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籍:中医名言大辞典·论医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模板:中医名言大辞典

总论

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

[注释]①道:医道、医学。②拟于天地:言高下之不可量。拟,比。③配于四海:言深广之不可测。④汝不知道之谕:你如果不知道医学的博大深奥。汝,你。谕,通“喻”,比喻。指把医学比喻为天地、四海。⑤受以明为晦:在讲授医学时就会把本来很清楚的医学道理讲得稀里糊涂。受,受业,指传授医学。晦,暗、暗昧。

医道之大尚矣,其上医国,其下医人,而身之所系,抑小哉!(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后序》)

[注释]①尚:久远,高尚。②医:治疗。③抑:发语词。④岂:难道。

夫医之为道大矣哉!体阴阳五行,与《周易》性理诸书通;辨五方风土,与官礼王制诸书通。察寒热虚实脉证,严于辨狱;立攻补和解方阵,重于行军,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清·程文囿《医学溯源·序》)

[注释]①辨狱:审理诉讼之事,亦即断案。狱,讼事,案件。②固:诚然。③浅见寡闻:学识浅薄之意。

夫济时之道,莫大于医;去疾之功,无先于药。(宋·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论用药法》)

医乃九流魁首,药为百草根苗。(清·廖云溪《医学五则·医门初步·药性赋》)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战国·《吕氏春秋·审分》)

良医良相同类并称,殆非虚语耳。(明·倪士奇《两都医案·序》)

[注释]①殆:大概,恐怕。②虚语:夸张之词。

不为良相,当作良医。良相燮理阴阳,平治天下;良医燮理阴阳,挽回造化。今观此论,不独挽回造化,直欲转移风俗。(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医道积习通弊论》)

[注释]①燮(xie谢):调和。②造化:创造化育。此处指生命、性命。

要之出生入死,挽回性命,其功不减于医国。(清·顾靖远《顾松园医镜·跋》)

医为仁术,功与良相等。(清·谢元庆《良方集腋》)

事之最切于日用者莫如医,而理之深邃难测者,亦莫如医,是以古人有良医等于良相之说也。(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四川省·第六类·方论·证治药制》)

[注释]①深邃:深奥。

天下有非常之任,必待非常之人。而天下非常之人,乃能克胜天下非常之任。(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四川省·第六类·方论·医道溯源》)

[注释]①克:能够。

医之为道,通于死生呼吸。(清·王敬义《疫疠溯源·序》)

医之权,诚有通于相业者矣。(清·王敬义《疫疠溯源·重刊序》)

医之道奚起乎造物?以正气生人,而不能无夭折疫疠之患,故复借诸物性之相辅相制者以为补救,而寄其权于医,夭可使寿,弱可使强,病可使痊,困可使起。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憾者也。(清·高世栻《医学真传·序》)

[注释]①奚:为什么。②造物:古时认为万物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③生人:挽救人类。

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明·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医之攻疫,犹将之制敌。善将者不择人而战,善医者不择病而治。(《秘传眼科龙木论·序》)

[注释]①攻疫:治病。②制敌:战胜敌人。

医者治疾,犹百工治事。(清·刘奎《疫痧二证合编·序》)

寿国者主持国事,留心民瘼,奠金瓯以巩固,奉玉烛以长调,相之任也。寿世者,春台育物,池水生尘,民无夭札之年,国多台耇之老,医之责也。(清·杨璿《伤寒瘟疫条辨·序》)

[注释]①瘼(mo莫):病也。②金瓯:喻疆土完固。③春台:登眺游玩之胜处。喻盛世。④:夭札:遭疫疠而夭死。⑤台耇(gou苟):言长寿之意。

医学之要,始而论病,继则论方,再次论法。而法有条理,病有原委,方有成局。(清·张睿《医学阶梯》)

以一药遍治众病之谓道,以众药合治一病之谓医。(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

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清·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医为身心性命之学,处处当以实用为归。是以医书之作,精细则可,晦奥则不可,玄妙尤不可。精细者研之至精,分之至细,微芒毕显,病无遁形。(陆士谔《国医新话·学的问题》)

[注释]①归:归宿,目的。②晦奥:幽深暗昧。③遁:逃,躲藏。

夫医者,大道也。冠者百艺焉。上诊君相,下愈其民。登高堂入内室,非他术可比。业斯道者,既习其业,必先要正其心,端其品,怀其仁,无贪饮。以人之父母兄弟,为己之父母兄弟;以人之妻子儿女,为己之妻子儿女。以仁存心,不专于利;以命为重,不为酒困。如此,然后可为斯道矣。倘若不正其心,不端其品,不怀其仁,以酒为事,不以人之父母兄弟为己之父母兄弟,不以人之妻子儿女为己之妻子儿女,以利为念,好酒贪杯,此等辈,多有误人。盖人虽可欺,上天终有所报。医之为医,能存是心,天必佑之。(清·黄元吉《医理发明·心术人品医家根本》)

[注释]①业斯道:以此为职业。斯,此。②此等辈:这种人。③是:此。

甚哉! 医之道大而深也。盖医系人之生死。凡治一症,构一方,用一药,在立法著书者,非要于至精至当,则遗误后世,被其害者必多;在读书用法者,非审乎至精至当,则冒昧从事,被其害者更多。(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自序》)

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元·王好古《此事难知·序》)

[注释]①斯:作语助,用同“是”,以确指行为的对象。②生生之德:犹“好生之德”。③泯(min敏):消灭,丧失。

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清·吴瑭《温病条辨·序》)

[注释]①先之:放在首位。②副之:次之。③成:具备。

医学与他艺不同,毋论贵贱,为性命所倚托,非小可事也。必立心贵谨,处行欲方,见闻期博,体验惟精,庶足无愧。(清·怀远《医彻·凡例》)

[注释]①毋论:无论,不论。毋,不。②立心贵谨:用心要谨慎细心。③处行欲方:行为要方正。行,行为,品行。方,端正。④见闻期博:知识必须渊博。期,必须。⑤庶:或许。

医者人之司命,脉者医之大业,此神圣之事,生死反掌之操也。俗人不知,借此求食,佯为诊候,实盲无所知,不过枯守数方,侥幸病之合方,未必方能合病也。(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凡例》)

[注释]①司命:星官名。即文曲星。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此处借指医生为主宰人的性命的神。②脉者:指切脉、脉诊。③大业:经籍。此处指学问。④操:掌握。⑤佯:假装。

盖医者,生人之术也。 一有所误,即为杀人。(清·陈修园《时方歌括·时方歌括小引》)

[注释]①生人:活人、救人。生,拯救。

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注释]①笃:忠实。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晋·王叔和《脉经·序》)

[注释]①和扁: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及医和。

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明·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

[注释]①巫医:此处泛指医生。

医虽小道,而性命是关,敢不知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传忠录·京师水火说》)

昔贤达则愿为良相,穷则愿为良医,其心均在济人耳。……未尝以病家之贵贱贫富而异用其心。或遇窘乏太甚之家,亦随力捐资,济其𫗴粥,以故全活者众,德显非饶于财者,能推是心,亦贤矣哉!(元·曾世荣《活幼心书·序》)

[注释]①窘乏:贫困。②𫗴(zhan毡)粥:食物。 𫗴,浓稠之粥。

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非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之厚薄哉!告我同志者,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慎勿论贫富,均是活人,是亦阴功也。(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注释]①活人:救人。②恒情:常情。③殆:大概,恐怕。④匪:通“非”。

医者,济困扶危之术,仁人孝子之心也……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及入病家时,必整衣冠,正容貌,谨言行,慎骄矜。勿以贵贱异其迹,勿以贫富二其心。至于切脉时,紧要在望气色,闻声音,定气凝神,勿左顾右盼,以伤雅道;勿他思别虑,以乱脉机。诊视既毕,务在问病原,审前剂,勿谤人短,勿炫己长,勿谈闺阃,勿间人骨肉,勿乘人之危而索利,勿忌人之能而生妒。种种存心,方不负古圣贤济世之婆心也。幸我同志者,勉而行之。(清·杨旭东《杨氏提纲·卷一·元集·切脉规箴》)

[注释]①骄矜:骄傲。②异其迹:不同对待。③审前剂:审察以前曾服过的药剂。④谤人短:说人家的坏话。⑤炫己长:炫耀吹嘘自己。⑥闺阃(kun捆):女人。阃,本为内室,借指妇女。⑦间人骨肉:离间人家的家庭关系。

然则医门虽曰小道,未必非仁术之一端也已。(清·赵竹泉《伤科大成·序》)

夫医虽小道,职掌司命,所关系者,至重且大,岂容一毫成见混于其间!虽然,论理周详,立法精确,而可以为后楷范,奉为圭臬者,亦不为少也。(清·陆清洁《医药顾问大全·内科内伤病·丁序》)

[注释]①圭臬:准则。

医,小道也,而修德积善之方在焉。(清·吴尚先《理瀹骈文·官业序》)

习一艺以成名而可以利天下者,惟医为然。……医之为功也,洵不在治国平天下之后。(清·邵登瀛《四时病机·序》)

[注释]①洵:诚然,确实。

医者,依也。人之所依赖也。医毋自欺,斯病家有依赖焉! 夫医之为道,先详四诊,论治当精,望色聆音,辨其脏腑之病,审证切脉,别其虚实而医,若此可谓毋欺也。……吾愿医者,必须志在轩岐,心存仲景,究四诊而治病,毫不自欺,方不愧为医者也。(清·雷丰《时病论·附论·医毋自欺论》)

[注释]①聆:听。②别:辨认,识别。

医者理也,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能知天时运气之序,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察疾病之轻重,量药剂之多寡,贯微洞幽,不失细小,方可言医。(陈宗锜《医学探源·卷一·生理学·绪论》)

[注释]①贯微洞幽:无论细微的还是幽深的各方面都能考虑到。洞,洞察。

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

[注释]①意:通“臆”。揣度,研究。

医者,意也。古之时,所谓良医,盖言以意量得其节也。(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

医者,意也;药者,瀹也。谓先通其意,而后用药物以疏瀹之也。(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徐大椿序》)

[注释]①瀹(yue跃):疏通。

医者,意也。临症要会意,制方要有法,法从理生,意随时变,用古而不为古泥,是真能用古者。(清·许宣治《怡堂散记·又病制方》)

故为医者,必须澄心用意,穷幽造微,审疾状之深浅,明药性之紧缓,制方有据,与病相扶,要妙之端,其在于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

[注释]①穷幽造微:审察疾病的每个细微环节。②相扶:相符。

医者义也;义者宜也,宜者权也。道至乎权,尚有所执乎。医道如水,随方就圆,大无不通,小无不入,无有定形,无有定见,方为医道尽善者……然予所言,似易而实难,不熟明乎经之理,焉达乎道之权? 用经不当,犹有可救;用权不当,则杀人于俄顷矣。故必须读书多,经历久,战兢履薄,澄心玩索,而始得其宜也。若夫粗浮自是,或专倚世法动人,或单恃家传得誉,何怪乎终身由之而不知道者之众也!(清·王三尊《医权初编·卷上·论医道执一之弊》)

[注释]①战兢履薄:战战兢兢,像走在薄冰上一样。喻谨慎小心。②澄心玩索:稳定情绪,像走钢丝一样。喻注意力集中,小心谨慎。③粗浮自是:粗心大意,自以为是,不认真思考。

医者,意也,度时致病者意起之,立方医之,若天时圣教不同也。(明·王文录《医先·论医》)

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诣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元愧于医乎?(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者,意也。为工者不惟其法,惟其意。(明·万全《痘疹心法·钱氏陈氏立法用药同异辨》)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医易义》)

医者,意也。不离古法,不执古方,言贵乎圆通也。谚云:看过王叔和,不如见症多。言贵经历之多,屡获效验。(清·陈念祖《陈修园医学寻源三指禅·经验方》)

医者,意也。风寒暑湿燥火之疾,针灸药石调治之方,无非以意行乎其间。(清·陈修园《医医偶录》)

医者,理也,意也。盖理明则意得,意得则审脉处方无所施而不中。(清·程杏轩《杏轩医案·初集·序》)

医者,意也。用药不如用意,治有未效,必以意求。苟意入元微,自理有洞解,然后用药无不验。(清·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注释]①元微:精微、细微。②洞解:彻底了解。

医,意也,临病立意以施治也。其书《内经》载运气病源,靡不悉备。候天地之变,究疾病之机,尽调治之理,此神圣爱人之仁,拯羸救枉,济物之至道也。……嗟乎!学必本于经,病必明于论,治必究于方,而能变通而无滞,斯能尽夫立医之意矣。(明·刘纯《医经小学·序》)

[注释]①靡:无。②悉:全部。③拯羸救枉:拯救患者。羸、枉在此均指病人。④滞:呆板,教条。⑤斯:则,乃

医者,意也。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贵乎临机应变,何必拘泥其成案也?(清·胡廷光《伤科汇纂·卷之四·医案》)

医之为言意也,以意为揣摩者也。得医之意,神乎技矣。不能出乎规矩之外,不可拘于规矩之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为得之。(清·李德中《医学指南·医论》)

古云医者意也,不通之至。医岂可以意而为之哉?凡有巧思者,艺也,非意也。……余益之以一言曰:医者易也。有不易之定理,有交易之变通,有变易之化工。(清·吴鞠通《增订医医病书·医字论》)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意其所未然也,意其所将然也。察于四然,谨合于理,夫是之谓医。(清·吴鞠通《增订医医病书·医字论》炳章按)

药者,瀹也。瀹者,养也。腑脏之伏也,血气之留也,空窾之塞也,关鬲之碍也,意其所以然也,意其所将然也。察于四然者,而谨训于理,夫是之谓医。以其所有余也,而养其所乏也;以其所益多也,而养其所损也。反其所养,则益者弥损矣;反其所养,则有余者弥乏矣。察于二尺者,而加疏瀹焉,夫是之谓药。(清·程林《医暇卮言·卷下》)

[注释]①空窾(kuan款):空处。此指空窍。②鬲(ge革):通“膈”。

以意治病,是最上一乘,不得已而用药,已落二乘。然无情之药,以有知之意,用之则灵。古法用药如用兵,用兵有战有守,有奇有正,用药亦然。(清·石寿棠《医原·用药大要论》)

[注释]①最上一乘:最高等,最高级。②二乘:二等,二级。③奇:异,不正规。①正:正规,正统。

学者善悟其妙,而以意通之。(清·杨乘六辑《医宗己任编·四明心法·方论》)

凡医之以法杀人者十之三,以意杀人者十之七。(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浙江省·第六论·方论·医宗要略》)

医易同原。(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医易》)

[注释]①易:指《易经》。②原:通源。渊源。

医之道通于《易》。(清·刘鸿恩《医门八法·卷一·阴阳)

良医知病人之死生。(《战国策·秦策》)

良工之治病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也;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自不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自觉。(金·张从正《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医者必须舍短从长,去繁就简,卷舒自有,盈缩随机,斟酌其宜,增减允当,察病轻重,用药精微,则可谓上工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论用药法》)

医以能治大病为上医,正以不使病大为能。……故病愈而不谢,病愈之速而更不谢,曲突徙薪者必无恩泽也。(清·陆懋修《世补斋医书·不谢方》)

[注释]①曲突徙薪:典出《汉书·霍光传》。说是有人去拜会朋友,见朋友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放着柴草。于是对朋友说,请把烟囱改建成弯曲的,把烟囱旁的柴草迁移,以免失火。朋友听了未予理采。后来果然着火,邻居奋力相救,才把火扑灭。朋友设晏席款待邻人,救火负伤者上坐,其余按功排坐,只是不请那位提合理建议的客人。有人提醒说,如果采纳客人的建议,就不会失火,也不用费酒肉。现在论功晏宾,怎么提预防措施的人没有请,救火焦头烂额者倒成了上宾?主人遂把客人请来入席。后用以比喻防患于未然。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

文字之医用药多补,经历之医用药多泻。文字之医严于纪律,经历之医精乎心法。文字之医见功迟,经历之医见功速。文字之医精乎论理,经历之医精乎识症。文字之医过于迂,经历之医过于霸。然皆功罪各半焉。若二医兼之,再能通乎权宜,灵其机变,则万举万当矣。(清·王三尊《医权初编·卷上·论文字之医与经历之医不同》)

[注释]①迂:曲折,绕远。引申为缓和。②霸:强暴。

医者三:贯通《灵》、《素》及仲景诸经之旨,药到病瘳,曰名医;讲求唐宋以后方书,按症施治,功多过少,曰时医;剽掠前医,套袭模棱,以文其过,迎合而得其名,曰市医。(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序》)

[注释]①瘳:病愈。②剽(piao飘)掠:抢劫。此指抄袭。③模棱:模仿,原样照搬。④文其过:掩饰其过失。

名医之病,首在门户之学,其次则以道自任之心太过,未免奴视庸俗,语言过于刚直,为众所不容。或临症之际,设有以不对症之方,妄生议论者,则怒发冲冠,几有不顾而唾之势。设有性情柔巽之品,不肯力争,宛转隐忍,又误大事,做成庸医杀人。呜呼!安得许多圣人来学医哉?(清·吴鞠通《增订医医病书·名医病论》)

[注释]①奴视:鄙视。②性情柔巽之品:指平性药物。

能合天时之变以治病者,果真时医也。(郭蔼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广东省·第六类·方论·变时医案》)

名医则一切与之相反,明知场面之阔,风头之健,为社会所重,不屑为也。明知应酬之圆,牛皮之吹,马屁之拍,为社会所喜,不屑为也。孜孜兀兀,惟学问之是研。对于病者,贵至侯王,贱至庶民,一列平等待遇。竭心思耳目之力,以搜求其病证。痛如身受,务求所以愈之之道。(陆士谔《国医新话·辨医》)

[注释]①不屑为也:认为不值得而不愿意去做。②孜孜兀兀:努力不怠,不畏劳苦。孜孜,努力不怠。兀兀,劳苦貌。③庶民:平民百姓。

时医者,时行一时;名医者名传万古。时医能够赚钱,名医能够治病。(陆士谔《国医新话·辨医》)

医学渊源古帝,其书满家。经方论脉,各有专门。彪炳后先,几于充栋,独走方铃医自为一科。(清·赵学敏《串雅内编·重校刊串雅内编小引》)

[注释]①彪炳:原意为文采焕发,此处指医学著述不断涌现的兴旺景象。②充栋:汗牛充栋的略语。形容藏书极多。

负笈行医,周游四方,俗呼为走方。其术肇于扁鹊,华佗继之。故其所传诸法与国医少异。治外以针刺蒸灸胜,治内以顶串禁截胜。(清·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注释]①负笈(ji及):背着书箱。笈,书箱。②肇(zhao兆):开始。③国医:指医术高明、称冠全国的医生。

走医有三字诀: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能守三字之要者,便是此中之杰出者矣。(清·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走医)手法有四要:用针要知补泻;推拿要识虚实;揉拉在缓而不痛;钳取在速而不乱。志欲敖,礼欲恭,语欲大,心欲小。持此勿失,遂踞上流。(清·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药有异性,不必医皆知之,而走医不可不知。脉有奇经,不必医尽知之,而走医不可不知。用奇乘间,一时之捷径也;得心应手,平日之功用也。(清·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今有剧病,中外国工所不疗,而铃医不识文字者能起之,人亦不能薄铃医也。(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章太炎序》)

我国此后态度当以真之中医学理与西医学理互相切磋、互相中和,而产生一种新中医。(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自跋》)

倘今日中医不加改革,实无保存之价值,亦无幸存之可能。(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自跋》)

中国医学为极有用之学术,不但有甚悠久之历史,不但极合于我国民性,就现在已发见之优点与西国医学比较,委实互有短长,未易轩轾。(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自跋》)

[注释]①轩轾(xuan zhi宣至):比喻高低优劣。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

中医重气化,西医重形质。形质为有形之医学,气化为无形之医学。无形之医学,其学深;有形之医学,其学浅。此中医之优於西医者固已彰明较著矣。(绍兴医学会同人《湿温时疫治疗法·序》)

药治出於民食,割治出於解剖。凡剖验实象者,皆为割治设,不为药治设也。凡用药治病者,专重证候,不重实象。(刘民叔《华阳医说》)

中医重药治,西医重割治。中西两大医流,宜互相学习。(刘民叔《华阳医说》)

以科学方法整理国学,以国学精神运用科学,将吾国固有之特长发挥而光大之也。(徐相任《在医言医·国医之新生命》)

儒之从政,医之行道,皆以救世济人为其责任者也。(徐相任《在医言医·医者报酬平议》)

医界进步之道约分两方面,一方面为学问,一方面为事业。(徐相任《在医言医·中华医药联合会成立大会演说辞》)

所求学术之伸,不在一己一之名,所谓此中自有乐趣,俗子何曾解得?(陆士谔《国医新话·辨医》)

医界学者,素来闭户潜修,雪窗萤火,刻苦究研,学问既成,又都抱道自重,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缺于宣传,弊之一也。(陆士谔《国医新话·学的问题》)

国医对于排除人类疾苦,负有最大的使命。(陆士谔《国医新话·自序》)

当此欧化盛行,岐黄之道,正是一发千钧,有志之士,亟应振作精神,奋袂而起,使吾道大发光明,不让欧化争先,以保仁术于不堕。(王雨三《治病法轨·自序》)

夫百病之症候各殊,百病之成因有限,百病之方剂綦繁,百病之治法可数。驱千头万绪之症候方剂而归於一,此中医不传之秘,亦中医颠扑不破之本。(秦伯未《治疗新律·原序》)

