目时眩。寒水反乘脾土。痰唾沃沫。饮食反出。腹中常痛。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伸。大便多泄而不秘。下气不绝。或腹中鸣。胸中气乱。心烦不安。而成霍乱之意。膈咽不通。极则有声。鼻中气短。遇寒滋甚。或居暖处。方过口吸风。寒则复作。四肢厥逆。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头不可以顾。小便溲而欠。此脾虚之至极也。

橘皮(八分) 僵蚕(八分) 草豆蔻(一钱四分。面裹煨熟。去皮)

泽泻(一钱) 青皮(六分) 吴茱萸(八分。洗去苦) 半夏(一钱)

黄(八分) 益智仁(八分) 人参(八分) 神曲(炒。四分)

生甘草(六分) 姜黄(四分) 桃仁(汤浸去皮尖。六分) 当归身(六分)

柴胡(四分。详胁下痛。多少用之) 大麦 (一钱半) 甘草(炙六分)

上除桃仁另研外。余同为末。入桃仁研匀。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热白汤送下。旋斟酌虚实多少用之。

【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胁痛。肾气痛。痰积痛。

木香 胡椒(各二钱五分) 干蝎(七个) 巴豆(去心。膜油。十个)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令匀。汤浸蒸饼为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姜汤下。

【丁香止痛散】

治心气痛不可忍。

良姜(五两) 茴香(炒) 甘草(炙。各一两半) 丁香(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沸汤点服。不拘时。

【失笑散】

定心气痛不可忍。小肠气痛。

蒲黄(炒香) 五灵脂(酒研。洗去砂土。各等分为末)

上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

【二姜丸】

治心脾疼。温养脾胃。疗冷食所伤。

干姜(炮) 良姜上二味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陈皮汤下。妊妇不宜服。

【七气汤】

治七气为病。内结积聚。心腹绞痛。时发时止。

人参 官桂 炙甘草(各一两) 半夏(五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姜三片。煎七分。稍热服。

【益智散】

治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绞痛。

川乌(四两) 益智(二两) 干姜(半两) 青皮(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二盏入盐一捻。姜五片。枣二个。同煎至八分。去渣。温服。食前。

【茱萸丸】

 治脾胃虚冷呕逆。醋心腹闷不快。大效。

官桂(二两) 荜茇 荜澄茄(各一两) 浓朴(姜制)

胡椒(各一两) 黑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干姜(炮。一两) 吴茱萸(拣净。三两。好酒少许。洗焙)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米饮送下。日三服。

【高良姜汤】

治心腹 痛如刺。两胁支满而闷不可忍。

良姜(五钱) 浓朴(姜制) 当归(炒) 官桂(各二钱)

上 咀。以水一升。煎取四合。强人分作二服。弱人分作三服。一服痛定。止后服。对病增损。

胃脘当心而痛治验

两浙江淮都漕运使崔君长男云卿。年二十有五。体本丰肥。奉养膏粱。时有热证。友人劝食寒凉物。及服寒凉药。于至元庚辰秋。病疟久不除。医以砒霜等药治之。新汲水送下。禁食热物。疟病不除。反添吐泻。脾胃复伤。中气愈虚。腹痛肠鸣。时复胃脘当心而痛。不任其苦。屡易医药。未尝有效。至冬还家。

百般治疗而不瘥。延至四月间。因劳役烦恼过度。前证大作。请予治之。具说其由。诊得脉弦细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黄而不泽。情思不乐。恶人烦冗。饮食减少。微饱则心下痞闷。

呕吐酸水。发作疼痛。冷汗时出。气促闷乱不安。须人额相抵而坐。少时易之。予思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冤。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则卒然而痛。得炅则已。炅者、热也。非甘辛大热之剂。则不能愈。遂制此方。

【扶阳助胃汤】

干姜(炮。一钱半) 拣参 草豆蔻仁 甘草(炙)

官桂 白芍药(各一钱) 陈皮 白朮吴茱萸(各五分) 黑附子(炮去皮。二钱) 益智仁(五分。一方一钱)

上 咀。都作一服。水三盏。生姜三片。枣子两个。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三服大势皆去。痛减过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壮。以助胃气。次灸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以还少丹服之。则喜饮食。添肌肉。润皮肤。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壮。乃胃之合穴也。亦助胃气。又引气下行。春以芳香助脾。复以育气汤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惩忿窒欲。慎言语。节饮食。一年而平复。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附子、干姜大辛热。温中散寒。故以为君。草豆寇仁、益智仁、辛甘大热。治客寒犯胃为佐。脾不足者以甘补之。炙甘草甘温。白朮、橘皮苦温。

补脾养气。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作急痛。桂辛热以退寒水。芍药味酸以泻木克土。吴茱萸苦热。泄厥气上逆于胸中。以为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