无论中医西医,其理论正确,治疗有效者,皆信任之。反之,摒弃不用可也。(黄文东等《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引施今墨语)

吾以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黄文东等《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引施今墨语)。

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卷 三·结论》)

仲景之治伤寒,则能利用体工反射之理以去病毒,顺自然而不逆自然,此所以收效多而结果良佳。国人事事效法西洋,吾则谓有许多事西洋人亦当效法中国,治伤寒乃许多事中之一事也。(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五·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我中华用气化以医病,其道本法乎天气地气之变迁、病气药气之制伏。是药之所以能治病者,其原理本乎四时阴阳而来,乃贯彻天人一致之学。若离乎阴阳之气化,而言治病,视人如器物然,纵解剖极细,何能攸往咸宜哉?(陆晋笙《景景室医稿杂存》)

必须融冶中西之学说,化中化西,而成为第三者之医学,始可以言融会。(时逸人《中国急性传染病学·田尔康先生序》)

[注释]①融冶:融合,提炼。②化中化西:使中西医发展变化。

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施今墨》)

病形取法於西洋,病势取法於中邦,则庶几得治术之大本矣。(时逸人《中国急性传染病学·下篇·传染病本论·发疹性传染病·烂喉痧·附录二》)

西医之解剖,形质的医理学也。中医之诊验,气化的医理学也。人之一身,外有六气之浸淫,内有七情之感伤。气化之生病,较形质为多耳。气化能赅形质,形质不能赅气化,故研究气化为当务之急。(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广东省·第六论·方论·气化的医理学》)

[注释]①赅(gai):完备。此处有包括之意。

西洋之所以谈骨极精,分别极细,而不得治骨之术者,以其不知骨为肾主也。(涂学修《推拿抉微·五脏各有所司》)

中医自晋王叔和以后,即失古意,至丹溪为第一次腐化,至叶桂、吴鞠通为第二次腐化。(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自跋》)

中医之学,乃循实地解剖之外之另一途径,此所以言执果溯因也。执果溯因为中医学立脚点。而中医之立脚点实不止此,此其一端耳。(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执果溯因:根据其结果而追溯原因。

天下真理只有一个,病是一个病,何得有二个法?西法与中法既然不同,西法是即中法非,中法是即西法非。今就药效言之,西法治伤寒结果不良,可谓西法非是。中法治伤寒未能十全,而较西法为良,可谓中法比较近是。(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五·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千古文之笔,最惧雷同。独医学则患不能雷同耳。(清·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知神明在脑之说,吾中华医学早先西人数千百年而发明之,且其所发明者较西人尤为精奥。而于神明之体用,又能详细鉴别,各得实际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

[注释]①讵(ju巨):岂。②精奥:精深。

吾国自周秦以降,数千年间,医家之习业,自号正宗者,几以《内经》为必修之学程。但今则欧化东渐,药尽舶来。于是医家之革新者,吐弃古籍,学尚裨贩。守旧者,鄙塞无文,不知整理。甚有以阴阳五行,以拥护《内经》。现在各家学说,均未完全确定,自不能为主观者论断。凭书面之察观,启标榜之风气,兹所述者,特其大略,而所论者,亦未必尽当焉。(清·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经部·黄帝内经·内经提要·历代内经研究家及卷目次序》)

[注释]①裨贩:小商贩。②当:恰当,妥当。

彼西洋医家,时闻中医之特效药,专任采访,化验提精,居然在世界医药会报告“新药发明”。其不知卵自鸡孵,而鸡原产于中国,其反输入,且供我国西医界之应用,每年坐失漏卮,数足惊人,良可慨也。实则中国本草,未经化学已含有固有之成分,且本经药理,均能暗合科学之原则,而医药之奏效,已可断言,其价值之如何,又不待述而自知矣。(清·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经部·神农本草经·本草经在医坛上之价值》)

[注释]①漏卮:渗漏的酒器。比喻国家利益外溢的漏洞。②良:很。

是故不求研究改进国医国药则可,欲求研究改进,非就往古医哲之经验学说以作基础,断不能适合国医系统,而昌明学理,收效于实际也。(清·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 自序》)

中西学者,类皆竭虑殚精以求之,西国从解剖上观察,我国从气化上研究。故一则求得原形,以细胞立说;一则求得原理,以太极立言。虽其所从入之径不同,究之论理者不能索诸形之外,论形者不能越乎理之中,互相发明焉可矣。(清·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论说部·生理类·论人类生成之原理及原形》)

近日西洋医法书传中国,与《内经》之旨多有牴牾。实则《内经》多言其神化,西洋多滞于形迹。以《内经》之旨通观之,神化可以该形迹,然西人逐迹细求,未尝无一二通于神化者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注释]①牴牾(di wu底五):抵触、冲突之意。②该:通“赅”,包罗。

维新之士,考订有害於卫生之理者,皆思改革其弊风。(清·陈修园《医学论·齿牙余论》)

於中国医学源流论中,曾言中西汇通为今后医家之大业。然其人必深通西洋医术,又真能读中国之古书,详考脉证,确知中国古人所谓某病者,即西洋所谓某病,或某与某病确有相同之处;而又能精研药物之学,本诸格物之理,以深求古代验方之所以然,而断定何种方药,确为无效,方足以语此。(清·唐宗海《医经精义·谢利恒序》)

[注释]①仆:自谦之词。②大业:学问。

盖中西医学,立说不同。生理之名词,既有出入;病理之推求,更有细菌六淫之异。故据疾病以言名,则名不同;以言因,则因不同;以言理,则理亦不同。倘非中西各有深刻之研究,乌能实现汇通之道哉! (清·唐宗海《医经精义·谢利恒序》)

西医论证明确,中医方药有效,必参合双方见解,方能完善。(时逸人《中国急性传染病学·中国急性传染病学编订小言》)

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

吾国医学,萌于上古,成于周代,两汉传授,晋唐搜集,宋明新说,有清复古,延至民国,遂有东西洋新法之加入而成为中医变化之时期。(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

中医骨骼之误,病在牢守古训,不事检点,以致承伪袭谬,失其真原。(清·刘延祯《中西骨格辨证·全身骨格总论》)

[注释]①检点:检查,约束。②承伪袭谬:继承假的和错误的东西。

夫欲明了中国之整个医学,非先根据中国医学史以入手研究,殊不能溯本穷源,贯穿百家,作有系统之精密整理焉。(清·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史部·史部提要》)

儒道医道殊途同归,其旨深意抑,亦为仁之术也。(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江西省·第六类·方论·全生金镜》)

[注释]①殊途同归:道路不同,但目的地是相同的。②抑:俯,隐晦。

各家学说,互有短长,治学者不应厚此薄彼。能取长补短,其庶及矣。(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章次公》)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战国·《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

[注释]①不得:不合。得,适合。②不服:不衰败。服,服输。此指衰败。

使昧于医者,可审读而修制之;工于医者,可消息而变用之。(宋·王衮《博济方·序》)

[注释]①庶:希望。②昧(mei妹):不明白。③修制:研究。④消息: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⑤变用:灵活变通应用。

能医人多矣,能使人皆能医人不多也。盖以医医人有限,以医教人无穷。(宋·施桂堂《察病指南·序》)

医人当先医医。救一世医,医在一世;救后世医,医在世世也。(明·肖京《轩岐救正论·跋》)

[注释]①医人当先医医:治疗病人之病,当先治疗医生之病。

夫医之为道也,总君父师相之权。而其学也,究天人性命之危。故君子取其精以治身,推其余以济世。斯仁术也,乃后世以方技目之。缙绅名士,多所弗讲。司马公不云乎?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医岂可以贱简为哉? (明·肖京《轩岐救正论·自序》)

[注释]①总:综合。集中。②权:权力。③缙绅:官宦。④弗:不。

凡为医者要识病浅深,探赜方书,博览古今,是事明辨。不尔,大误人事,识者宜知以为医戒。(宋·许叔微《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伤寒九十论·脾约证》)

[注释]①赜(ze责):精微、深奥。②不尔:不然,不这样。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固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明·裴一中《言医·序》)

[注释]①固:本来。②慧有夙因天资聪慧。

夫医之为道,必志虑渊微,机颖明发,然后可与于斯。(明·宋濂《宋学士全集·赠医师葛某序》)

[注释]①渊徽:深刻,精细。②机颖:指资质禀赋。③明发:指聪明、敏锐。④与:参与。

仲尼有言:“通天地人曰儒”,而医亦有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有九星,地有九洲,人有九脏,故立九道脉以应天地阴阳之数,此医之三才也。而药亦有之,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品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此药之三才也。而寿亦有之,人之寿,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岁。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此寿之三才也。(明·倪士奇《两都医案·傅序》)

彼习业者,专则精,不专则杂。(明·孙一奎《赤水玄珠·自序》)

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下·病随国运论》)

天地与人,不外阴阳二气。天之阴阳失,相燮理之;人之阴阳失,医燮理之。良相、良医,总在调剂阴阳,使之两得其平焉已矣。(清·石寿棠《医原·阴阳治法大要论》)

[注释]①相:宰相。②燮(xie谢)理:谐和,调理。

古人以医为师,故医之道行;今以医譬奴,故医之道废。有志之士,耻而不学;病者亦不择粗细,一概待之。常见官医迎送长吏,马前唱诺,真可羞也。由是博古通今者少,而师传遂绝。(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医范》)

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清·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古人因病而生法、因法而成方,理势自然,本非神妙。唯用之而当,斯神妙矣。(清·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 王氏医案·杨序》)

故为医而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为医而恃才、恃学、恃识亦不可也。必也平心以察之,虚心以应之,庶乎其可也。(清·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王氏医案·杨序》)

医家之误人有六:有学无识一也;有识无胆二也;知常不知变三也;意有他属四也;心烦冗沓五也;偶值精神疲倦六也。为医者不可不深加自省也。(清·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言医》)

[注释]①心烦冗沓:心烦意乱。冗,繁杂。沓,繁多。

才不足以包乎所业之外,则其业不精;心不足以周乎所业之中,则其业亦不精……况乎医之为道,参天人之奥,操性命之权,其理至深,其责至重。而世顾以无才无识之人,挟不精不专之术,贸贸施治,绝人长年,宜乎古人有学医人费之慨也! (清·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王氏医案杨序》)

[注释]①顾:但,只。②贸贸:冒冒失失或轻率的样子。

盖闻天定胜人,人定亦能胜天。医相皆能挽造化之权。故先哲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语也。(清·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归砚录·彭兰媛序》)

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欲极其精以穷其变,虽千万言不足以发明其绪。(清·江涵暾《笔花医镜·自序》)

[注释]①至:极,最。②绪:本指丝的头。比喻事情的开端。

用药难;识证难。非通乎阴阳,察乎微妙,安能使沉疴顿起,名医拱手!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 (清·赵学敏《串雅内编》)

[注释]①沉疴:危重之病。

医不难治病,难於知病。(清·刘清臣《医学指南·卷一·望闻问切》)

医之为道广矣,大矣,精矣,微矣,危乎危矣!举凡古今中外学问事业,无有难于此者矣!……非探天地阴阳之秘、尽人物之性、明气化之理、博考古今、随时观变、汇通中外、因地制宜,而又临事而惧、澄心定灵,必不能语于此。(裘庆元《三三医书·第二集第九种·医医医·自叙》)

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

[注释]①赤子:百姓。②济:救。

夫医之为道,尤难于他术,从来久矣。方其疾也,虽金玉满堂,子弟骨肉环围,莫能为计,必得良医以起之。则医之为功非小焉,主执人之性命者也。(宋·刘斧《青琐高议后集·议医》)

[注释]①方:比拟。②起:治愈。

医者可以生人,可以杀人,所系尤重,故世子拜医,重之至也。(宋·储泳《祛疑说》)

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识字义,宁解文理?文理不通,动成窒碍,虽诗书满目,于神不染,触途成滞,何由省入?譬诸面墙,亦同木偶,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顾不难哉?故昔称太医,今曰儒医,太医者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战战兢兢,求中于道,造次之际,罔敢或肆者也。外此则俗工耳,不可以言医矣。(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凡为医师,先当识药。药之所产,方隅不同,则精粗顿异;收采不时,则力用全乖。又或市肆饰伪,足以混真,苟非确认形质,精尝气味,鲜有不为其误者。譬诸将不知兵,立功何自?医之于药,亦犹是耳。既识药矣,宜习修事。雷公炮炙固为大法,或有未尽,可以意通,必期躬亲,勿图苟且。譬诸饮食,烹调失度,尚不益人,反能增害,何况药物关于躯命者也,可不慎诸! (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至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已。执而不化,害加于人,清夜深思,宜生媿耻。况人之才识,自非生知,必假问学,问学之益,广博难量,脱不虚怀,何由纳受?不耻无学,而耻下问,师心自圣,于道何益!苟非至愚,能不儆省乎?(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间有无知辈,窃世医之名,抄捡成方,略记难经脉诀不过三者尽之,自信医学无难矣。此外惟修边幅,饰以衣骑,习以口给,谄媚豪门,巧彰虚誉,摇摇自满,适以骇俗。一遇识者,洞见肺肝,掣肘莫能施其巧,犹面谀而背诽之。又讥同列看书访学,徒自劳苦。凡有治疗,率尔狂诞,妄投药剂,偶尔侥效,需索百端。凡有误伤,则曰尽命,俗多习此为套,而曰医学无难,岂其然乎?(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庸医速报》)

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明·李梴《医学入门·习医规格》)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四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称专门。五知气运,以明岁序,补泻温凉,按时处治。六明经络,认病不错,脏腑洞然,今之扁鹊。七识药性,立方应病,不辨温凉,恐伤性命。八会炮制,火候详细,太过不及,安危所系。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医家十要》)

古之时,庸医杀人;今之时,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卒至于死。夫药有君臣,人有强弱,有君臣则用有多少,有强弱则剂有半倍,多则专,专则其效速,倍则厚,厚则其力深。今之用药者,大抵泛杂而均停,既见之不明,而又治之不勇,病所以不能愈也。(清·顾炎武《日知录·论医》)

相彼天下之人,所重者生也,生之所系者医也,医之所原者理也。(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医业不精反为夭折》)

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

二要:选买药品,必遵雷公炮炙,药有依方修合者,又有因病随时加减者,汤散宜近备,丸丹须预制,常药愈久愈灵,线药越陈越异,药不吝珍,终久必济。

三要: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

四要:治家与治病同,人之不惜元气,斫丧太过,百病生焉,轻则支离身体,重则丧命。治家若不固根本而奢华,费用太过,轻则无积,重则贫窘。

五要:人之受命于天,不可负天之命,凡欲进取,当知彼心顺否,体认天道顺逆,凡顺取,人缘相庆;逆取,子孙不吉。为人何不轻利远害,以防还报之业也?

六要:凡里中亲友人情,除婚丧疾病庆贺外,其余家务,至于馈送来往之礼,不可求奇好胜。凡飧只可一鱼一菜,一则省费,二则惜禄,谓广求不如俭用。

七要:贫穷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凡来看病,不可要他药钱,只当奉药。再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不然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

八要:凡有所蓄,随其大小,便当置买产业以为根本,不可收买玩器,及不紧物件,浪费钱财。又不可做银会酒会,有妨生意,必当一例禁之,自绝谤怨。

九要:凡室中所用各样物具,俱要精备齐整,不得临时缺少。又古今前贤书籍,及近时明公新刊医理词说,必寻参看以资学问,此诚为医家之本务也。

十要:凡奉官衙所请,必要速去,无得怠缓,要诚意恭敬,告明病源,开具方药。病愈之后,不得图求扁礼,亦不得言说民情,至生罪戾。闭不近公,自当守法。(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

医方者,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术者也。(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大哉医乎,其来远矣。肇自开辟,厥初生民,有寿夭则有札瘥,有札瘥则有医药。故神农尝百草,黄帝注内经,伊尹作汤液,雷公制炮炙。(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医说》)

[注释]①肇自开辟:初始开天辟地。②厥:其。③札瘥:瘟疫。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战国·《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医者本身须养生保精,身体强健,临证方能心有所悟,手有所应,通变烛微,仁寿斯民。(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刘济民》)

夫君子生于斯世,不屑为天下无所用之人,则必求为天下所必需之人。故君子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盖良相济世,良医济生,其所以行我心之不忍者。事有相符,而道有相类也。(清·刘奎《疫痧二证合编·序》)

自正学失传,医宗罔据。而阴阳虚实,每以臆猜;表里炎凉,鲜从脉究。譬之南辕北辙,却行求前。冀其有济,盖亦难矣。(清·高世栻《医学真传·姚雪远功氏识》)

[注释]①正学:指《神农本草》、《内经》、《伤寒论》。②罔:无。③鲜:少。④冀:希望。

然至变者病,而可见者恃乎形;至精者医,而可据者恃乎理。以形求理,即以简驭繁。达乎此,通乎彼,固有千万言所不能尽,而一二语足以赅之矣。(清·江涵暾《笔花医镜·自序》)

[注释]①恃:依赖,倚仗。②赅:包罗,概括。

天下虽大,未若吾身之可贵也。故天下有心性之书,人心之所以死生存亡者也;有医药之书,人身之所以死生存亡者也。故六经四子而下,莫贵于医药之书也。(清·郑梅涧《重楼玉钥·原叙》)

[注释]①心性之书:救愚启智,教人以做人道理的书。②下:后。

夫医一病,不如医一医。且得医于时行之医,所全更巨。(清·吴达《医学求是·救弊再言》)

病人之病,赖医人之医。医人之病,层出不穷,将何以补偏救弊,捍卫民生哉?孔子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医人者,规矩也;病人者,所制之器也。今将修规矩以制器,作《医医病书》。(清· 吴鞠通《增订医医病书·题词》)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下工语》)

忧能伤人,悲可殒性。而仆以沉菀偃蹇之身,岿然独在,赖此尺籍以消长日,凭此寸颖以遣烦冤。迨乎论成注毕,则已变泣成歌,破愁为笑。人之情,已富者不美,已贵者不荣。摊卷朗吟,其乐无穷。吾今而知莫富于山林之士,莫贵于烟霞之人,此中真意,自正可悦耳。(清·黄元御《灵枢悬解·自序》)

[注释]①偃蹇:困顿。②尺籍:书籍。③寸颖:笔锋。④山林之士烟霞之人:皆指田园生活。暗喻隐居。

道并行而不相悖,而反相为用也。(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伤寒门·陶节庵辩仲景伤寒论》)

[注释]①悖:违背。

天下之事,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言简而尽,事核而当,斯为至矣。百家者流,莫大于医,医莫先于脉。(元·滑寿《诊家枢要》)

[注释]①宗;本也。②元:头也。

是以立身之道,济物居先;保寿之宜,治病为要。(唐·《黄帝明堂灸经·序》)

医德

医之为道,所系非偶,人之寄也以死生,我之任也以阴骘。天下之至重惟命,一旦委付于我,则调剂之补泻,性味之寒温,草木之良毒,投之当则仆者起,骨者肉,夭者坚,夺造化之权而不是过。否则见不审,识不精,稍或舛误,有所害于人者,即有所害于己。人之父母妻子,与我无异。非病之必不可挽,而命数有尽,我忍听其哀号也哉? (清·怀抱奇《医彻·医箴·疗医》)

[注释]①阴骘(zhi掷):阴德。暗中做的好事。②舛(chuan喘)误:错误。

学问之道,虚己者多助,自恃者罔功。况岐伯之传,义精理奥,岂一人之私智所能洞测者乎? (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采芝八则》)

[注释]①虚己:谦虚。②自恃:骄傲。自以为了不起。③罔功:无功。④理奥:道理深奥。⑤洞测:彻底了解。

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清·费伯雄《医方论·序》)

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洞晓阴阳,明知运气。药辨温凉,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制方,对证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明医,芳垂万世。(明·龚信《古今医鉴·明医箴》)

[注释]①洞晓:彻底明白。②不滞:不呆板,不墨守成规。

今之庸医,炫奇立异,不学经书,不通字义,妄自矜夸,以欺当世。争趋人门,不延自至。时献苞苴,问病为意,自逞明能,百般贡谀。病家不审,模糊处治,不察病原,不分虚实,不畏生死,孟浪一试。忽然病变,急自散去,误人性命,希图微利。如此庸医,可耻可忌。(明·龚信《古今医鉴·庸医箴》)

[注释]①矜夸:吹嘘。②延:请。③苞苴:蒲包,草包。犹“庸才”。④贡谀:献媚。

为医固难,而为名医尤难。何则?名医者,声价甚高,敦请不易……故病家凡属轻小之疾,不即延治,必病势危笃,近医束手,举家以为危,然后求之。夫病势而人人以为危,则真危矣。又其病必迁延日久,屡易医家,广试药石,一误再误,病情数变,已成坏症。为名医者,岂真有起死回生之术哉?病家不明此理,以为如此大名,必有回天之力,若亦如他医之束手,亦何以异于人哉!于是望之甚切,责之甚重,若真能操人生死之权者,则当之者难为情矣。……倘此症万死之中,犹有生机一线,若用轻剂以塞责,致病人万无生理,则于心不安;若用重剂,以背城一战,万一有变,则谤议蜂起,前人误治之责,尽归一人。虽当定方之时,未尝不明白言之,然人情总以成败为是非,既含我之药而死,其咎不容诿矣。又或大病瘥后,元气虚而余邪尚伏,善后之图尤宜深讲,病家不知,失于调理,愈后复发,仍有归咎于医之未善者。此类甚多。故名医之治病,较之常医倍难也。知其难,则医者固宜慎之又慎,而病家及旁观之人亦宜曲谅也。然世又有获虚名之时医,到处误人。而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亦命也。有杀人之实,无杀人之名,此必其人有巧术以致之,不在常情之内矣。(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下·名医不可为论》)

[注释]①固;本来。②敦请:勉力相请。③延治:请医生治疗。④危笃:病情危重。⑤易:变换。⑥咎:过错。⑦诿:推卸。⑧瘥:病愈。

若终岁群居科诨,入市招摇,贪饕沉凶,不知潜心理道者,勿读吾书。(清·赵学敏《串雅内编》)

[注释]①科诨:插科打诨的略称。戏曲里各种使观众发笑的穿插。科,多指动作;诨,多指语言。②贪饕(tao滔):贪婪之极。饕,贪甚。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注释]①矜名:顾惜名声。②挽回造化:拯救生命。造化,生命。③沉疴:重病。④聿:笔。

凡医,见症不真,则不可妄下药。若医病不效,即自己告退,请彼另延高明。切不可贪图微利,迁延病人,自招罪过。故凡医一病,有高我者,即就正之,亦谦受益之道也;即低于我者,我药不能愈病,而彼能愈者,即将彼方细思其理,即得治病之道矣。盖一人之知识有限,原贵乎集思广益,切不可因人而废言也。(清·宁松生《医林选青·卷<img align="absmiddle" src="/CRFDPIC/R200610053/R200610053.0020.35.0.bmp"/>·医医杂录·医贵虚心论》)

救生最大。(唐·刘禹锡《救沈志》)

病不识时莫强认,谦躬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清·程国彭《医学心悟·首卷·医中百误歌》)

[注释]①俾:使。

医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孙思邈之祝医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嗟乎!医之神良,尽于此矣。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观,忌心勿起,贪念罔生,毋忽贫贱,毋惮疲劳,检医典而精求,对疾苦而悲悯。如是者,谓之行方。禀赋有厚薄,年岁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缓急,境地有贵贱,风气有柔强,天时有寒热,昼夜有轻重,气色有吉凶,声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运气有太过不及,知常知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须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乌容不慎?如是者,谓之心小。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抵当承气,时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详明,勿持两可。如是者,谓之胆大。四者似分而实合也。世未有详谨之士,执成法以伤人,灵变之人,败名节以损己。行方者智必圆也,心小则惟惧或失,胆大则药如其证,或大攻,或大补,似乎胆大,不知不如是则病不解,是胆大适所以行其小心也。故心小胆大者,合而成智圆,心小胆大智圆者,合而成行方也。世皆疑方则有碍乎圆,小则有妨乎大,故表而出之。(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之 一·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注释]①祝:希望。②行欲方:行为要正大、公正。③智欲圆:思考要圆通周密。④心欲小;诊断和辨证时要细心。小,细。⑤胆欲大:用药时要胆大。⑥宅心醇谨:居心淳厚谨慎。⑦罔:不。⑧毋惮:不怕。⑨冥报:暗中报应。⑩差讹:差错。⑾永劫莫忏:永世悔恨莫及。⑿乌容:不容。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后晋·刘昫《旧唐书·孙思邈传》)

[注释]①赳赳:威武雄壮貌。②干城:干,盾牌。干和城都比喻捍卫者。此处喻医生为捍卫者。

医之一道,必具过人之聪明,又参以闻见,临时复加详审,如此则智圆胆大,兼而有之。设辨之未明,识之不广,胶滞一说,必然一误再误,或始不误而终误,为祸不綦重乎?(明·吴有性《医门普度温疫论·卷上·因证数攻孔注》)

[注释]①胶滞:死守着。谓呆板,不知灵活。②说:学说,观点,理论。③綦(qi其):极,甚。

医者且不可托言小心,酿成姑息养奸之祸。(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疟证脉证并治》)

心细如发,胆大于身,由其胸有灼见也。彼胸无灼见者,心小只见其畏葸,胆大适成其孟浪,因循以致祸,妄投而杀人,二者均失耳。(清·高鼓峰《四明医案》)

[注释]①畏葸(xi洗):害怕,畏惧。②孟浪:鲁莽,考虑不周到。

胆能大于用药之时者,必其心能小于临症之际;而心能小于临症之际者,尤必其识能超于群医之上者也。(清·高鼓峰《四明医案》)

[注释]①小:指小心谨慎、仔细认真。②识:学识、见识,这里指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丰富。

医者须要胆大心小。胆欲大者,有决断之才,识见之明,当刺则刺,当攻则攻。不宜攻刺者止之,则能知标本。心欲小时,有救急之义,无苟取之心。富者辞之伤廉,贫者取之伤惠,须见利思义,斯称医职。(清·高文晋《外科图说·卷一·灸疮疡法》)

阅历愈深胆愈小。(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略言》)

若果轻浅之证,过于胆大立方,不啻小题太做;沉重之证,过于小心慎药,无异杯水车薪。其实胆大而不细心,所谓暴虎冯河者,误事也;细心而不大胆,所谓狐疑鼠首者,亦误事也。(清·雷少逸《时病论》)

[注释]①不啻:无异于。②暴虎冯河: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比喻冒险蛮干。暴,空手搏斗。冯,通“凭”。从水中走过去。③狐疑鼠首:比喻犹豫不决,过分小心。

可见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清·俞震《古今医案按·卷五·咳嗽》)

胆大就是要敢于攻克难关,树立必胜信念;心细就是要严密观察病情,仔细审证求因;行正就是医疗道德要高尚,品行作风要端正;智圆就是辨证要全面,论治要灵活,做到圆机活法。(刘强等《名老中医医话·关幼波医话·学习与临床琐谈》)

如胆大而不小心,则迹近妄为;妄为则以药饵为刀刃也,与心粗胆小之为害无异。(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沈六吉语)

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明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清·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医为人之司命,先奉大戒为入门,后乃尽破微细诸惑,始具活人手眼,而成其为大医,何可妄作聪明,草菅人命哉!(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申明仲景律书》)

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王公大人,圣贤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于医者,而生杀唯命矣。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又悬于医者。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自序》)

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使果能洞能烛,知几知微,此而曰医,医云乎哉!他无所谓大医王矣。(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凡病家延医,乃寄之以生死,理当敬重,慎勿轻藐。贫富不在论财,自尽其诚。稍亵之,则非重命者耳。(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注释]①延医:请医生。延,请。②亵(xie谢):犹言秽。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一戒: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不为平易,药金毋论轻重有无,当尽力一例施与,自然阴骘日增,无伤方寸。

二戒:凡视妇女及孀妇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傍,然后入房诊视,倘傍无伴,不可自看,假有不便之患,更宜真诚窥睹,虽对内人不可谈,此因闺阃故也。

三戒:不得出脱病家珠珀珍贵等送家合药,以虚存假换,如果该用,令彼自制入之。倘服不效,自无疑谤,亦不得称赞彼家物色之好,凡此等非君子也。

四戒:凡救世者,不可行乐登山,携酒游玩,又不可非时离去家中。凡有抱病至者,必当亲视用意发药,又要依经写出药帖。必不可杜撰药方,受人驳问。

五戒:凡娼妓及私伙家请看,亦当正己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他意见戏,以取不正,视毕便回。贫窘者药金可璧,看回只可与药,不可再去,以希邪淫之报。(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

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能知天地神祇之次,能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逆顺之节。原疾疹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 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清·陈梦雷等《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一 ·总论·杨泉物理论》)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庸人假医以自诬,其初则要厚利,虚实补泻,未必适当,幸而不死,则呼需百出,病者甘心以足其欲,不幸而毙,则曰饮食不知禁嗜,欲有所违,非药之过也。厚载而出,死者何辜焉!世无扁鹊望而知死生,无华佗涤肠以愈疾,轻以性命托庸医,何如谨致疾之因,固养生之本,以全天年耶?呜呼悲夫! (宋·林逋《省心录·论医》)

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晋·王叔和《脉经·序》)

诊脉而不以实告者,欺也;论方用药,潦草而不精详者,欺也;病愈后而希望贪求,不脱市井风味者,欺也。盖不患医之无利,特患医之不明耳。(明·李梴《医学入门·习医规格》)

有腹无藏墨,诡言神授,目不识丁,假托秘传,此欺诈之流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

夫医为仁道,况授受相传,原系一体同道,虽有毫末之差,彼此亦当护庇,慎勿訾毁。斯不失忠厚之心也。(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注释]①訾毁:说别人的坏话。②斯:则,乃。

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临证,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外决无所求。(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岳美中语)

将学医视为儿戏,马虎敷衍,或一知半解,自以为是,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就有贻误病情、草营人命的危险,致使病者“不死于病,而死于医。”(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彭履祥语)

士商失业,动辄悬壶,朝读方歌,夕已行道,《素》、《灵》、《内》、《难》,本未知何种书名;张李刘朱,雅不识何时人物;解得二三汤剂,公然自矜万能,此不学无术,误己误人,其蔽曰妄。(张山雷《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宣言书》)

[注释]①悬壶:从医。②张李刘朱:指张子和、李东垣、刘河间、朱丹溪,号称金元四大家。③雅:甚至。④自矜:自夸。

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注释]①囿(you又):拘泥,局限。

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自序》)

寡妇室女,愈加敬谨,此非小节。(明·李梴《医学入门·八卷·习医规格》)

世精医理,中无城府。与人药,不问其值;穷民日填户无倦容;途远莫继者,即斟酌其时日,增减予以方药,无不验:与人交,倾诚无所忌讳;赴人之急,不计利害。(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注释]①城府: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②穷民日填户无倦容:穷人每天拥满门也无恼怒之色。倦容,面部带有不悦之色。③倾诚:竭尽诚心。④赴人之急:帮助别人,解除困难。

今之煦煦然唯利是求,言伪而辩者,开方则笔似悬槌,临证则目如枯炭,直谓之医奴可耳,此走医之罪人也。(清·赵学敏《串雅内编》)

[注释]①煦煦然:和悦貌。②“开方”两句:是说那种用语言骗人的医生,到临证、开方时,就现出了原形,认症不清,开不出药方。

医本期于济世,能治则治之,不必存贪得之心。近率以医为行业,谓求富者莫如医之一途。于是朋党角立,趋利若鹜。入主出奴,各成门户。(清·赵学敏《串雅内编》)

[注释]①期:希望。②率:一般。③出主入奴:忙碌貌。

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笔而识之。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自序》)

[注释]①贯彻:彻底明白。②援笔:操笔,拿笔。③殊:很,极。

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之域则心如明镜,笔发春花,于以拯救苍生,而药无虚发,方必有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自序》)

[注释]①群言:指各家著作。②苍生:众生,百姓。

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明·张介宾《景岳岳全书·论治篇》)

各挟一长以遨游逐食,忌则相贼,合则相呼,如雀隼之交,欢屈莫定,有如此者,勿读吾书。(清·赵学敏《串雅内编》)

[注释]①遨游:到处游走。②相贼:相互残杀。贼,伤害。③相呼:相互吹嘘。④雀隼(sun笋):雀鸟。隼,鸟类。

治病既愈,亦医家分内事也。纵守清素,借此治生,亦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明·李梴《医学入门·习医规格》)

或巧语诳人,或甘言悦听,或强辩相欺,或危言相恐。此便佞之流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

[注释]①甘言:甜言蜜语。②佞(ning宁):巧言谄媚。

谓病重切不可为人担利害,仍留原病还他。嗟嗟! 延医用药,原为去病,若仍留病,何贵乎医? 既留病则必不能留命。若留一轻病,必渐加重;若留一重病,必渐至死。还他者,听其从容自死之谓也,……此轻忽人命之病,所宜急医者也。(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注释]①延:请。②医:治疗。

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云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苟能如此,于道几希。反是者为生灵之巨寇。(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注释]①无别:没有差别。②苟:假如。③几希:很少,很微小。

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之厚薄哉!告我同志者,当以太上好生之德为心,慎勿论贫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注释]①匪:通“非”。②太上:皇帝。

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病源须洞察,药饵要详施。当奏万全效,莫趁十年时。死生关系大,惟有上天知。叮咛同志者,济世务如斯。(明·龚信《古今医鉴·警医箴》)

[注释]①药饵:药物。②斯:此。

乡曲有抱沉疴医技告穷者,叩阍求方,亡弗立应,未尝敢萌厌心。(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序》)

[注释]①乡曲:乡村。②沉疴;重病。③叩阍:敲门。④亡弗:无不。亡,通“无”。

多向各地医药同行学习,吸收他们的长处,不但不耻相师,还要转益多师,不囿于门户之见,也是克服局限性,取得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方法。(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沈仲圭语)

对病人既要和蔼可亲,又要严肃认真。(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沈六吉语)

对同道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病人要)一视同仁,详细诊察,不得草率。……但也不能迁就病人,投其所好。(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谭日强语)

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足托。盖我之学术优,而审病确,则彼之托于我者何事,而我之受于彼者之何为,而敢易易出之。(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医者负有操人命、决死生之重责,医德修养十分重要。(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贺本绪语)

为医,不仅要具有精良的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刘炳凡语)

(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

我所见者,惟此病之苦而已。我所忧者,惟去此病之苦而已。(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做人要有人格,看病要有医德,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缺此不可为良医。(吴大真等辑《秦伯未医文集》)

或有医者,用心不臧,贪人财利,不肯便投的当伐病之剂,惟恐效速而无所得,是祸不极则功不大矣。(不·陈自明《外科精要·序》)

[注释]①不臧:不善。②的当:恰当。

何必委曲周旋,以图主顾,希荐举,避谗谤哉?无如医人未必能具卓然之见,又恐获罪于人,夫利于己,所以随风倒舵,阿谀顺从,徒效妾妇之道。此曲顺人情之病,所宜急医者也。(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注释]①效:模仿。②曲顺:委屈顺从。

医系人之生死。凡治一症,构一方,用一药,在立法著书者,非要于至精至当,则遗误后世,被其害者必多。(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自序》)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汉·张机《伤寒论·原序》)

[注释]①曾:从来。②方木、:技术。此指医术。③厄:苦难。④竞逐荣势: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⑤企踵权豪:希望自己能接近有权势的人物。踵,脚后跟。企踵,踮起脚跟来盼望。⑥孜孜汲汲:急忙貌。⑦华其外而悴其内:华:华美,作动词用。外,外表。悴,憔悴,作动词用。内,体内。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汉·张机《伤寒论·原序》)

[注释]①顺旧:按照旧的方法办事。②省疾;诊察疾病。③口给:善辩,善于口头应付。④斯须:即须臾。一会儿。⑤曾无仿佛:连一点模糊的印象也没有。

余生平无他好,惟以治病为己任,急病人之所急,惟病人之乐而乐焉。(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杨永璇语)

只恐失一己之名与利,遂不顾人之死与生。此轻忽人命之病,所宜急医者也。(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凡有求治,风雨寒暑勿避,远近晨夜勿拘,贵贱贫富好恶亲疏勿问。(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裘笑梅语)

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而医者责任重大,临证不可不慎。(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路志正语)

志欲敖,礼欲恭,语欲大,心欲小。(清·赵学敏《串雅内编》)

[注释]①志欲敖:意志要顽强,要有骨气。②语欲大:语气要肯定,以取得患者信任。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宋·张杲《医说》)

况医者,人之司命,有病急召,慎勿以远近暑寒而拒之;若至病家,尤须敬谨,勿为他务,以败正事。(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卷第一·大方脉杂医科·集治说》)

痛天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注释]①幽厄:危难不明。②坠学:失学。不学无术之意。

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明·赵献可《医贯》)

天下第一好事,莫如救人之命,医者存心济世,即为救命之人。救穷人一命,功胜救富人十倍。盖富者原是养尊处优之体,而穷人赴工度日,病一日则少一日柴米之资,焉能有余钱以延医服药乎! ……穷人死后,必致父母无养,妻儿离散,医者不察,往往视贫病而疏忽,见富贵而慎重,殊不知贫病尤当慎重也。(清·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愿体医话》)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吴隐亭《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卷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

吾今亦愿为天下之为医者进一忠告,前治不当则已。如其当焉,则须猛力为之解说,使其勿轻易方。切不可贪图细微诊费,与之胡乱开方。(涂学修《推拿抉微·娇儿易死说》)

吾人治医,立志在昌明国学,利济后来。(恽铁樵《热病学·热病治法》)

所谓“怕”者,乃有“戒心”耳。非徒杞人之忧天而已。(朱振声《吐血须知·吐血是否可怕》)

[注释]①非徒:不过。②效:仿效,模仿。

为医者,亟当细心参透之,庶可为人司命焉。(王雨三《治病法轨·上卷·脉法刍言》)

[注释]①亟:急。②庶:或许,差不多。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

[注释]①不卒:不终,不到底,指学徒不到底。②功:《太素》作“巧”。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

然世间竟有其医:不求术精,唯务索利;或以轻浅之疾,宣赫其病难治,以神其术;或以审视粗莽,出语惊人,致数口嗷嗷,举家惶恐,病本非重,为医所吓,竟酿成危候。偶服其剂,祸可立至。庸医杀人,何须血刃? (张子维《燕医传薪录·医德偶议》)

汝辈当为“明医”,精通医理,勿尚“名医”。(陈宗锜《医学探源·传略》)

医者必须稳重和蔼、聚精会神、细心耐烦、观察病情、手法灵活。切勿轻浮暴躁、精力分散、粗心大意、不看不问、手法呆板。(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医,养亲活人,非牟利。若利令智昏,能洞彻人症结乎? (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浙江省·第六类·方论·医宗要略》)

救死扶伤,此乃医者天职,必重医德而守原则。“巧言悦听,谄媚取容”之医,自应批判;而高自位置,为难病家之医,亦非典范。(清·顾靖远《顾松园医镜·医道积习通弊论》)

医之为道,非可悬揣虚拟而得也。讲习久则会悟始生,阅历多则识解渐确。读书临证,合则两济,离则两疏。以故明逐晦生,信从疑得。(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浙江省·第六类·方论·医宗要略》)

天下可以生人、可以杀人者,惟兵与药。而其用亦相等。用兵之要,操纵在心,非徒营壁刁斗之谓也。用药之要,神明在意,非徒君臣佐使之谓也。(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浙江省·第六类·方论·医宗要略》)

古来名医皆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善学者,宜兼取其长,尽弃其短,斯为能自得师。(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第七类·医史医话医案·医论》)

庸医误人不在忽视,不能虚心故也。(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江苏省·第三类·伤寒会集》)

医家治病,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严肃负责,把中医三件法宝——病(问病)、脉(辨证)、药(处方),全部掌握,还要注意医疗态度,同情病人,讲究医德,一切为了病人。(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郑守谦》)

大丈夫不能为宰辅以善天下,即当为国医以济万人。(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山东省·第二类·诊法·心朗脉诀》)

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山东省·第六类·方论·外科杂集》)

为医须多读书,勿贪功,勿贪利。多读书则识见日增;不贪功则我不误人;不贪利则人不轻我。(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山东省·第六类·方论·医学辨同》)

立之一时谓之意,注之一事谓之念,要之终身谓之志。不终身不可言志也。(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江苏省·第六类·方论·谢氏发背对口治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刘强等《名老中医医话·路志正医话》)

不以后人之说证前人。(姜春华《姜春华论医集·我的学习道路》)

医学非智、仁、勇三者俱全不可。非智无以明病因,非仁无以济时艰,非勇无以肩重任。(《如皋医学报·1931年第十二号·证治丛录序》)

业医难,习医尤难,教人习医则更难,著医书而教人习医,尤为难乎其难。(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薛序》)

中医从不贬西医,西大医亦从不贬中医。而学西医者,日事排挤。(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刘序》)

[注释]①西大医:西医中的高明医生。

医者以治病为天职。(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研究时令病之几个信条·导言》)

治医必明病理、究药效。理论必与事实相符,如此然后有进步。可谓理论与事实相符是进步之原则,不合此原则者,不可为训。(恽铁樵《金匮方论》)

做一个医生,要有一颗赤心,道德品行要高,学识要渊博。(何任《何任医论选·治学经验》)

鄙人一知半解,不足当著作固已。然既有此一知半解,在理不当自菲薄,以故雅不自量,贸然以医学之进步引为己任。虽我所贡献者,其成份或比诸沧海之勺水,泰山之一拳石,要之己尽其蚁驮一粒之义务。(恽铁樵《伤寒论研究·卷一·总论》)

然医之事业与他种不同,凡具有决心为良医之人,必当有先入地狱之气魄。则吾谓凡药当先自服食,亦未为失言也。(恽铁樵《伤寒论研究·卷二·用药之 讨论》)

药铒之误罪在医,饮食之误罪在<img align="absmiddle" src="/CRFDPIC/R200610053/R200610053.0030.4.0.bmp"/>人。而律以食医调食之旨,医者亦不得辞其责也。(清·尤乘《脏腑性鉴·述<img align="absmiddle" src="/CRFDPIC/R200610053/R200610053.0030.6.0.bmp"/>

医之为道,惟视人如己者,乃可施清·郭右陶《痧胀玉衡·自序》)

医之为道何道也? 曰:君子之道也。苟非存心有恒者何轻议哉?(清·<img align="absmiddle" src="/CRFDPIC/R200610053/R200610053.0030.11.0.bmp"/>医偶录》)

医道微也,非绝欲无私,通神於微妙之乡穷理尽性,研几于幽明之极者,不足以传也。(清·王士雄《潜斋医话· 医鉴 》)。

勿以病家富遂生觊觎心,勿以病家贫因有懒散志。(清·陈士铎《洞人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注释]:①觊觎(ji yu记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②懒散:怠慢之意。

医之一道,认病为先,不必存南北之见。(清·王堉《醉花窗医案》)

凡人有一息尚存,当图缓救之术,以人之阴阳未易遽绝也。有 一丝之阳气未泯,则阳可救;有一丝之阴气未泯;则阴可援也。(清·陈士铎《辨证录·卷一·伤寒门》)

[注释] ①遽:急。②泯:消灭。

诸症务要审辨清白,若审辨不清,生死立决!医者岂可藉三指以定法,恃眼界以明高? 凡遇疑难之症,辨而又辨,审而再审,尚有疑似难明,何况粗浮见解,其能尽症之理者几希? (清·张睿《医学阶梯》)

论病不易,论症其难;而症中论症,难之又难也。凡有病必有症,有症必有论,论清则症明,症明则病易疗,非可以模棱两端,取效于疑似之间也。(清·张睿《医学阶梯》)

欲济世而习医者是,欲谋利而习医者非,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 我之父母、子孙有疾,望医之相救何如? 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则仁心现。仁心现斯畏心生。(清·顾晓澜《重订灵兰要览· 重订绪言》)

凡医家治病之诚,当无有富贵贫贱之分。然欲求病之情,应有富贵贫贱之别。(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论富贵贫贱之病不同》)

凡遇危迫之病,欲尽人力挽回,此虽美念,然必须先与病家讲明,方可下药。更必璧彼药资,则服药有效,人自知感;如服无效,则疑怨难加于我,我亦自心无愧也。(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凡例·附录良医格言》)

凡遇同道之士,切须谦和谨慎。不可轻侮慢人,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存心,得厚可载福矣。(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凡例·附录良医格言》)

凡病家请看,当以病势之缓急,为赴诊之后先。病势急者,先赴诊之;病势缓者,后赴诊之。勿以富贵贫贱,而诊视便有先后之分。(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自序·附录良医格言》)

凡诊视妇女及孀妇、尼姑,必俟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观看,既可杜绝自己邪念,复可明白外人嫌疑,习久成自然,品行永勿坏矣。即至诊视娼妓人家,必要存心端正,视如良家子女,不可一毫邪心儿戏,以取不正之名,久获邪淫之报。(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凡例·附录良医格言》)

[注释]①孀妇:寡妇。②俟:等待。

天地之大,事物之变,莫可涯涘,究之一理而已。见其理则触处皆通,昧其理则动多窒碍。而理之切於身心性命者,自格致诚正外,莫重于医,以其保卫性命者也。然非格致诚正之功,不能通医之理,则医固儒者之事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自序》)

[注释]①涘(si俟):水边。引申为边缘,穷尽。②格致:格物致知的略语。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命题。以良知处理事情。

凡看伤寒,初学后生,须要治其病之可晓者,缺其不可晓者,胸中证不明白,有一毫疑惑,不可强治。故君子不能强其所不能,若不量力,私于亲故,或见利而动,轻易玩弄,视人命如草芥,非君子之用心也。谨而敬慎,毋怠毋怠!(清·宋兆琪《南病别鉴·节录辨证要略》)

古之君子,以求成德。德成莫要于精艺,艺精莫要于识病,识病莫要于知脉,知脉莫要于穷理。斯理未明,燮调难许,欲愈众疾,罔之而已,德可言哉! (清·魏荔彤《伤寒论本义·卷之一·图说》)

[注释]①燮:和。②罔之而巳:欺骗人罢了。罔,欺骗。

夫阴阳乘乎血气,损益酌夫盈虚,毫厘千里,死生系焉。顾或轻为尝试,鲜不以生人之术,杀人于不自知,岂果忍于为是者?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纪树馥序》)

[注释]①顾:只。②鲜:少。

愚而好自用。以其好自用,所以成其愚。能知义理之无穷,则不敢自是,此舜之所以为大智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答问·田晋元评点》)

不尚异,不矜奇,只于受病之源看得透耳。医师之良,孰逾于是?(清·顾锡《银海指南·张起麟序》)

[注释]①尚:崇尚。②矜:夸耀。③逾:超过。④是:此。

凡有不识之病,不可轻诳轻诈,以致误人。少行演试之术,可行则行,可止则止。此乃善诱之意,不可拒绝人也。(清·胡芝樵校订《异授眼科·演药法》)

[注释]①轻诳轻诈:轻易欺骗瞒哄病人。②少行演试:稍作试探性治疗。

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与为怀》)

为医如为相,用药若用人。医道微矣。非绝欲无私,通神于微妙之乡,穷理尽性,研几于幽明之机者,不足以传也。(清· 王士雄《归砚录·卷二》)

人言医不认错。医岂有不错之理?错而合于理,情犹可恕;错而不合于理,不徒不自知其错,仅自信其不错。斯终身陷于错中而不悟,其罪尚可问乎? (清·余听鸿《余听鸿医案·暑犯厥阴》)

是以为名医者,当自揣每日可诊几人,限以定数。苟此数,令就他医。庶几可从容诊疾,尽心用药,不至误人性命。(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医范》)

[注释]①苟:假如。②逾:超越。③庶几:差不多。

古法行医,各有专科。近见悬壶之辈,往往明日出道,今日从师,牌书内外两师传授,甚至兼治痧痘咽喉。探其根底, 一无擅长,不过取门数之多,以博钱财。抑知赋质有限,何能兼善?病者不知,恒被贻误。(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医鉴》)

[注释]①悬壶:“医学”之代称。②抑:表转折,犹“然而”。 ③善:专长,擅长。④贻误:耽误。

作事宜从容详审,为医尤甚。不特审病当然,即立方亦不可欲速贻误。(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医鉴》)

吾人不能遍拯斯民疾苦,宜广传良方,庶几稍尽利济之心。每见得一秘书,深自隐匿,甚至借以图利,挟索重资,殊堪鄙恶。(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医鉴》)

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清·陆以湉《冷庐医话·慎疾》)

[注释]①少有:稍有。②贻:留下。

身思报国仔肩重,病为忧民措手难。(清·陆以湉《冷庐医话补编·医范·张梦庐》)

[注释]①仔肩:所担负的任务。②措手:动手,应付。措,安放。

时下庸浅医流,有三恶习:写方作狂草;用药好奇异;不通病情,妄言知脉。不思医称司命,当如何郑重,而率意如此,其道亦概可知矣。(清· 毛祥麟《对山医话·卷 二》)

[注释]①知脉:通晓脉理。②率意:轻率,不慎重。

医之临病,胜于临敌。(清·怀远《医彻·卷四·医箴·疗医》)

初学治病,自当审其能治则治,否则以待善治者。不可未识病情,孟浪用药,将人损坏。(清·李文荣《知医必辨·杂论》)

[注释]①善治者:指良医、高明的医生。②孟浪:鲁莽。

盖病有见症、有变症、有转症,必灼见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之以方。否则以药治药,实以人试药也。(清·叶天士《本事方释义·叶香岩传》)

[注释]①见症:疾病表现的证候。②变症:疾病由简单变为复杂,由轻变重。多由误治所致。③转症:疾病由一种证候转变为另一种证候。

医事难矣哉!学识荒陋者无论矣。其在术精名重,日诊百十人,精神不逮,大意处则复误人。盖晨夕酬应,无少息时。索索无精思,昏昏有俗情。虽贤哲不免也。(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卷二》)

[注释]①精神不逮:精力达不到。逮,到,达。②索索:无生气貌。

医悟融会群经,贯穿百家,不为名言高论,而义理自著,以视夸大其言而不适于用者,奚啻霄壤! (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卷下》)

[注释]①奚啻(xi chi希翅)霄壤:差别岂止天地之大呢?奚啻,犹“何止”。霄壤,天地。形容差别之大。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清·曹仁伯《琉球百问·语录》)

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有德者必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油然而出,必力学诚求其所谓才者。医也儒也,德为尚矣。(清·吴鞠通《增订医医病书·医德论》)

医者以庸陋之姿,胶执之见,贪鄙之心,相与从事;甚者读书而不通其义,虽浅近之语亦谬解讹传,吾见其治一病必杀一人。(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自序》)

今人见病危笃,药益轻平,勿任怨尤,重惜名誉。真心救世者,万须如此:当寒即寒,当热即热,当攻即攻,当补即补。倘逡巡退,不寒不热,不补不攻。谚所谓:不治病,小损命。嗟嗟!即不治病复不损命,有是理乎? (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方脉寒门合参》)

[注释]①危笃:危重。②逡(qun群阴)巡:欲进不进,犹豫不决。

故入其境,必问水上风俗而细调之。不但各府各别,即一县之中,风气亦有迥殊者。并有所产之物,所出之泉,皆能致病。土人皆有极效之方,皆宜详审访察。若恃己之能,执己之见,治竟无功,反为土人所笑矣。(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下·五方异治论》)

[注释]①迥殊:大不相同,差别很大。②恃:依仗。

邪说之外,有欺人之学,有耳食之学。何谓欺人之学?好为高谈奇论,以骇人听闻,或抄袭前人之语,以示渊博。彼亦自知其为全然不解,但量他人亦莫之能深考也,此为欺人之学。何谓耳食之学?或窃听他人之说,或偶阅先古之书,略记数语,自信为已得其秘,大言不惭,以此动众,所谓道听途说是也。(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下·司天运气论》)

医之高下不齐,此不可勉强者也。然果能尽智竭谋,小心谨慎,犹不至于杀人,更加以诈伪万端,其害不可穷矣。(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下·医家论》)

夫医为仁术,重于救人。名利两途,弗暇也。(清·夏春农《疫喉浅论·自序》)

[注释]①两途:两端,两个方面。②弗暇:没有闲空。③计:考虑。

一人生死,关系 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 (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续增略言》)

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清·吴尚先《理瀹骈文》

用药如用兵,临床如临敌。昔人之为此言,盖谓以药攻病,犹之以兵攻敌,最宜慎之于始,不可轻易试之也。(清·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 ·白喉症最宜养阴》)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清·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注释]①间不容发:谓成败利钝,其间不容一发。比喻情势危急到极点。

医惟实事,勿尚空谈。仲景书,所以传世不朽者,以其言皆实事,百家莫及也。(清·周学海《伤寒补例·卷上·伤寒论难读并宜补大指》)

圣人之于学也,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学贵乎有得也。(清·顾仪卿《医中一 得·序》)

医家立言著书,……必须亲临其症,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若一症不明,留与后人再补;断不可徒取虚名,恃才立论,病未经见,揣度立方。(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

凡医者之於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栀子汤类》)

医家切须自养精神,并专心道业,勿涉 一毫外务为主。……倘奔兢外务,则神驰意乱,欲图默会精微,专心利物,安可得乎?(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药按·锦囊治疗方论》)

盖闻不朽有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圣道固然,而医何独不然! (清·徐灵胎《内经要略·序》)

临病人,观死生,视听不妄,言动不苟,一似闭户塞牖,其心专系之病者然。(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移精变气论》)

首重者,忍辱安贫,毕生兢守,誓不趋时夸耀,或遇濒危之症,悉心治疗,誓不惜名恝置;或遇轻浅之疾,即时安慰,誓不张皇显功;或病果疑难,学识未到,必详审以待高明,誓不耽延贻误;或遇富厚之家,誓不幸灾攫利;或遇贫困之人,随力救援,誓不市恩而沾誉;或遇当道搢绅,随缘调治,誓不媚谀,以玷祖先。嗟乎!人命至重,冥报难逃,执一得以误人,昧良心而罔利,均弗为之,若知之而自犯之,是自绝于天也。(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一·王云林〈祷告药皇誓疏〉》)

[注释]①兢(jing经):小心谨慎之意。②恝置:不在意,置之不理。③张皇:夸张,夸大。④攫(jue绝):夺取。⑤市恩:市,买之意。即买好、讨好。⑥沾誉:沽名钓誉。⑦搢绅:亦作“缙绅”,是旧时高级官吏的装束,后引伸为官宦的代称。⑧玷(dian店):原意为白玉上的斑点。此处作使有污点、弄脏之意。⑨冥报:暗中的报应。可理解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⑩罔利:罔,同“网”。网罗财富。

所以不能十全者,精神不专一,志意不治理,不能内得于心,外应于手,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而未明。(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征四失论》)

迁善不利,恶将猬集;舜跖之分,间不容发。(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一·王云林〈祷告药皇誓疏〉》)

[注释]①迁善:向善,为善。②猬集:比喻众多,如猬毛丛集。③舜跖之分:即好人和坏人的分别。舜,虞舜。跖,盗跖。

病而不愈必大。惟其愈之能速,而凡后此传变皆消弭于无形。所以有此,人不及知而己独知之之妙。余只问其病之愈不愈,遑计人之知不知哉!(清·陆懋修《世补斋医书·不谢方》)

[注释]①消弭:消除,止息。②遑计人知不知哉:哪里有时间计较人家知道不知道其中的好处呢?遑,闲暇。

凡疗疾,药救固迟,丹救亦缓,惟心救最灵。要非药与丹之缓也,苟中心不切,则视之易忽,而审之不精,安能得病之本末,握而擒之?使必从我算而无遁情。惟心之既挚,则危亡之际,痛痒攸关。彼父母妻子所不及忧者,而我代忧之;彼患人所不及计者,而我代计之。甚至睡思梦觉,莫非设身伊地。或垂亡而拯之,或虑变而防之。谋深思远,视一病而又虞一病之起,奏一效而更觉效之难凭。攻之时即为守地,守之时复为攻谋。一片婆心,无少宁息。天地可鉴,鬼神可通。(清·怀抱奇《医彻·医箴·心术》)

学医之难,在不能窥见脏腑。而心术残忍者,暗中摸索,大言欺人。(清·吴尚先《理瀹外治方要·略言》)

天下之人,以性命相委,而徒博此便习为哉。虽然,医亦非以是骄人也。盖我所见者,惟此病之苦而已。我所忧者,惟去此病之苦而已。将救病之未遑,奚暇为苟容之计,希幸之图哉?且医之为道,无论富贵贫贱,闺阃有疾,必藉手焉,端方者视之,纵有隐曲,必求详而始已,而患者亦直告之无惮,庶几病得其真,投治获济,故品行不可不严也。(清·怀抱奇《医彻·医箴·品行》)

[注释]①遑:闲暇,空闲。②奚暇:哪里有空闲。奚,何。③闺阃:原指女子的内室,后借指女子。④藉:凭借。⑤庶几:差不多。

盖我之学术优,而审病确,则彼之托于我者何事?而我之受于彼者何为?而敢易易出之!故凡希媚谄容,不邀而赴,以求悦于人者,其术固止于此也。或可治小疾,而不可治大疾;或可疗常病,而不能疗变病。其以轻为重,以重致危者多矣。(清·怀远《医彻·医箴·品行》)

[注释]①希:仰慕。

医本仁术也,见人疾苦,则起悲悯,伊之属既殷,非我救之而谁哉!(清·怀远《医彻·卷四·医箴》)

[注释]①悲悯:怜悯。②伊:彼,他(或她)。③属:通“嘱”,嘱托。④殷:殷切。⑤非我去救而谁哉:我不去救让谁去救呢! 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

每见时流,择术不精,自恃炫耀,乘人之危,取人之财,不顾人命,惟思利己,为身计则得矣! 其如冥报后报何?(清·怀远《医彻·医箴·心术》)

乃世之为医者,吾惧焉。朝学看书,暮即自夸其能,其於药性犹未深辨,脉理犹未深悉,虚实寒热补泻因应之宜,犹未深解,剽窃肤末……卒使疾轻增重,疾重趋危,可悲也夫! (清·杨璿《伤寒瘟疫条辨·跋》)

昔之医者,矜奇守秘,不轻示人。其于著述,亦鹜高立异,但求逞己;人民之疾苦,必叩户始援。预防之方法,非习俗所知。……夫病而治之,医之事也;未病而图之,上工之所为也。然则医于临诊之外,倘亦稔知指示社会以健康之径乎?(清·陆清洁《医药顾问大全·内科内伤病·夏序》)

[注释]①矜(jin今):慎重,拘谨。②稔(ren忍):熟悉。

医家首在立品。(清·江涵暾《笔花医镜·例论》)

今医人乘急取财,尤甚于盗贼矣。(清·高文晋《外科图说·卷四·医家切戒》)

今古不同,世俗亦异。若执古方以治今病,犹拆旧屋以接新屋。不经手,不可适于用矣。况医司人命,任大责重,不可轻易。临病之际兢兢业业,心到、眼到、手到;因病立方,因方用药;视人之疾如己之疾;不别其贵贱亲疏,推广天地好生之德;贫则施惠,富不苟取,推诚拯救,务俾此业为仁术,勿为盗跖劫人于道路。夫盗亦人也,为贪心所使,遂致污名丧命。医乃九流中之高术,人称曰医师,岂可使下同于盗哉? (清·高文晋《外科图说·卷四·医家切戒》)

[注释]①司:掌管,执掌。②不别:不分。③俾:使。

且医之为道,秉天地造化之权,掌疾病死生之柄。昔范文正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说,以相能济天下之安危,医可救一方之疾苦。故良相良医,虽出处异殊,其用心则一也。(清·张秉成《成方便读·自序》)

[注释]①权:权柄,把柄。②以:因。

医术挟时命而行。(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水气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挟:本为夹持,此处引申为依据。②时命:原谓大国随时施於小国之命令。此处指患者的要求。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便其可从。(明·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

有妒嫉性成,排挤为事,阳若同心,阴为浸润,是非颠倒,朱紫混淆,此谗妒之流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

[注释]①阳若同心:明的像是一心。②阴为浸润:暗地里却在攻击。

医乃人之司命,不可妄意为之。须心中晓然,指下明白,以形证脉,以脉究病。(明·俞弁《续医说·卷四·格言·形证脉病》)

今之医者,每每检方治疾,至于经旨病机,全不考究。甚至有得一侥幸之方,就以足为世世传家至宝,不妄泄人。(明·孙一奎《赤水玄珠·眩晕门》)

圣人未尝以圣自期也,盖以其有公天下之心,立德不衰,而后人称之也。贤人未尝以贤自待也,盖以其有同天下之志,继圣不怠,而后人诵之也。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古也。学者能不以圣贤之心为心焉!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眩晕门》)

夫士君子之视天下,与吾身血脉相流通。天下病,若痌瘝之切身;天下安,则惬然而无恨。(明·孙一奎《赤水玄珠·赠太医东宿孙君序》)

[注释]①痌瘝(tong guan通关):病痛,疾苦。痌,痛也。瘝,病也。②惬(qie怯):满足,畅快。

故古之医也,以救死扶生为心,其业专而用方也慎。专则精而造诣入室,慎则审而投药奏功。(明·孙一奎《医案·赠太医东宿孙君序》)

如以为难治之病,而即弃之,非仁术也。(明·孙一奎《赤水玄珠·虚怯虚损痨瘵门·总论》)

医家存心当自重,不当自轻;当自谦,不当自傲;当计功,不当计利;当怜贫,不当谄富。自重必多道气,自轻必无恒心。自谦者,久必学进;自傲者,久必术疏。计功则用心于治病而伎巧生,计利则用心于肥家而诡诈出。怜贫则不择人而医,阴德无穷。谄富则不待请而至,卑污莫状。(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为医八要》)

[注释]①术疏:技术低劣。疏,稀少。②伎:通“技”。

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若治其易治者,而弃其难治者,则何以医为?(明·聂尚恒《活幼心法·折诸家之衷》)

临病之际,最宜详明,不可造次。若认症一差,凶咎立见。或有稍疑,不如静守,为医者宜慎之而勿忽焉。(明·朱惠明《痘疹传心录·发热宜辨》)

[注释]①咎(jiu纠):过失。②见(xian 宪):通“现”。出现。

凡我同志,当思贫富虽歧,死生则一,勿沾沾射利而加意颠连重恤无告。(明·朱惠明《痘疹传心录·卷十六》)

[注释]①射利:追求名利。②重恤无告:指因病而深深忧虑的病人。

医道最大,医理难精。然业擅者毫不可忽,而其要则尤当立心正大也。视人犹己,救人为念。至于为财而坏德,为利而损仁,不惟为医家之玷,而覆载所不容也。(明·朱惠明《痘疹传心录·卷十六》)

[注释]①业擅者:指以医为业的人。即医生。②玷(dian店):白玉上面的斑点。此指缺点。③覆载:指天地。

古人延医,如求良将。良将系众之死生、国之存亡;医系人之安危死生、眷属之悲欢聚散。岂非天地间最重大事哉?故非其人不可信托,是必其德仁厚,其学淹通谙练,而后能起疴回生,夺灾行之数,而适天命慰人心焉。然则业医者,当时刻兢兢业业,以救人之德、杀人之罪为儆戒也。明矣! 每临病,务以济人自矢,勿重财利。若遇危难证,当明告某方某药,勿诡言珍秘而索重价。若病果易治,勿故言难疗,致病家惊忧而妄劳。如果难治,勿故言易愈,致病家虚喜而空费。或有早晚可奏效,而故以药停阻之,以勒重酬;或前医有成功,而故捏词诽谤之,以自居功。……又或尽心富家,而忽慢贫家,延请不往,求药不发,此等种种不一,总是重利鄙夫。(明·孙志宏《简明医彀·要言十六则·业医须知》)

[注释]①延医:请医生 。延,请。②岂非:难道不是。③淹通谙练:精通熟练。④起疴回生:即“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⑤儆(jing景)戒:警戒。儆,通“警”。⑥济人自矢:舍己救人之意。

后有学者,以诚求之,切不可心矢大利而泯救病之心。(明·兰茂《滇南本草·序》)

[注释]①矢:向。②泯:消灭。

人之生命至重,非积岁月之功,岂可便视人之疾?……病之变化无穷,人之形志苦乐不一,地土所宜,证有相似,治有不同。不读《内经》,便欲据方施治,若有差误,死不复生,人虽不知,于心安乎? (明·刘纯《医经小学·医之可法为问》)

夫天下事一坏于鲁莽者之气躁,再坏于因循苟且者之神萎不察。(明·倪士奇《两都医案·吴序》)

医者有恒,能真心济世,不逐逐声利之间,则虽祝由可以已病。以我正气却彼邪气,德行所积,随施随验,固非常理可测。若专专计刀锥之利,己心不正,安能却邪?虽已试之方、珍异之药,或未必验。(明·李豫亨《推篷寤语·本医药之术》)

[注释]①逐逐声利:追逐名利。②专专计刀锥之利:斤斤计较得失。

活人,盛德事也。(明·倪士奇《两都医案·自序》)

不恤缓急,忘索事分,杀人也;不问有无,必欲多得,杀人也;懒惰睡眠,轻视人命,杀人也;辨察不明,用药差误,杀人也;见不即治,俄至增剧,杀人也。(明·李豫亨《推篷痦语·本医药之术》)

[注释]①恤:怜悯。②忘索事分:对事情不知区别对待。

为国者,必欲去夫蠹国之小人。故为医者,必欲去夫蠹身之䘌蚀。身国不同,理相须也。(明·吴昆《医方考·卷之六·虫门》)

人知君相不易为,不知医士不易为。盖君相之生杀人也,其道显而共闻;医士之生杀人也,其道微而难辨。(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尤序》)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

[注释]①平:通“评”,称道。②亿:古时称十万为亿。这里极言数量之大。

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疴,唯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设使前医用药尽是,何复他求?盖为一时或有所偏,未能奏效,岂可概将前药为庸耶?夫医为仁道,况授受相传,原系一体同道。虽有毫末之差,彼此亦当护庇。慎勿訾毁,斯不失忠厚之心也。戒之戒之!(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於恶也,无微而不改。改恶崇善,是药饵也。(明·龚廷贤《鲁府禁方·卷四·医有百药》)

医者,仁术也,博爱之心也。当以天地之心为心,视人之子,犹己之子,勿以势利之心易之也。如使救人之疾而有所得,此一时之利也;苟能活人之多,则一世之功也。一时之利小,一世之功大,与其积利不若积功,故曰“古来医道通仙道,半积阴功半养身。”(明·万全《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

凡诊疾,无论贵若王侯卿相,贱如倩佣丐儿,皆一视同仁,亦无计恭慢恩怨,悉心救疗。遇有奇病未明,我见不到处,便令再延识者商治,勿专私意,勿讳我短,勿没人长,期愈人病。遇急来请,勿避风雨,此便是受用不尽的德也。(明·肖京《轩岐救正论·医鉴·医德》)

[注释]①倩佣:雇佣。②期:希望。

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子孙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仁心现;仁心现,斯畏心生。(明· 王肯堂《灵兰要览·晓澜重订绪言》)

[注释]①易地以观:从病人的地位设想。易地,变换地位。即将自己由医生的位置放到病人的地位上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明·张景岳《类经·论治类·四失》)

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原,通扬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凡有求治,当不啻救焚拯溺,风雨寒暑勿避,远近晨夜勿拘,贫富好恶亲疏勿问。即其病不可治,亦须竭力以图万一之可生。是则此心可以彻天地、统万物,大公无我而几于圣矣。不如是,安得谓之医而以仁术称? (明·裴一中《言医》)

[注释]①不啻(chi赤):不异于。②救焚:救火。③拯溺:拯救失水之人。

病到危急时,非峻重之药,不能救百中之一二。今之医者,皆重惜名誉,姑以轻平之剂冀其偶中。幸而不死,则曰是我之功;不幸而死,则曰非我之罪。恐真心救世者不应如此也!真心救世者,必慨然以死生为己任,当寒即寒,当热即热,当补即补,当攻即攻,不可逡巡畏缩而用不寒不热、不补不攻,如谚所谓不治病不损命之药。嗟!嗟!既不治病,欲不损命,有是理乎?倘于此认不的确,不妨阙疑以待高明,慎勿尝试以图侥幸,庶不负仁者之初心。(明·裴一中《言医》)

[注释]①逡(qun群)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②阙疑:存疑。

尝见延医之家,陈肴设醴,固不啻事神事鬼之诚且敬也。要皆出自不得已之苦心。医者于此,自当设身处境,深用不安,适可则止,莫谓分所宜然,恣情长夜之饮,而绝不一回念。在暴病家犹不及觉,若久病则中外主人俱已晨夕焦劳,卧餐且废,复何以堪?语云:一人向隅,满堂为之不乐。有病之家,则不止一人向隅,满堂亦几向隅矣。一人岂能独乐哉?有人心者必不然也。更有一等嗜习而成癖者,嗜博弈,但知有博弈而不知有病人;嗜呼卢,但知有呼卢而不知有病人。更有一等趋竞公门,奔驰事务之辈,则又心无二用,但知有趋竞奔驰而不知有病人。原同志者勿类是。(明·裴一中《言医》)

[注释]①不啻(chi赤):无异干。②博弈:赌博下棋。③呼卢:掷骰。赌博之一种。

同道中切宜谦和,不可傲慢于人。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倘有医头,但当义让,不可攘夺,致招怨谤。(明·刘纯《杂病治例·兰室集医家十要》)

至有一等重惜名誉,知有生机而袖手;更有一等中怀势利,因富贵贫贱而歧心;甚有一等未经明理,强作知医,而率意妄投汤剂,以致误彼苍生者,又不可与医类同时而语也。(明·裴一中《言医》)

[注释]①歧心:不一样看待。②率意:恣意,任意。

(医者)但以活人之心为心,本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一则生意自有,二则祸患自无也。(明·刘纯《杂病治例·兰室誓戒》)

不可轻信人言,求为学官。……恐因虚名,而妨实利也。(明·刘纯《杂病治例·兰室集医家十要》)

故明于理者,可与语医也。(明·薛己《疠疡机要·序》)

吾党既以斯道为己任,则此一人之身,实千万人之所系命者也。必当立志清华,持躬敦朴,以示吾道之不苟。倘复徇人丧己,径实甘趋,且非怀珍待聘之心,难免枉寻直尺之诮。(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采芝八则》)

[注释]①立志清华:立志医学。清华,文章清丽华美。此指医学文章,泛指医术。②持躬敦朴:加强自身修养,使品格敦厚朴实。③徇人:曲从别人。④怀珍:怀才。⑤诮:讥笑。

医者之言,尤当慎者,不可夸己之长,不可谈人之短,不可浮诞而骇惑病人,不可轻躁而诋诽同类。病情之来历,用药之权衡,皆当据实晓告,使之安心调理。不可诬轻为重,不可诳重为轻。即有不讳,亦须委曲明谕。病未剧,则宽以慰之,使安心调理;病既剧,则示以全归之道,使心意泰然。宁默无哗,宁慎无躁。(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

医虽小道,实具甚深三昧。须收摄心体,涵泳性灵,动中习存,忙中习定。外则四体常和,内则元神常寂。然后望色闻声,问病切脉,自然得其精,而施治得宜也。(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医者术业既高,则同类不能无忌。识见出众,则庸庶不能无疑。疑与忌合,而诽谤指责,无所不至矣。须容之于不校,付之于无心,而但尽力于所事。间有排挤殴詈,形之辞色者,亦须以孟子三自反之法应之。彼以逆来,我以顺受。处之超然,待之有礼,勿使病家动念可也。(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

[注释]①容:胸怀。②庸庶:一般庸俗平民。庶,平民百姓。③校:校对,核对,核实。④殴詈:谩骂。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舍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舍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

[注释]①恻(ce)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②舍灵:平民。③疾厄:疾病灾难。④妍蚩(yan chi盐吃):相貌美与丑。⑤悽怆:悲伤。⑥崄巇(xan xi显戏):形容山路险要,泛指道路艰难。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如到其家,须先问曾请未。曾请师即问曾进是何汤药,已未经下,乃可得知虚实也。如已曾经下,即虚矣。更可消息参详,则无误矣。又治小儿之法,必明南北禀受之殊,必察土地寒温之异,不可一同施治,古人最为慎耳 。(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丝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醺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虚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阴德,天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冥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医为人之司命,生死系之。用药之际,须兢兢业业,不可好奇而妄投一药,不可轻人命而擅试一方,不可骋聪明而遂违古法。徜或稍误,明有人非,幽有鬼责,可惧也。(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

医虽为养家,尤须以不贪为本。凡有病人在,即举家不宁,当此时而勒人酬谢,家稍不足,则百计营求,艰难更倍;即充足之家,亦于满堂懊𢙐之中。而受其咨诅痛苦之惠,亦非心之所安也。故我生平于病人所馈,不敢纤毫轻受。有不给者,或更多方周给之。非以市恩,吾尽吾心而已矣。(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

慎吾之言,不若端吾之行。道高天下,守之以谦。智绝人群,处之以晦。敦孝弟,重伦理,而于礼、义、廉、耻四字,则秉之如蓍龟,遵之如柱石。久而勿失,自然起敬起信,而医道易行也。(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

学道者欲得广行阴德,慈心救人,重道轻财,不吝金玉救人,穷乏谓之福田也。(明·《四气摄生图·序》)

[注释]①阴德:暗中做好事。②福田:又称福地,为道家所指神仙居的地方,可理解为幸福的地方。

施人以药,不若施人以方。(明·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序》)

天下之术多矣,惟医以救死扶生为功效。故志之者,可以存其不忍人之死,而于道为有益。(明·刘基《诚意伯文集·卷之七》)

医以活人为事。(明·吴昆《内经素问吴注·方盛衰论》)

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翰林学士宇文公书证类本草后》)

君子非好与昔人辨以要誉也。盖昔人有一误流为千百世之祸者,苟不证其非,虽曰谦让,其如人命何?(金·张从正《儒门事亲·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

[注释]①要誉:一心求得美好的名声。要,通“邀”。②苟:假如。

医司人命,任大责重,不可轻易。临病之际兢兢业业,心到眼到手到,因病立方,因方用药,视人之疾犹己之疾,不别其贵贱亲疏,推广天地好生之德,贫则施惠,富无苟取,推诚拯救,务俾此业为仁术,勿为盗跖劫人之道路。(宋·窦杰《疮疡证治全书·卷之五·医家切戒》)

乐道善言,乐行善意。(元·邹铉《寿亲养老新书·古今嘉言》)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无可简择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元·邹铉《寿亲养老新书·古今嘉言》)

[注解]①简择:选择、偏向。

医者心术之偏,其蔽必至于杀人。儒者心术之偏,其蔽必至于误天下。(元·王好古《阴证略例·序》)

窃尝谓受天地中和之性,得圣人公恕之学,不以利欲一毫入于其心,而后可以为儒为医矣。(元·王好古《阴证略例·序》)

志士长医国,良医亦念民。不嫌南海远,独占上池春。瘴疠何多处?安危系此身。但令全活众,妻子任长贫。(元·揭傒斯《揭文安公集·卷一》)

[注释]①活:拯救。②任:宁愿。

昔在圣人,垂好生之德,著《本草》,作《内经》。仲景遵而行之以立方,号群方之祖。后之学者,以仲景之心为心,庶得制方之旨。(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古方名实辨》)

[注释]①庶:差不多。②旨:意旨。

医乃生民司命,弱者恃以强,脆者恃以坚,危者恃以安,而夭者恃以耆也。惟施治神巧,使疾不测所御,故能如罪人斯德。而味者为之。顾使疾先得,其为术之浅疏,肆而侮之,遁刑为罪攻所不及之地,以不可必得。故先师之诗曰:“医能宛转深求病,病亦间关巧避医。”夫为疾求愈,而卒不愈,职谁之由? 此古人所以有“药石入喉,甚于莫耶”之叹也。且莫邪为物,非能日跃而前以杀人,必有手之者。(元·姚燧《牧庵集·卷九》)

[注释]①耆:老也。此处有活到老年之意。②味:研究体会。③莫邪(ye爷):宝剑名。

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宋·窦材《扁鹊心书·大病宜炙》)

[注释]①见:通“现”。②千古不磨:千古不灭。磨,磨灭。

夫不读圣经,而妄称古规;诋议前贤,犹瞽者辨白黑,聋者听宫商。(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募原偶记》)

[注释]①圣经:圣人的经典著作。此处指中医的经典著作。②瞽:瞎子。

真人总以济世为心。苟此心真,不为名高,不为厚利,将心地擘得玲珑,理道勘得虚活,则诊脉自然细腻,施药自有神解,虽不中,不远矣。(宋·丁凤《医方集宜·倪光远跋》)

[注释]①真人:指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医生。②擘(bo薄):剖,分开。剖析、分析之意。③勘:调查,推究。

夫医,有脉矣,一腕之下,不胜异意焉;有法矣,一候之间,不胜异视焉;有方矣,一剂之投,不胜异尚焉。运机于呼吸之顷,转关于毫末之际,其不可以人戏也,犹之治国治天下者之不可以国戏也。(宋·丁凤《医方集宜·胡公胄序》)

[注释]①机:对治疗成败有重要关系的中心环节。②关:机关。引申为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③不可以人戏:不可拿人命作儿戏。

夫医者,有生心者也,而作之有恒,则又有常心者也。有生心,则能话,能随时变化以急人之疾、已人之痛。而人借之以起死回生,功显于所易见。有常心,则不忍其术之不广、道之不传,俾后世之人皆得借之以起死回生,功阴用于所不知者何人。故医不可无方,方不可无宜。(宋·丁凤《医方集宜·杨锡璜序》)

[注释]①有生心:有愈病存危的思想。②有常心:常,长远。即有长远打算。③俾(bi比):使。④阴:暗、不显之意。

不为宰相,则为名医。杏林功行,与医国等。夫操危命于肘掌,而回起苏甦之,立出之颠顿,此岂鲜德耶! (宋·丁凤《医方集宜·龚云序》)

[注释]①杏林:三国时吴国董奉为人治病,不受报酬,求治愈者为植杏树,数年后蔚然成林。后喻指医学。②医国:治理国家,消除弊政。③颠顿:颠仆困顿。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义存焉。义者,宜也。舍方则病仁,执方则病义。(宋·丁凤《医方集宜·李光缙序》)

[注释]①宜:适宜。公正合宜的行为谓之“义”。②舍方则病仁:舍弃古方而不传,则有损于仁人之心。③执方则病义:拘泥古方而不知变通,则有碍于义。

德弥大者,常存乎好生之心;志弥广者,每切于立言之教。(宋·王贶《全生指迷方·自序》)

[注释]①弥:更加。②立言:著书立说。

天宝不泄于非人,圣道须传于贤者。(元·杜思敬《济生拔粹·卷第二·窦太师流注指要赋》)

[注释]①天宝:指医学奥秘。②非人:歹人。③圣道:医术。

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元·朱震亨《格致余论·养老论》)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冥冥中自有祐之者。乘人之急,故意求财,用心不仁,冥冥中自有祸之者。(宋·张杲《医说·卷之十·医功报应·医以救人为心》)

[注释]①冥冥中:暗中。②祸:作动词,害。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著矣。若不能正己,则岂能正物? 不能正物,则岂能愈疾。(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注释]①事必济:对事业有帮助。②功必著:功绩必然显著。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圣之至教;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贤人之用心。所以神农鸠集百药,黄帝纂录《针经》,皆备预之常道也。(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

[注释]①瘼(mo莫):疾苦。②恤(xu旭):怜悯。③鸠(jiu纠)集:聚集,收集。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万病》)

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自序》)

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汉·华佗《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战国·《吕氏春秋·为欲》)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

医戒十条:一戒自满,二戒偏执,三戒饰非,四戒妒嫉,五戒欺诳,六戒好奇,七戒轻妄,八戒贪功,九戒顺俗作解,十戒弃贱畏难。(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郑守谦》)

(医者要有四戒)一戒自高自大,自作聪明。二戒弄虚作假,不实事求是。三戒好体面,不接受病人意见。四戒懒惰散漫,不奋不发。(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龚志贤语)

(待病人应)急其痛苦,急其困难,急其危亡;想其医治,想其速愈,想其安全。(周凤梧等《名老中医之路》引李聪甫语)

医术

一诗之不善,诚不过费纸而已;一方之不善,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宋·刘因《静修文集·卷三》)

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名也、物也、象也、数也,无所不通,而受之以谦,而后可以言医。(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从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必如是而后可言医。(清·高世栻《医学真传·方药》)

[注释]①参伍:交互错杂,错综比验。②如是:如此。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曲礼》)

[注释]①三世:有几种解释:一指祖孙三代。二指《神农本草》、《素女脉诀》和《灵枢经》三本书。另外还有指《神农本草》、《针灸》和《素问》、《脉经》几种书的。

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战国·《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上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四部备要·淮南子·修务训》)

[注释]①硗(qiao敲):同“<img align="absmiddle" src="/CRFDPIC/R200610053/R200610053.0046.32.16.bmp"/>”。土地坚硬而瘠薄。②避就:采用或舍弃。避,离去,引申为“舍弃”。就,到来,引申为“采用”。

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战国·《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序》)

[注释]①兆彰:征兆明显。②遐迩:远近。③斯契:相合,投合。④稽:查。⑤有征:有根据。⑥不忒(te特):不错。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未尝有行不由径、出不由户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战国·《黄帝内经素问·王冰序》)

[注释]①蒇(chan产)谋:计谋已经完成。蒇,完成。②探微索隐:探索细小隐晦的东西。

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战国·《黄帝内经灵枢经·逆顺肥瘦》)

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女脉诀》。《脉诀》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明·宋濂《宋学士全集·赠医师葛某序》)

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所谓三世者,一曰《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问》、《脉经》。《脉经》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足以言医。故记礼者有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而传经者乃以父子相传为三世,何其惑欤!(明·盛寅《医经秘旨·医不三世辨》)

古之医师,必通于三世之书:一曰《神农本草》;二曰《灵枢针灸》;三曰《素女脉诀》。脉诀可以察证,针灸可以去疾,本草可以辨药,非是三者不可言医。(清· 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

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唐·孔颖达《礼记正义》)

《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固矣。然服药与不服药不必三世,不必不三世也。何也?世之医有不啻于三世也者,率闻有祖传家秘之名,而实不得箕<img align="absmiddle" src="/CRFDPIC/R200610053/R200610053.0047.21.1.bmp"/>之妙。若此者,何贵三世?世复有不三世而自得也者,又率皆有天启神授之妙。若此者,何必三世?(明·倪士奇《两都医案·韩序》)

著书立论,必须躬亲体验,真知灼见,方有济于用。若徒就纸上陈言,牵强附会,又何异按图索骥耶!(清·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上篇》)

[注释]①躬亲:亲身。躬,身。②徒:只。③按图索骥:按图寻求好马。索,寻求。骥,好马。比喻遵循成规,拘泥不变。

古圣先贤,创著医籍,百病千方,无非为补偏救弊,和协阴阳,使人得尽其天年而已。(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脱》)

[注释]①和协:调和,协调。②天年:人类自然的生物寿命。

注《伤寒》者数十百家,无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一论之误,遗祸千古。此虽叔和之谬,而实后人之愚。(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

[注释]①一论:指王叔和引热病之文以释伤寒之寒热,而混热病于伤寒。

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清·赵雄驹《伤寒论旁训·序》)

[注释]①游移:拿不定主意。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为医者,非博极群书不可,第有学无识,虽博而不知反约,则书不为我用,我反为书所缚矣。泥古者愚,其与不学无术者,相去几何哉? (清·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

[注释]①第:但,仅,只。②反约:融汇贯通之意。

《伤寒》次第乱于叔和。《伤寒》之亡,亡于次第紊乱。而下士不解也。(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

[注释]①次第:次序。②亡:散失。③下士:不高明的医生。

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夫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清·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医之一道,先宜读书,后方临证,临症之要务,在辨别寒热。(清·温载之《温病浅说·温病》)

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清·叶天上《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

若读书不博而贯,诊脉不静而细,用剂不明而断,临症不多而久,鲜不以人命为尝试矣。(明·薛立斋《医宗摘要·江守田序》)

不读方书半卷,只记药味几枚。无论臌膈风劳伤寒疟痢,一般的望闻问切,说是谈非,要入世投机,只打听近日时医相的是何方何味。试一试,偶然得效,倒觉稀奇。试得不灵,更弄得无主意。若还死了,只说道:药不错,病难医。绝多少单男独女,送多少高年父母,拆多少壮岁夫妻!不但分毫无罪,还要药本酬仪。(《洄溪道情·行医叹》)

读书者须紧记提纲,以审病之所在,然提纲可见者只是正面,读者又要看出底板,再细玩其四旁,参透其隐曲,则良法美意始得了然。(清·柯琴《伤寒论翼·卷下·太阳病解第一》)

诸生来学,当苦志读书,细心参究,庶可免庸医之责。若凭时运,则何业不可为,而习此苦难之事!设使杀一不辜,而救百人,其功不能赎罪。盖救人乃医家分内事,况多有病之轻者,有病之自能愈者,或病虽剧而可救者。越人曰:“仆不能生人耳,不起之病,仆能起之,是非必死之病,而医能活之。”若使病者不死于病,而反死于医,又何异于挺刃,是以救人之功小,误伤之罪大。(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卷上·医以力学为先》)

医之书,炎黄之书也,亦夫人而言读之矣,而卒弗读也。何则?文辞古雅,理道渊深,难以解悟。故庸浅之流,望而蹙额,一见药性赋及症方歌诀等书,便奉为至宝,不知入门一错,误己误人。少年不学,老大徒伤,追悔何及!而好高之辈,又辄自称,读《金匮》书,遵仲景法,偏执不化,疗病投剂,务必争奇求异,是好高偏执之杀人,与庸浅不学之杀人等耳。(清·顾靖远《顾氏医镜·自序》)

[注释]①蹙额:皱眉头。表示不乐意。②等:相同,等同。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明《易》理,《素》、《难》、《本草》、《脉经》而不少略者,何也? 盖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非《易》无以知阴阳之消长,非《素问》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非《脉经》无以从诊候而知寒热虚实之证。故前此数者,缺一不可。且人之生命至重,病之变化无穷,年有老幼,禀有厚薄,治分五方,令别四时。表里阴阳,寒热须辨:脏腑经络,气血宜分。六气之交伤,七情之妄发,运气变迁不常,制方缓急尤异。更复合其色脉,问其起居,证有相似,治实不同。圣贤示人,略举其端而已。后学必须会群书之长,参所见而施治之,然后为可。(清·陈梦雷《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三·总论·医学集成》)

书宜多读,谓博览群书,可以长识见也。第要有根柢,根柢者何?即《灵枢》、《素问》、《神农本草》、《难经》、《金匮》、仲景《伤寒论》是也。(清·程芝田《医法心传·读书先要根

[注释]①第:但。②根柢:根本,基础。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张仲景、王叔和……次须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习业》)

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伤寒》者不可以为医。(清·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二·圣经贤论》)

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清·汪昂《医方集解·理气之剂》)

仅读仲景书,不读后贤书,譬之井田封建、周礼周官,不足以治汉唐之天下也。仅读后贤书,不读仲景书,譬之五言七律、昆体宫词,不可以代三百之雅颂也。(清·王孟英《古今医案按选·卷一·伤寒》)

无岐黄而根底不植,无仲景而法方不立,无诸名家而千病万端药症不备。是医抑岂易易哉?(清·刘奎《疫痧二证合编·序》)

[注释]①岐黄:指《黄帝内经》。②仲景:指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仅读《伤寒》书不足以治瘟疫,不读《伤寒》书亦不足以治瘟疫。(清·刘奎《疫痧二证合编·卷二·论治》)

不观《尔雅》无以达六经立言之奥旨,不读《本草》无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是故《本草》也者,方药之根柢,医学之指南也。(明·陈嘉谟《本草蒙筌·序》)

医学书籍,《灵素》而下,汗牛充栋,大都择焉不精,语焉不详。欲求醇乎? 其醇者,惟仲景之书而已。(吴考槃《金匮要略五十家注·自序》)

[注释]①灵素:即《黄帝内经》,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经》。②醇:通“纯”。纯一 不杂。

凡为医者,穷《难经》,察脉之浮沉、脏腑虚实;通《素问》,知脉往来、针之补泻;穷《本草》,识药之寒温、气味所归。全此 三家,然后治病,可曰知三为上工也。 (明· 王九思《难经集注·<img align="absmiddle" src="/CRFDPIC/R200610053/R200610053.0050.12.19.bmp"/><img align="absmiddle" src="/CRFDPIC/R200610053/R200610053.0050.13.0.bmp"/>难》)

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化。(清·费伯雄《医方论·发凡》)

非《内经》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非《脉经》何以诊候?然后却参诸家之说。(明·刘纯《医经小学·医之可法为问》)

故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精于医者,必由通于《易》。术业有专攻,而理无二致也。(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论》)

医书浩瀚,医理渊微,虽上哲不能演无师之智,法在授受。若授受不真,心地昏暗,势必执一定之法,以应无穷之病。病之机变不一,治之方法不易,鲜有不夭人性命者,安望其拯人之沉疴,俾得尽其天年也?(明·翟良《医学启蒙汇编·自序》)

[注释]①易:改变。②鲜:少。③夭人:治死人。夭,作动词用。④安:哪。表疑问。⑤沉疴:重病。⑥俾:使。⑦天年:指人类正常的自然寿限。

凡医书中,有正言反言,常言变言者。读书者,须从其正面悟出反面,从反面悟出其正面也。知其常,当通其变;知其变,当通其常。切不宜胶柱鼓瑟也。(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注释]①胶柱鼓瑟:弹奏琴瑟时,用胶把瑟上调音的柱粘住。比喻做事拘泥呆板,不知灵活变通。柱,瑟上调音的短木。鼓,弹奏。

读书无眼,病人无命。(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第 一章·伤寒要义》)

[注释]①无眼:没有窍门,不得要领。

读书之法,当逐字读,逐句读,逐节读。复举全篇融会贯通而读,斯能得其言外之意,而为善读者矣。(裘庆元《珍本医书集成·麻疹阐注》)

[注释]①斯:乃。

读仲景书,必跳出旁门方可读。犹乎段师琵琶,须不近乐器十年乃可授。防其先入为主也,亦恐告非其人也。(陈伯坛《读过伤寒论·序》)

夫读书贵能信,尤贵能疑。信则有定识,而无所游移;疑则分别决择,衷于至是,足以正古人之失,嘉惠后学。读儒书然,读医书何莫不然?医所以托死生,保性命,关系尤重,苟徒泛然涉猎,勿深研究,有信无疑,杀人必多。(清·章虚谷《医门棒喝·田鼎祚序》)

古圣之书晦于训诂者多,而后人之心误于笺疏者不少也。(清·黄元御《伤寒悬解。自序》)

[注释]①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②笺疏:对前人的注释进一步解释。

善读书者,会其意也。(清·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卷一·平脉法》)

[注释]①会:体会,领会。

读书者须知出入法。若入而不出,则死于句下矣。此由才不足以胜学。故圣人有才难之叹。余谓人必具才、学、识之三长,始可以为医者,正此意也。(清·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言医》)

凡读书能得书中精义要诀,历历分明,则任其颠倒错乱,而我心自能融会贯通,否则徒以古书纷更互异,愈改愈晦矣。(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下·伤寒论》)

[注释]①历历:清楚。②更:改。

古云:“读书不明其义,不如不读。”言反恐为书惑也。而在医为尤甚。盖古人方论,惟言一症,不能随其传变,故可意会,而不可拘执。(清·毛祥麟《对山医话·卷一》)

习医者,务须博览群书,精求义理。勿贪一书之简易,孟浪施治也。(清·李文荣《知医必辨·论时邪》)

读书贵乎隅反,不可固执一说也。(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二·唐立三〈读书必须隅反〉》)

[注释]①隅反:隅,角落;反,推论。即“举一反三”,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夫惟多读古人之书,斯能善用古人之书,不误于用意,亦不泥于用意,于长沙氏之旨,庶几得之,可谓通其意矣。(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徐大椿序》)

[注释]①不误于用意:不错误理解古人之意。②不泥于用意:不拘泥旧说,而有所发挥。③长沙氏:指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

吾侪看书,要在圆通活泼,未可拘泥成说也。(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三·唐迎川〈脏腑受盛辨〉》)

[注释]①吾侪:我辈,我们。侪,辈。②活泼:灵活。

读古人书,须识其补偏救弊,一片苦心,互相羝触,即是互相阐发处。所贵多读多看,融会贯通,由博反约,以求理明心得,临症无望洋之苦是已。若好为指摘,弃瑜录瑕,殊失钦承前哲之道。至矜家秘而执成法,头痛医头,寻方觅药,一切无方之书置之高阁,此又孟浪之流,不足与语斯道矣。(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三·傅学渊〈管见刍言〉》)

[注释]①羝触:即抵触。②弃瑜录瑕(xia侠):喻不看优点,只看缺点。瑜,玉石的光彩;瑕,玉上的斑点。③矜:自夸。④孟浪:鲁莽,考虑不周到。

学者遵古而不泥於古,然后可以读活泼泼仲景书。(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读法》)

余因问程子:如欲知医,何道而能精?曰:必好学。将何学?曰:先读书。读书可以医乎?曰:读书而不能医者有之矣,决未有不读书而能医者也。呜呼,天下事皆然耳,独医也乎! (唐·王焘《外台秘要·重刻外台秘要方序》)

既不可离乎书以治病,亦不可泥乎书以立方。(清· 王三尊《医权初编》)

勤读先古名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清·陈梦雷《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三·总论·陈实功外科正宗》)

师古而不泥古,读书不尽信其书。(清·张琰《种痘新书》)

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战国·《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

凡读书议论,必审其所以然之故,而更精思历试,方不为邪说所误。(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卷下·邪说陷溺论》)

欲人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且执古方以治今病,往往有冰炭之不入者,尤不可以不审也。(清·费伯雄《医醇剩义·卷一·同病各发》)

[注释]①师:学习。作动词。

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旧屋揍新屋,其材木非一,不再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由是又思许学士《释微论》曰:“予读仲景书,用仲景之法,然未尝守仲景之方。”乃为得仲景之心也。(元·朱震亨《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注论》)

学者读书,宜敏悟,心胸宜广大,眼光宜高远。(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刘序》)

药贵合宜,法当应变。泥其常者,人参反以杀人;通其变者,乌头可以活命。孙真人所谓“随时增损,物无定方。”真知言哉! (清·陈梦雷等《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二·总论·续医说》)

先读书则胸有成竹,而后临症,凡病之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得有一定之标准,而用药宜补宜泻宜温宜寒,必不至于妄施。此亦先理想而后实验,必由之一径也。世有创读书不如临症之说,此不学无术者欺人语也。(清·吴鞠通《增订医医病书·临症必先读书论·炳章按》)

先哲有言,凡读书不可先看注解,且将经文反复而详味之,待自家有新意,却以注解参校,庶乎经意昭然,而不为他说所蔽。(元·王履《医经溯洄集·泻南方补北方论》)

医者读书,必须明其一定之理,然后参阅百家,由博返约,自然不至为偏说所诱,否则虽读尽天下书亦无用也。(清·吴鞠通《增订医医病书·好博而不务精详论·炳章按》)

读《素问》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阙文讹舛,且通其所可通,缺其所可疑。又王冰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也有之。须自要着力熟读玩味。(明·刘纯《医经小学·医之为法可问》)

[注释]①阙:通“缺”。②讹舛:错误。③玩味:体会。

学海无尽。(明·刘纯《杂病治例·兰室集医家十要》)

一生之计在于勤。(明·刘纯《杂病治例·兰室集医家十要》)

勤能补拙。(姜春华《姜春华论医集·我的学习道路》)

夫事贵师古者,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惟借以瀹我性灵,益我神智。迨至性灵神智,洋溢活泼,又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伸触长之,使古人可作,应叹为后生可畏。凡天下事皆宜然,而医学何独不然哉!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

[注释]①瀹(yue月):疏通。②迨(dai待):等到。

三折肱知为良医。(《左传·定公十三年》)

三折肱成良医之义,一曰养神,一曰养形,一曰医药。(明·黄承昊《折肱漫录·小引》)

医无一定之法,而有一定之理。(明·张介宾《质疑录·序》)

医本无定法。(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略言》)

医之所患,在无法耳。(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略言》)

为医拘常禁,不能变通,非医也,非学也。(金·张从正《儒门事亲·燥形·孕妇便结》)

顾医之难也,非读书识字则不能医,非格物穷理则不能医,非通权达变更不能医。(清·唐容川《医学见能·原序》)

若不能精究病源,深讨方论,虽百医守疾,众药聚门,适足多疑,而不能一愈之也。(唐·王焘《外台秘要·序》)

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清·徐大椿《洄溪脉学·衡阳太溪二脉论》)

[注释]①责:问,寻求。

治病不明生理病理,而贸然处方者,岂非形同虚设。此国医之所以见拙于西医者也。(时逸人《温病全书·概论》)

知形质不知气化者,固不足以言医;而知气化不知形质者,亦不足以言医。二者实如鸟之有翼、车之有轮,大有相辅而不可相离之势。第以彻悟气化,自然洞明形质;若徒知形质,未必窥见气化。(绍兴医学会同人《湿温时疫治疗法·序》)

[注释]①固:诚然。②第:但。③徒:只。

俗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或曰古今元气不同,古方不可以治今病。二说误尽后学不少。似业医者,可不必深究古法,惟求临症多耳。此医道所以日趋而日下也。盖必先读书,而后胸有成见,临症始知用方之变化。若不读书而徒临症,虽多亦奚为哉!(清·吴鞠通《增订医医病书·临症必先读书论》)

不诵十二经,开口动手便错。不诵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 经络明,认得标。运气明,认得本。求得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明·刘纯《医经小学·医学指南总诀》)

[注释]①诵:读。②济:益处,帮助。

治医者不当以《内经》为止境。(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卷三·结论》)

学习祖国医学,阅读《内经》、《伤寒论》等书,所谓从规矩以为方圆也。运用灵活,所谓巧也。惟多读书,多临证,不离规矩之灵活,始可谓之巧也。(唐伯渊等《沈绍九医话·医学泛论》)

儒者不可不读孔子之书,医者不可不习仲景之术也。(清·许宗正《金匮要略论方合解·许宗正传》)

医岂易言乎哉!苟医者胸无洞见,拘定旧规,不知变通,经治必然功少。是以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清·赵学濂《医门补要· 自序》)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此乃世医欺人之语,非确论也。心中无此理解,即临证百千,仍属茫然不悟,所以,多读名贤专集为第一义。(裘庆元《 三三医书·崇实堂医案·刍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如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夫巧妙讵能骤得,必博览群书,简炼揣摩,由博返约,加之临证多,则见识广,所谓熟能生巧是也。若读书多而临证少,则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临证多而读书少,则大海茫茫,望洋莫辨。是以读书临证,两不可废,诚能久久圆熟。临证即是读书,读书无殊临证,巧妙自此而生,心传由此而得,其于岐黄之道,思过半矣。(清·程芝田《医法心传》)

[注释]①讵:岂,哪。②约:简,少。③了了:明白。

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周凤梧《名老中医之路》引岳美中语)

学问多半都是一望无涯的汪洋大海,不具备一点牺牲精神,甘冒风险,战胜惊涛骇浪,坚定地把握着后舵,航船是不可能安全达到彼岸的。(周凤梧《名老中医之路》引任应秋语)

凡做学问都有一个精与博的辩证关系,属于基础理论部分,必须要达到精通、精纯的程度;非基础的,但直接或间接与本学科有关的以及一般知识,便须博览,要广泛地涉猎。(周凤梧《名老中医之路》引任应秋语)

天下事多坏于庸人,而庸医均之。所谓庸者,皆不学无术之人也……所谓庸臣误国,与庸医误人,其情同,其罪均,而其原皆本于不学。(唐·王焘《外台秘要·序》)

夫博览群书,穷理格物,此医中之体也;临证看病,用药立方,此医中之用也。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体与用,二者不可偏废也。(清·宁松生《医林选青·卷二·医医杂录·医有体用论》)

医为司命之寄,不可权饰妄造,所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九折臂者,乃成良医。盖谓学功精深故也。(清·陈梦雷等《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三·总论·徐春甫古今医统》)

虽然有善读医书而不善临证者,然断无昧于医书而精于临证者。故先必读书以培其根柢,后临证以增其阅历。始为医学之全功焉。(清·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读书门径》)

捐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唐·王焘《外台秘要·序》)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战国·《黄帝内经灵枢经·九针十二原》)

[注释]①毕:终。此指治愈。

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用药须知内经之法论》)

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战国·《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齐·褚澄《褚氏遗书》)

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二·攻里发表寒热殊涂笺》)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注释]①匪细:不浅。匪,通“非”。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是故前人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明《易》理、《素》、《难》、《本草》、《脉经》而不少略者何? 盖非四书无以通义理之精微,非《易》无以知阴阳之消长,非《素问》无以识病,非《本草》无以识药,非《脉经》无从诊候而知寒热虚实之证,圣贤示人,略举其端而已。后学必须会群书之长,参所见而施治之,然后为可。(清·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学医不可为古人所愚,亦不可为古人所囿。盖古书流传日远,虽圣经,不免后人参附错简者,非明眼人不能分辨。此不可为古人所愚也。若夫古今有变迁,病情亦有变迁,有古人多此病,今人少此病;古人无此病,今人多此病。又汉以后之方书所云不治者,今非必皆不治也。必须神明变化,殚虑竭思,以尽其法。如汤液不治者,或针灸可治;针灸不治者,或又汤液可治。此不可为古人所囿也。(清·孟今氏《医医医》)

[注释]①愚:愚弄。作动词。②囿:困绕。③简:竹简。引申为“文字”。

医者之于药也,不可有丝毫成见。不可有好用之药,有好用之药,必有不当用而用者,病人死于是矣。不可有畏用之药,有畏用之药,必有当用而不用者,病人又死于是矣。修齐治平,以端好恶为主。孰谓医家不当如是耶? (清·吴瑭《医医病书》)

[注释]①是:此。②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语。③端:正。作动词。④孰:谁。

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有不识之病。(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序》)

是以用药之误,每误于病状相同。同一肝风抽搐也,而虚甚与热极异:同一肺劳咳嗽也,而湿盛与火灼异;同 一胃虚不食也,而阳亏与阴亏异;同一腹滞作痛也,而寒郁与热郁异。以及血有寒瘀、热瘀,便有阳秘、阴秘。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陆晋笙《景景室医稿杂存》)

伐标兼治本,伐本兼治标;治内失外是为愚,治外失内是为痴;内外兼治,是为良医。(明·傅仁宇《审视瑶函》)

肺腑而能语,医师面如土。(鲁迅《且介亭杂文·“草脚鞋”小引》引古谚语)

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汉·王充《论衡·别通》)

[注释]①服:学习。

良医不能措其术,百药无所施其功。(宋·欧阳修《祭刘给事文》)

愚医类能杀人,而不服药者未必死。(宋·苏辙《宇文融》)

善言医者,制论不制方,论成而方自足其中矣;言治者,语道不语法,道行而法自寓其间矣。(明·庄忠甫《叔苴子·内篇·卷一》)

大抵医者不尽人之性,不能知病;不尽物之性,不能知药;不尽己之性,则亦莫知人物之性之所由来也。(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五》)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马有车之功;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知其知兵,以军付之,用将之道也;知其知伎,以生付之,用医之道也。(南齐·褚澄《褚氏遗书》)

[注释]①伎:通“技”。

圣人之情,因数以示,而非数之所能拘,因法以显,而非法之所能泥,用定穴以垂教,而非奇正之所能尽,神而明之,亦存乎其人焉耳。故善业医者,苟能旁通其数法之原,冥会其奇正之奥,时可以针而针,时可以灸而灸,时可以补而补,时可以泻而泻,或针灸可并举,则并举之;或补泻可以并行,则并行之。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症,不随乎法;定穴主乎心,不主乎奇正之陈迹。譬如老将用兵,运筹攻守,坐作进退,皆运一心之神以为之。……兵惟不动,动必克敌;医惟不施,施必疗疾。如是虽谓之无法可也,无数可也,无奇无正亦可也,而有不足以称神医于天下也哉!管见如斯,惟执事进而教之。(明·杨继洲《针灸大成·穴有奇正策》)

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金·刘完素《刘河间伤寒六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叙》)

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战国·《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

[注释]①众庶:黎民,百姓。②殆:危险。

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金·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注释]实实:使实证更实。即实证用补法。②虚虚:使虚证更虚。即虚证用泻法。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愚医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时之经,或用汤药倒错,针灸失度,顺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灭亡,哀哉!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诊疾》)

终日遑遑,总没有一时闲荡。严冬雪夜,拥被驼绵,直读到鸡声三唱;到夏月蚊多,还有隔帐伫灯映末光。只今日,目暗神衰,还不肯把笔儿轻放。(清·徐大椿《洄溪道情·题山庄讲读图》)

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必须明辨证候,详审组方,灵活用药。不知医理,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遂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吕景山编《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序》)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医说》)

白头圭匕而庸庸没齿者,其咎在于无定见,而用治之不精也。(明·张介宾《传忠录·论治篇》)

[注释]①圭匕:取药用的小匙。借指医生。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序》)

病犹可疗,药伤最难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论·原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世医得效方序》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清·喻昌《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若安危在举动之间,即用药虽善,若无胆量勇敢,而药不及病,亦犹杯水车薪。(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注释]①犹:像。②杯水车薪:一车柴禾着火,用一杯水去灭火。比喻病重药轻,无济于事。薪,柴禾。

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注释]①广络原野:遍地撒网。比喻目标不明确,力量分散。

善医者,审察病源,从而疗之,万无一失,更辨阴阳虚实,不可轻忽。(元·曾世荣《活幼新书》)

子尝论治病有五难:辨疾、治疾、饮药、处方、别药,此五也。……此五者大概而已,其微至于言不能宣,其详至于书不能载,岂庸庸之人而可以易言医哉?(宋·苏轼等《苏沈良方·原序》)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难经·六十一难》)

夫粗工褊浅,学未精深,以热攻寒,以寒疗热。治热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热病更起……呜呼!人之死者岂谓命,不谓方士愚昧而杀之耶?(《黄帝内经素问次注·卷二十二·至真要大论》)

医术比之儒术,固其次也。然动关性命,非谓等闲,学者若非性好专志,难臻其妙。(清·陈梦雷等编《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五百三·总论·徐春甫古今医统》)

[注释]①固:诚然。②等闲:平常。③臻:达。

认病用药,思路宜宽不宜狭,但忌过深,须留有余地。一因病有轻重缓急,变化无穷。一因辨证之初,未必即准,要细加观察,认真辨证。(刘强等《名老中医医话·刘鹤一医话·方药琐谈》)

方药之用,与天时、环境等因素关系甚大。切忌尽信己方之验。为医者须知,病有因药而效者,有因他故而愈者。为医者须知药能愈人之理,亦当知不药亦有愈人之时。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药,不如无药。(刘强等《名老中医医话·刘鹤一医话·方药琐谈》)

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难经·六十一难》)

为医处方,初不嫌凶、猛、狠,后不嫌灵、巧、活,关键在于准。初即求稳,寸步难行;初即求活,漫无中心。(刘强等《名老中医医话·刘鹤一医话》)

治学贵在实践。(刘强等《名老中医医话·何任医话·和青年中医谈治学》)

夫读万卷书,当行万里路,山海异候,五方异宜,乃能备悉其情。若足不出户,闭门著书,而谓能治异候异宜之疾,直是欺人语耳! (刘民叔《华阳医说·素问痿论释难自叙》)

学问之道,分科愈细则进步愈速。(徐相任《在医言医·国医自强重大提案》)

去非存是,精益求精,则俞跗华佗之辈不难复见。於今日今者,民国肇始,力图自强,我国医药人材方将与世界各国竞胜争雄。(徐相任《在医言医·请愿书》)

学问之道,固不宜妄自尊大,亦不可妄自菲薄。(徐相任《在医言医·中华医药联合会成立大会演说辞》)

关于学问一方面,不佞平素主张,有“考订旧说”、“研求新理”、“沟通中西”之三项。(徐相任《在医言医·中华医药联合会成立大会演说辞》)

医家趋时之故,亦非出於得已。盖自知文理欠通,又怕读书太苦,且鉴夫泥古者不能大行其道之失也。於是揣摩心理而趋时之观念起矣。(徐相任《在医言医·趋时之弊》)

泥古者於赵养葵、张景岳辈徒喜其文笔之奇诡,以辞害意,强病就我,虽日杀人而不悔,岂不可叹? (徐相任《在医言医·泥古之弊》)

以其负生命之重任,故学术不可不精。精则可以活人,不精则反杀人。或曰医者之活人杀人,皆属无形。(王雨三《治病法轨·自序》)

是以读书贵有主见,事理不外人情,幸勿被邪僻之说以误之也。(王雨三《治病法轨·权衡图说》)

人事递变,风气嬗易,岂能墨守成法,胶固不化。(马小琴《医药顾问·自序》)

[注释]①嬗(shan善)易:变迁,更替。②胶固:顽固。

医道之难,难于脉。脉法之难,难于贯通。(刘世祯《医理探源·卷一·脉要贯一》)

医者明于阴阳气血水火离合之理,斯过半矣。(王仁叟《气化真理·阴阳气血水火离合论》)

只有精思推敲,把书中有用的东西吸收消化,才能有收获。精思就要明确概念,掌握规律,综观全局,抓住主流,明辨异同,审疑问难。无心不能有得。精思和泛览互相补充,多读,能集思,也能广益。集思广益,方得精英。(谢海洲《谢海洲医话医论·诊余话读书》)

不论任何学科,做学问必下一番苦功。只有达到如迷的程度,才能有所作为。专心致志是求学问的钥匙。“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艺必良。”学习祖国医学又何尝不应如此呢?(谢海洲《谢海洲医话医论·诊余话读书》)

以勤为径,才可能攀登巅顶;以苦为舟,才能到达新的彼岸。医学科学深奥渊薮,非勤苦而难成。(谢海洲《谢海洲医话医论·诊余话读书》)

[注释]①渊薮(sou叟):指人或物聚集的处所。

将欲言医必先言阴阳,尤必先言阴阳之变化,此医之所应学而学之所以有源也。(陈宗锜《医学探源·叙》)

书有定,而病无定,以有定之书,应无定之病,其道必穷。(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卷一·宜博考唐以前名家之说》)

由博返约,自出心裁手眼,吸取精华而用之。(唐伯渊《沈绍九医话·医学泛论》)

看医书以有创造发明,能开发人之心思为最善。(唐伯渊等《沈绍九医话·医学泛论》)

医之治病,首重识证,次重识药。识药之要,必先明其性能。性能者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史沛棠》)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黄文东等《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引史沛棠语)

凡看书,须活看,不可受书之圈囿。(黄文东等《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引谢香浦语)

学必依法,用则应不缚于法,而从容于法度之中。(黄文东等《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引马骥语)

医乃仁术,学无止境。学而不精,误人性命。(黄文东等《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引马骥语)

医学之道,学无止境,若谓执方治常见轻证,虽下工亦可愈病;然遇沉疴、痼疾、疑难急证,虽上工亦难保毋误。(黄文东等《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引盛国荣语)

东垣论著《脾胃》,实重元气,非徒为脾胃设也。汝曹读书,务须得其精髓,才能有所发挥。(黄文东等《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引赵棻语)

[注释]①非徒:不只。②汝曹:你辈。

治病用药需胆大心细,当机立断,不可犹豫。(黄文东等《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引章次公语)

千方容易得,一效实难求。方不在多,有效则名;药不在贵,去病为灵。实践最重。病证虽千变,理法遵《内经》;规矩有准绳,问世无闲停;胸中多疑虑,枕旁书常盈。(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席梁丞》)

各家学说,互有短长,治学者不应厚此薄彼。能取长补短,其庶几矣。(黄文东等《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引章次公语)

或徒有虚名而无实学,或饱学而非通才,或通才而无卓识,或见到而无胆略,或有胆而少周详,皆不足以愈大证也。(绍兴医学会同人《湿温时疫治疗法》)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黄文东《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章次公》)

治学的方法……,约为五宜三忌。宜坚实基础,宜博采精思,宜熟读背诵,宜兼及他学,宜珍惜寸阴。忌道听途说,忌浅尝辄止,忌贪多务得。(刘强等《名老中医医话·何任医话·和青年中医谈治学》)

医不通易则术不精。(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江西省·第四类·本草·本草正误》)

志于学者,必自读书始。(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江苏省·第六类·方论·谢氏发背对口治诀》)

得其方而不得其意为庸医,其害可以杀人。得其意而不局其方为良医,其功足以济世。(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浙江省·第三类·伤寒·医圣阶梯》)

医虽小道,实通阴阳造化之微。(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浙江省·第六类·方论·医问》)

医学以经为师,明经而神其用者,惟儒医能之。(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浙江省·第三类·伤寒·伤寒要诀歌括》)

世以医为难,医家尤以治伤寒为难。(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第三类·伤寒·增释南阳活人书》)

医言意也。医与病会而医效,亦药与病值而病愈,意在药之先也。(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湖南省·第六类·方论·医理辑要》)

治病不能泥古,然不可不多读古书。(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湖南省·第一类·医经·人身通考》)

无其范,不可以合上;无其则,不可以伐柯。学医之范与则,舍医书奚取焉?古之名医不复作矣。书之所存,即意之所注。读其书而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读其书而能通其意者也。(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广东省·第六类·方论·医学辑要》)

易者治病,难者治药。今人非已病不延医,非己治不效之病不延良医。故良医之难,不能为庸医治误投之药,则不能为病者求可回之生矣。(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江西省·第八类·医案医话·医案》)

泥以古方,或失则诬;执以浅见,或失则谬。若不神明变通于其中,而妄语医理之浅深,实不知医者耳。(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河北省·第六类·方论·痘疹浅说》)

庸医杀人,不必方证相反;即药不及病,已足毙人命。(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江苏省·第一类·医经·素问指归》)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第三类·伤寒·评定陶节庵全生集》)

医非得经论真传不可以为之学;既得,不熟读讲解,不可以为之学;即讲解,不虚心揣摩,不可以为之学;既心领,不能辨别群讹,不可以为之学;即辨别,不温故知新,不可以为之学。(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甘肃省·第六类·方论·医学阶梯》)

人不可不学,学不可不有所决择,非博览则决择无从。(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甘肃省·第四类·本草·经证经药录》)

学必由博而约,约者精深而归也。医亦然。(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陕西省·方论·医学摘要》)

医道通于天,五运六气,天地门户,其本耳。(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陕西省·第六类·方论·医学摘要》)

医不由学问来,终不能精。(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陕西省·第六类·方论·医学摘要》)

士泥古而戾今,迂儒也。(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浙江省补编·第二类·诊法·内经脉法》)

[注释]①戾今:薄今。对近现代的知识和文化持否定态度。②迂:迂腐。

医虽小道,最忌读书泥而不通,临诊执而不化。虽积学士,识见拘墟,无足取也。(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浙江省补编·第六类·方论·医方简义》)

始病者,当依形以断病症,依势以决治法。故为医者,须先知病之形势。(时逸人《中国急性传染病学·下篇·传染病本论·发疹性传染病·烂喉痧·附录二》)

[注释]①形:指事物的本体。②势:指事物表现在外的状态或趋向。

医者推求证治,始于六气,混入六经,发为六证,施以六治,而辨以六难,绳以六律,贯通六六三十六法之中,错综变化,守经达权,则医术思过半矣。(邱宗山《新医学案·证治要略》)

[注释]①六证:即表、里、寒、热、虚、实。②六治:即汗、下、吐、清、温、补。③六难:即纯、杂、类、别、真、假。纯,指专在某经的单独症或热、寒、虚、实症。杂,指虚中兼实,实中兼虚或两经并病;类,指不同类别的病;别,指阳极似阴,阴极似阳,各自为病;真,指真寒真热;假,指假热假寒。④六律:即标、本、缓、急、逆、从。

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秦伯未等《中医临证备要·附录·辨证论治浅说》)

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秦伯未等《中医临证备要·附录·辨证论治浅说》)

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者生命所托,必其人具有非常聪明,而后能洞人身之精微,察天地之气化,辨药物之繁赜,临证疏方适合病机,救人生命。(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

[注释]①赜(ze责):幽深玄妙。

诊间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赵金铎等《医话医论荟要·朱仁康医话》)

古人云“循名责实”,惟研究中医学,应循实以责名。(姜春华《姜春华论医集·温病识要》)

医哲结合,相得益彰。(马有度等《中医精华浅说·理法精髓·哲理与医理》)

涉山必历层磴,登屋必藉高梯;欲明《素问》之旨,必赖后人之解说。(清·叶子雨《增订伤暑全书·序》)

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前事者为后事之师,若师其意而通变其法,则得之矣。(清·顾文煊《顾西畴城南诊治·引言》)

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症定方者,中工也;於症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清·任越庵《伤寒法祖·卷下·制方大法第七》)

夫卖药者不知医,犹之可也。乃行医者竟不知药,则药之是非真伪,全然不问,医者与药不相谋,方即不误,而药之误多矣。(清·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方剂与药物》)

学术但求理旨纯粹,不分新旧古文,否则难免偏执之弊。(清·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例言》)

古文甚简,所言恒苦不详,读者贵能贯通,前后互证,洞明其理,自然不误。(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吾侪治医,以治病有效为主,不以议论动听为主。唐宋以后医家,言论粃谬百出。(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吾侪:我辈。②治医:从事医学。③粃谬:不实,错误。

善读书者,在能为其通。此古人读书,但观大略,所以可贵。须知提纲不误,小节自不能惑。(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医者之于病人及病家,处处当以诚意为应接。不可有机心,一有机心必多误会。既有误会,未免歧路之中复有歧路,亡羊不可追矣。(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机心:指杂念,投机之心。②亡:丢失。③追:追悔。

药当与病相得。药与病相得,药中病则病愈。药反病则病危。故有服药少许,下咽竟死者,非药杀之,病杀之也?(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各注家之所以误,在崇古思想太过而疏于医理。(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疏:忽略。

古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补后汉书张机传》)

[注释]①相:看,察。

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知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血,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补后汉书张机传》)

医者以愈病为职者也。由博而返约,推十而合一者,又精义之事也。吾愿世之治《伤寒论》者不蕲于为博士,而蕲于为铃医。(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章太炎序》)

[注释]①蕲(qi岐):通“祈”。祈求。

夫医者以愈病为职,不贵其明于理,而贵其施于事也;不责其言有物,而责其治有效也。(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章太炎序》)

胸有主宰,则纷歧之议论,皆足助我之理解。(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凡治学,当胸中先有线索,然后能将所得连成一串,积久自然有成,研求自有意味。否则,旧注虽多,异说纷纭,徒乱人意。(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医术之精粗,在能辨证。辨证之真确,在能明理。(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读古书,贵在别有会也。(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药不中病则伤正气。伤其下则正气浮越而上逆,伤其中则正气解散而外张。脉症虽有似实似热之时,而一询其来路,若治之太过则属气从内夺,正气夺则虚,明眼人不当为所惑也。夫一证而虚实互异,用药稍讹,而生死攸分。(清·戴天章《瘟疫明辨·卷四·辨似》)

[注释]①攸(you优):所。

有邪不除,淹缠日久,必致尪羸。庸医望之,辄用补剂。殊不知无邪不病,邪去而正气得通,何患虚之不复也。投补则邪气益固、正气日郁,转郁转热,转热转瘦,转瘦转补,乃至骨立而毙,医之咎也。(清·王敬义《疫疠溯源·妄投补剂论》)

[注释]①尪羸(wang lei汪雷):瘦弱。②咎:错。

为医而徒泥古方,何异为相而但拘成法,其偾事同一辙也。(清·王敬义《疫疠溯源·重刊序》)

[注释]①偾(fen愤)事:将事情办坏。偾,败坏,破坏。②固:诚然。

用药犹夫用兵,总宜使用活法,不宜使用碍法。(涂学修《推拿抉微·治慢风心得神方》)

[注释]①碍法;指死板的、墨守成规的做法。

医者能以举一反三,方为通权达变。(涂学修《推拿抉微·呕吐》)

先明阴阳,次识脏腑,补泻得宜,治有何误?贵临机之通变,勿执一以成模。(涂学修《推拿抉微·形色部位指南赋》)

[注释]①临机之通变:随机应变,灵活变通。②执一以成模:墨守成规,死搬硬套。

必须知诸家之有所长与诸家之所短,而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互相参考补用。聚群众之精华,成一己之利器。方能有中而不偏,有济而无债也。(涂学修《推拿抉微·痢症》)

学者能以举一反三,自有无数法门。又何至开卷了然,临诊盲然,而胸中毫无所主者哉?(涂学修《推拿抉微·伤寒》)

[注释]①法门:办法,门路。②了然:清楚。③盲然:糊涂。

凡用药当使药与病相得。与病相得则病挡药。病挡药,药力发而病去。药与病不相得,则病不挡药而正气挡药,病不挡药则药力发而病不去,正气挡药则药力发而正越伤。正气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故病与药不相得则病进。(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相得:相符、相合。

以余躬亲经验者言之,病至吃紧时,实有不易辨别之苦。各种病情多涉疑似,用药得当,应手而愈;失当,祸不旋踵。出入如此之大,若无真知灼见,岂非极可怕之事?然阅历既深,一望可辨,诸多疑似决不能淆惑,其关键在分别症之主从。(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卷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躬亲:亲身。躬,身。②吃紧:危重,危急。③祸不旋踵:灾祸很快就会到来。旋踵,旋转脚跟。比喻时问很短。④灼见:明白透彻地见解。⑤淆惑:混淆,迷惑。

病贵认症,药难浪投。(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下集·传染病案·时疫霍乱病案·寒湿霍乱案》)

[注释]①浪投:乱投。

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书非选抉严者不可以为法。(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自序》)

[注释]①养:修养,涵养。②抉:挑选。

名医用方,不离乎古方,亦不泥于古方。(《如皋医学报·1932年第七期·刘蔚楚君证治丛录序》)

医学深处,实与儒家道家之言多相通者,故欲中医真正改革,治医者必须选读几种古书,如《孟子》论性诸篇,《易经·系辞》及《书·洪范》、《礼·月令》之类。(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自跋》)

医者之天职,以治病为主体。欲能治病,必先求能识病。(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自序》)

治病难,治时令病尤难;著书难,著时令病专书则更难。(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石序》)

读书非易,著书尤非易,著医书则更非易。(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刘序》)

不违背古方之原法,亦不拘泥古方之药品,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俞慎初先生书后》)

医者,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伤寒》理明,则万病皆通。(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研究时令病之几个信条·导言》)

将以前医家所论伤寒温病之经验,完全截断,实非研究中医学者之正当途径。(时逸人《中国时令病学·研究时令病之几个信条·导言》)

做学问好象建筑宝塔一样,塔基越牢固,越宽大,塔身才越稳固,塔尖才能高耸入云。学习医学,特别是学中医,基础打得好坏,将直接影响今后学术造诣的深浅。学中医,要打好医古文、医经典籍等基础。(何任《何任医论选·治学经验》)

治学三忌:一忌道听途说,二忌浅尝辄止,三忌贪多务得。(何任《何任医论选·治学经验》)

自古为大医者,无不由大病中得来,孙思邈、庞安时皆是,故曰“多病知医”。《千金》屡言“身有恶疾者,恒得遇仙”。由今思之,何者为仙?不过多食常人所不食之物,因而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恽铁樵《伤寒论研究·卷二·用药之讨论》)

期后学能彻底了解,理与方并参,学与术相贯,庶几心领神会,见之行事,而不致徬徨歧途。(时逸人《温病全书·自序》)

历来医家咸疑外来之六气为直接原因,以病之证候为六气客居体中之作用,将治病方药谓为治六气之偏盛。思想概属误会,议论自难切当。余以为感受外因六气刺激所起之病症,均系体中功用之变化。而寒湿燥热等项,尤属体中自起之变化,用方治疗不外调其偏盛,使其中和,以恢复其自然之状态。(时逸人《温病全书·概论》)

医之为技,不仅在读书,又在经验。有经验者类不能读书,能读书者又苦于无经验。是以心知其故者不能言,而能言者总不免隔靴搔痒。他国之医学为学术界之一部分,而我国之医与学术界离而为二也。(恽铁樵《伤寒论研究·卷一·总论》)

[注释]①类:大抵。②离:分。

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清·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五》)

世之业医者,不可拘于一定之方,亦不可执其一偏之见,变动不拘,权衡有准,则于岐黄一道,思过半矣。(清·刘奎《松峰说疫·卷四》)

学医犹学弈也,医书犹弈谱也。世之善弈者,未有不专心致志于弈谱,而后始有得心应手之一候。然对局之际,检谱以应敌,则胶柱鼓瑟,必败之道也。医何独不然?执死方以治活病,强题就我,人命其何堪哉?故先哲有言曰:“检谱对弈弈必败,拘方治病病必殆。”(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卷一》)

[注释]①弈,棋。②胶柱鼓瑟:喻死搬硬套,不知灵活。

所谓救其偏者,亦甚难矣。识见不真,先迷向往之路;胆力不雄,同归废弛之地。理障未捐,难神变化之用。是必胆与识俱,心随理运者,而后可以语此。(清·费启泰《救偏琐言·救偏总论》

[注释]①未捐:未除去。②神:奇妙。作动词用。

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医乃九流魁首,药为百草根苗,丸散未修,药性先识。(清·杨西山《弄丸心法·卷四·杂论》)

盖病有深浅,功自有难易。若概期于速效,药饵未半,更端遂起,是何异亏山一篑、弃井九仞也哉?(清·费启泰《救偏琐言·救偏总论》)

[注释]①亏山一篑,弃井九仞:挖掉大山上的一筐土,去填深井。比喻病重药微,无济于事。亏,损坏。篑,盛土的竹器。

病赖辨证,辨之不明,举手即错;方贵精当,不当下咽即逆。(清·王莘农《医学一贯·辨证立方要极精细说》)

大虚有盛状,大实有羸形。阳症似阴,阴症似阳之类,若一差误,下咽即毙。(清·王莘农《医学一贯·辨证立方要极精细说》)

[注释]①盛状:实证的症状。②差误:差错。③下咽:服药。

故医道之流传,其术为近仁,而其用为至切。(清·胡廷光《伤科汇纂·序》)

[注释]①用:功用。②切:切合。

凡为有用之文章,必属生民所利赖。用垂不朽,业有先机;率复典签,敢劳垂诿。(清·胡廷光《伤科汇纂·序》)

[注释]①利赖:利用、依赖。②诿:推辞。

此疾除无妄,臂折九而医始称良;业贵有恒,世历三而药才可服也。(清·胡廷光《伤科汇纂·序》)

人生天地当有为,不为良相为良医,弗能举手起疮痍,究于人世终何裨?(清·胡廷光《伤科汇纂·序》)

[注释]①弗:不。②裨:益。

天下之物理无穷,人生之见闻有限,往往智尽即以为理止。犹以指测海,指竭而云水尽者也。(清·胡廷光《伤科汇纂·卷之十二·自跋》)

[注释]①物理:事物内部的变化规律。②智:知识。

医或涉猎不多,胸无把握,临证断难措手,遑言奏效,此业医者不可以不精也。(清·程文囿《医学溯源·序》)

[注释]①涉猎:经历。②遑:通“徨”。犹疑不定。

医之为任重矣。天下之业医者多矣。善医者,固药到回春,如响斯应,有回生起死之功;不善医者,往往操庸劣手段以尝试,而卒以杀人。(清·梁希曾《疠科全书·侯序》)

[注释]①固:本来。②药到回春:药到病除。③庸劣:低劣。④卒:最终。

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差之毫厘,失于千里。(清·梁希曾《疠科全书·自序》)

用药无据,反为气贼。(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伤食大小总论合参》)

[注释]①据:根据。②贼:盗贼。

因循待毙,亦何异于操刃杀人?此皆不求至理,徒守成方者之误也。(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药论》)

凡学医必须参透儒理,儒理一通,学医自易。稍有余闻,便将今古名医诸书,手不释卷,一一阐明融化机变。得之于心,慧之于目,自然应之手,而无差谬矣。(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凡例·附录良医格言》)

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医之为道,天地赖以立心,民生赖以立命,自非由博览而得其精详,由精详而得其会通,鲜不以活人之术,而反为天下毒!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凡看伤寒,至要看各经中死证死脉,亲切须一一理会过,免致临病疑惑,但见死证便以脉参之,如果有疑,切莫下药,虽至亲央浼亦莫乱治,倘有挫失,咎将归己。(清·宋兆淇《南病别鉴·节录辨证要略》)

[注释]①央浼(mei每):央求。②咎:过错。

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群公著述,荒浪无归。彼方且涉泽迷津,披榛罔路,何以引我于康庄也? 吾闻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楚越者坐而至,有舟也。今适秦之车,且东其辕;适越之舟,或北其首。虽风利而马良,终身不至矣。(清·黄元御《伤寒悬解·自序》)

[注释]①荒浪:漫无边际。②涉泽迷津:过河找不到渡口。泽,水积聚之处。津,渡口。③披榛罔路:经过荆棘之地而没有路。罔,无。④康庄: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⑤适:去,到。⑥东其辕:往东走。⑦北其首:往北去。这两句是说,秦国在西边,而往东走;越国在南方,而往北走。言方向不对,背道而驰。

非谛证论脉于临时,明理考义于平素,未有不动手便错者也。(清·魏荔彤《伤寒论本义·卷之十六·厥阴全篇》)

[注释]①谛(di帝)证:辨认证候。谛,审察。②明理:通晓医理。明,明白,通晓。

古今气运不同,旧方新病何能符合?只可读其书,广其义,考其方,得其理,潜心默究,自得其神。(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伤寒大小总论合参》)

夫不知虚实者,不可以为工。(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痘疹·虚实》)

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以言医。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故凡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星辰,风雨寒暑,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遐方异域之物,与夫人身之精气神形,脏腑阴阳,毛发皮肤,血脉筋骨,肌肉津液之属,必极其理,夫然后可以登岐伯之堂,入仲景之室耳。(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季序》)

[注释]①徒:只。②三才:指天、地、人。③三藏真谛:佛教经典的真正意旨。三藏,佛教经分为经、律、论三个部分,总称为“三藏”。真谛,佛教名词,即真理。此指真正的意旨。④遐方:远方。

治病之道,或从脉,或从证,或可以定法,或不可执法,全在圆机之士,悟其神理,随宜而施。所谓可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太阳中篇寒伤营脉证》)

人为一小天。人之患病,犹阴阳之愆伏,日月之剥蚀,风雨寒暑之失度。不审乎此,而调其偏,使其平,乃拘执古方,妄投药饵,何异操刃而刺人之胸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韩风修序》)

医贵变通。(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十八·胁痛》)

凡疗疾,药救固迟,丹救亦缓,惟心救最灵。要非药与丹之缓也,苟中心不切,则视之易忽,而审之不精,安能得病之本末,握之擒之?(清·怀远《古今医彻·卷四·医箴·心术》)

慨世之医,昧圣贤经论之本源,袭后人方书之糟粕。汤方歌括之册视为秘典,分门别类之书奉若圣经。岂不谬哉!故我曰:“轩岐没而医道亡,仲师死而真传绝”。洵不诬也。(清·高世栻《医学真传·医道失传》

[注释]①洵(xun旬):诚然,实在。

今之自命为名医者,先入以为主,抵死而不悟。(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序》)

盖仲景立法,有如定律。律乃万事之通例,而《金匮》、《伤寒》亦万病之通例也。(清,唐宗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叙》)

盖必先读书,而胸有成见,临症始知用方之变化。若不读书而徒临症,虽多亦奚为哉? 况病有虚实,变化万端,治有补泻,方不执一……不读书何以知彼虚而此实?如大匠之无绳墨,不几伥伥无之耶。学者务须深究古法,循其规矩,而后见病知源,得心应手。盖古人立方之意,即是规矩所在。由规矩而生巧,方为真巧。若眩奇以弄巧,则巧反拙矣……予谓学医必先读书、而后临症,此物此志也。 (清·心弹《一得集·卷上·临症必先读书论》)

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清·顾仪卿《医中一得》)

历来治古书者,造端于善信,而成功于善疑。不善信则涉猎而不专,不善疑则茫昧而失实。(清·曹颖甫《曹氏金匮发微·许半龙序》)

前贤相传之法,吾固可遵而行之;前人不传之法,吾亦可变而通之也。(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略言》)

大抵医之得失,全在看症用药。(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续增略言》)

医不能活人,虽熟读《金匮》、《石室》之书,无益也;药不能中病,虽广搜橘井杏林之品,无当也。(清·吴尚先《理瀹骈文》)

[注释]①《石室》:指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石室秘录》。此处泛指医学名著。②橘井杏林:据葛洪《神仙传》载,汉文帝时,桂阳葛仙公得道,其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茶治疫。井水一升,橘叶一片,可治一人,服之无不愈。三国时,吴人董奉,为人治病,不收报酬,要求被治愈的人在宅旁种一棵杏树,日久杏树成林。这里以橘井杏林之品比喻良药。

徒恃一二相传有效之方,自矜捷径秘诀,而中无所见。设遇疑难之症,古无传方,其不坐窘者几何?(清·吴尚先《理瀹骈文·略言》)

[注释]①徒恃:只靠。②自矜:自夸。③设:假如。④坐窘:处于难堪的境地。

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卷二十二》)

[注释]①向:以前。②殇子:害人。殇,未成年而死。

天壤之间,无事不言理,无物不有理。至于医,则更不能离夫理。明其理,则能寿世;昧乎理,则能害人。(清·许佐廷《喉科秘钥·刘佩常序》)

[注释]①天壤:天地。②寿世:有益于世。③昧:不明白。

不谙天理,不可与言医;不解人情,不可与言医。医若是乎?曰:未也。明乎医,可以治军旅;明乎医,可以治国家。今天下竞言医矣,而实无一医。医也者,必先以学问化其气质,而后无偏僻驳杂之患;必先以阅历扩其见闻而后无草率迁就之虞。(清·邵登瀛《四时病机·之一》)

[注释]①谙:懂得。②驳杂:混杂。③虞:错误。

由规矩而生巧,方为真巧。若炫奇以弄巧,则巧反拙矣。(清·心禅大师《一得集·临证必先读书论》)

后世庸工,乃至滋阴而伐阳,泄火而补水。一临伤寒,先有传经为热之语横塞胸中,至于证脉阴阳丝毫不解。人随药死,枉杀多矣。(清·黄元御《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

救世难矣,寿世尤难。自寿难矣,寿人尤难。寿人之道,医其一也。(清·张绍修《时疫白喉捷要·序》)

庸医辨证未明,投以平淡之剂,不求无功,但求免过,是谓优容养奸。(清·张绍修《时疫白喉捷要·序》)

夫振裘者,必挈其领;整网者,必提其纲。不知出此,而徒事区别,纵极清楚,亦何适于用哉?(清·尤怡《伤寒贯珠集·卷一·总辨》)

且夫医之为术也,蔑古则失之纵,泥古又失之拘。(清·程杏轩《杏轩医案·自序》)

医学无穷,难以拘执。(清·周魁《温证指归·卷一》)

医者,人之司命也。既司人命,必知人身有形之经,又当知人身无形之气。辨有形之有余不足,察无形之离合逆从。有形者,脏腑经络之定位;无形者,阴阳运气之转输。脏腑经脉有病而阴阳运气转旋输布不失其常,虽病可愈。若有形有病,无形亦逆,便不治矣。盖医不能生人也,不杀人便为良医矣。所痛惜者,有形无形全不之知,离合逆从并未曾晓,见病即治,知其外不知其内,究其末不究其本,妄曰“医者,意也”。以妄为意,以妄为医,是居盲瞆而云察秋毫也。(清·高士宗《医学真传·治病》)

病有本不是一剂药可愈者,用药亦不必重;病有必赖一剂药建功者,用药则不可轻,轻则药不及病而反滋惑。(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下工语》)

六经要分看,又要合看,总以胸中先有六经之病,然后手下乃有六经之治。(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下工语》)

书本不载接方,以接方之无定也。然医则全在接方上见本领。(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下工语》)

[注释]①接方:指加减方。

凡为医者,必先论其见地之明昧,然后可论其手法之高下,果能于病有见到处,则动手自有准对,即使当时尚未极高明,他日必为良医。(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下工语》)

医之为道,莫要于不使病大,不使病大莫要于先分虚实。虚实之不分,则一错到底。(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下工语》)。

医家临诊辨证,最要凝神定气。……凝神定气,惟心小胆大者能之。忍辱负重,惟智圆行方者能之。不如是,不足以为名医。(清·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医案》)

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清·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医家能施毒药,固是高手。一或有差,大命随之也。胆欲大而心欲细,至言哉!(清·许宣治《怡堂散记·药性解》)

东垣方有并力、有加减,细微曲折,无不中理,中工善体认之师也。丹溪方首重养阴,而六淫症治无不具载。但言某病用某药,并不究其所以然,是为庸工糊口者开捷径,非其学之浅也。(清·许宣治《怡堂散记·又论治体》)

仲景方非用之难,在对症之难。认症既真,用无不效。上工善诊治之准绳也。(清·许宣治《怡堂散记·又论治体》)

学不明针灸脉理者,不足以言医;术不兼通内外科者,尤不足以言医。(清·陆清洁《医药顾问大全·外科·李序》)

治病难,治内伤病尤难。以病非一朝一夕所致,药非一剂一服所效。必明乎阴阳,识乎气血,详乎顺逆,察乎升降,善善调养,始可以言治。(清·陆清洁《医药顾问大全·内科内伤病·夏序》)

医有医理,治有治法,化裁通变,则又须得法,外意也。乃灾梨半载,而烽火西来,赤手渡江,愁苦万状,栖身异地,老病日增,风雨之夕,林木叫号,半壁孤灯,青影如豆,回首往昔,如梦如尘,良足悲矣。(清·费伯雄《医醇剩义·自序》)

[注释]①灾梨:灾,火灾。引申为火烤。梨,梨木。古代刻版常用梨枣之木。灾梨,火烤梨木,古代在刻版前多用火烤梨枣之木,使之不易变形。故“灾梨”可理解为刻版、印刷。

盖同病各发,见症虽异,而致病则同,化裁变通,于不执成见中,确有定见,斯头头是道矣。予非教人蔑古荒经,欲人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乃为善学古人。且执古方以治今病,往往有冰炭之不入者,尤不可以不审也。(清·费伯雄《医醇剩义·同病各发》)

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清·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临症本阴阳五行之理,以审病原,辨表里虚实寒热之症,以拟治法。暴病实症,或取效于旦夕;久病虚症,或收功于岁月。辨顺逆以断吉凶,审生克以决生死,不大差谬者。(清·陈念祖《陈修园医学寻源三指禅·序》)

夫医之治病,犹将之御敌,宰之治民也。御敌有法,奇正虚实,随机应变;不知法,则不足以御敌矣。治民有道,刑政教化,以时而施;不明道,则不足以临民矣。病有阴阳、表里、虚实、缓急之殊,医有寒、温、汗、下、补、泻、轻、重之异。不知此,则不足以临病矣。(清·尤在泾《金匮翼·卒中八法》)

[注释]①将:将领。②宰:宰相。③奇正:奇,特殊的,异常的。正,正常的,正规的。④临:居高处朝向低处。此处引申为管理、治理。

人生一小天地,病之轻者,如日月之食,不转瞬自必回和,断不可轻易服药,恐益乎此则损乎彼也。暾阅历既久,悉知其故,宁受众怨,不轻徇情。此事如老将临阵,大贾航海,愈历炼而愈知畏耳。(清·江笔花《笔花医镜·例论》)

[注释]④瞬(shun舜):眨眼。②回和:复原。③暾(tun吞):即江涵暾。④徇情:偏私情。⑤贾(gu古):商人。

医者,所以治人之生者也。未知死,焉知生?(清·唐宗海《血证论·脉证死生论》)

李东垣治病,以气为主,故专主脾胃,然用药偏于刚燥。不知脾不制水,固宜燥,脾不升津,则宜滋,气分不可留水邪,气分亦不可无水津也。朱丹溪治病以血为主,故用药偏于寒凉。不知病在火脏宜寒凉,病在土脏宜甘缓也。(清·唐宗海《血证论·男女异同论》)

古方不可不信,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清·吴瑭《医医病书》)

凡业医者,不特难以议目前,实则最难辨预后。(清·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清·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说不乖理,方不违义,斯其为良医矣。(《秘传眼科龙木论·序》)

善言医者,制论不制方,论成而方自足其中矣;言治者,语道不语法,道行而法自寓其间矣。(明·庄忠甫《叔苴子内篇·卷一》)

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清·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病机赋》)

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

医必洞达阴阳之理,始能知症为方。(清·翟良《医学启蒙汇编·卷一·医略》)

医师之用药,犹大将之用兵。兵不得力,将罔克成功;药不得力,病罕有起色。行军辨主客要害,用药分君臣佐使。医门多疾,未有药性不明而能着手奏效者也。(清·陈蕙亭《本草撮要·序》)

[注释]①罔克:不能。②罕:少。

开书之有益,又不在著书者之详备,而在读书者之善悟也。志于学者,当自励矣。(清·翟良《医学启蒙汇编·启蒙详说》)

若授受不真,心地昏暗,势必执一定之法,以应无穷之病。病之机变不一,治之方法不易,鲜有不夭人性命者。(清·翟良《医学启蒙汇编·自序》)

若古方未谙,慕其名方之效,执一定之方,以应无穷之病。旧方新病,难以符合,未有不夭人性命者。或本草之药性未明,处方之要法不知,率意制方,药味乱杂,方病不合,自用之弊。(清·翟良《医学启蒙汇编·卷三·方药歌括论》)

有志医道者,阅过百家方书之中,果得其为法者,原可遵用;恐难得法者,何妨自主。(清·黄元吉《医理发明·自序》)

执一定之成方,治万人之活病,厥弊大矣。(清·王士雄《潜斋医话·成方弊》)

愚谓学术杀天下,后世医书亦其一也。著述家当何如兢兢乎! (清·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

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岳忠武以八百人破杨么十万;不善用兵者,赵括以二十万人受坑于长平。是非才、学、识三长兼具之豪杰,断不可以为医也。(清·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

[注释]①岳忠武:岳飞。②杨么: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③受坑:被活埋。④是:此。

更有文理全无,止记几个成方,遂传衣钵而世其家业,草菅人命,恬不为羞,尤可鄙也。(清·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

[注释]①止:通“只”。②世:继承。

夫人非书不通,犹人非饭不活也。然食而化,虽少吃亦长精神;食而不化,虽多吃徒增疾病。所以读书要识力,始能有用;吃饭要健运,始能有益。(清·王士雄《潜斋医话·医鉴》)

[注释]①食:吃。②徒:只。

格物之学,最为医家要务。凡物性之相制、相使、相宜、相忌,与其力量之刚柔长短,皆宜随时体验,然后用之无误。(清·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重庆堂随笔总评》)

[注释]①格物之学:即格物致知。谓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

证不辨清,脉亦无凭。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医家不可缺一也。(清·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言医》)

审机之士,不拘于文;通变之才,自符千古。亦视乎人之心思耳。(清·谢映庐《谢映庐医案·眉棱骨痛》)

若能细求经理,探讨良言,海上实有仙方,家传岂无神秘!既上工遇之亦当为之逊一筹矣。(清·高文晋《外科图说·卷一·论医》)

病有万变,为医须随时取中,见可而进。(清·高文晋《外科图说·卷一·窦汉卿论》)

医道在医书中,医理在儒书中。即医书以求医道,医道愈晦;即儒书以推医理,医理自明。(清·刘鸿恩《医门八法·凡例》)

人之为学也,专则精。(清·杨璿《伤寒瘟疫条辨·序》)

技术之妙,乃进乎道。(清·杨璿《伤寒瘟疫条辨·序》)

医者临证,当知常知变,辨证当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切忌只看表面,不察实质。(清·顾靖远《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乐集》)

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明·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注释]①匪:通“非”。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症。(清·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习医之人,不可稍形拘泥,亦不可自立门户。试观诸书互相诋驳均不无小疵,善读者去其所短,取其所长,群言混淆,折衷於圣,斯得之矣。(清·温载之《温病浅说·温病》)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中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清·曹仁伯《琉球百问·语录》)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清·曹仁伯《琉球百问·语录》)

医学之难,难於无偏。(清·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之道,不知其误即不得其真。(清·郑肖岩《鼠疫约编》)

医之道精矣,微矣,奚可浅试乎哉?必其平日有绝大学问,采诸名医之书,研术摩练,得其旨奥,庶不至杀人如麻焉。(清·慵讷居士《咫闻录·卷八》)

医之用药同将之将兵。将不善驭兵,不能戢乱而反害民。医之不善使药,不能祛疾而反戕生。(清·童增华《存心稿·自序》)

[注释]①将兵:领兵。将,领。②驭兵:统帅兵士。③戢乱;平乱。④戕生:杀生。

自古无独抱一经之名儒,亦无株守一家之名医。(清·王学权《重庆堂随笔·序》)

[注释]①独抱一经:只学一家经典。②株守:死守。

凡病可以意料也,而不可意逆。料则任彼之情形,逆则执己之臆见。(清·怀抱奇《医彻·医箴·应机》)

至有不明脉理,不审源流,而妄断吉凶者,此庸陋之习。(清·怀抱奇《医彻·医箴·决择》)

医之临病,胜于临敌,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良将是也。存乎呼吸之间,而远退二竖之舍,良医是也。察色不可不精,审声不可不详,持脉不可不静,辨症不可不细,既责其有,又责其无,既求其始,又虑其后,既达其常,又通其变,必使有济无损,有利无害,慊于己而无怨于人,庶阴德可积,冥谴可逃矣。(清·怀抱奇《医彻·医箴·疗医》)

[注释]①二竖之舍:据《左传》载,晋侯病重,请秦国名医缓诊治。晋侯梦见疾病化为两个童子,躲在肓之上,膏之下。医缓诊察后,说病在膏盲,药不能及,针不能达,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后用“二竖之舍”喻指危重疾病。竖,竖子,男孩。舍,住所。②慊:不满。③庶:差不多。④冥谴:暗中的谴责。

甚矣,医道之难也!而其最难者尤莫甚于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盖时有温、热、凉、寒之别,证有表、里、新、伏之分,体有阴、阳、壮、弱之殊,法有散、补、攻、和之异,设不明辨精确,妄为投剂,鲜不误人。(清·雷丰《时病论·自序》)

[注释]①新:指新感温病。即感受当令之邪而发生的温病。②伏:指伏邪温病,又叫伏气温病,即指感受外邪不即发病,邪伏藏体内过时而发的温病。

医岂小道哉?但习医者,当先明药性之性味,察方法之异宜,然后运古方治今病,亦犹成方圆者,不可废规矩;正五音者,不可废六律。(清·张秉成《成方便读·自序》)

学医始基在于入门,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入门错则始终皆错。此书阐明圣法,为入门之准,不在详备。若得其秘诀,未尝不详备也。有证见于此而治详于彼者,有论此证而彼证合而并论者,有论彼证绝未明言此证,而即为此证之金针者。实无他诀,惟其熟而已。熟则生巧,自有左右逢原之妙。(清·陈修园《医学从众录·凡例》)

人伤于天地之寒者轻,伤于医师之法者重;死于饮食之内伤者少,死于寒药之内伤者多耳。(清·柯琴《伤寒论翼·风寒辨惑》)

不为宰相便为医,贵之之说也。秀才学医如菜作齑 ,贱之之说也。医者学本《灵》、《素》,通天地人之理,而以保身,而以保人,本非可贱之术。缘近今专业者类非通儒,不过记问套方,希图幸中,揣合人情,以为糊口之计,是以自贱也。(清·陈修园《医学从众录·自序》)

人知辨证之难,甚于辨药;孰知方之不效,由于不识证者半,由于不识药者亦半。证识矣而药不当,非特不效,抑且贻害。(清·周岩《本草思辨录·自叙》)

[注释]①孰:谁。②非特:不仅。③抑且:而且。④贻害:留有祸患。

凡治伤寒,须审脉施治。有脉与证相合者,则易於识别;若脉证不相符,却宜审察缓急。但凭脉亦不可,但凭证亦不可,务要脉证两得,方为尽善。(清·陈尧道《伤寒辨证·沉脉法》)

医门之要,首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认病之大法,再以望闻问切考之三因。三因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也。夫病之来也,莫不由三因而入。故验病之法,亦由三因而定。内因者,内伤七情也;外因者,外感六淫也;不内外因者,伤饮食也。脾胃为后天,人身中宫大本,万病之所首重者。如其有伤,百病丛生矣。若考得病之真情无疑,然后用汗下和温补五法治之,则神圣工巧之能,即在吾之掌握矣。(清·杨西山《弄丸心法·卷四·杂论》)

作方圆必依规矩,治病证必用古方,固矣。但古方今病,焉能吻合?……故用古方者,不贵用其当然,贵明其所以然。能明其所以然,则或增或减,或主方或复方,或以内伤方治外感,或以外感方治内伤,信手拈来,头头是道。(清·陈尧道《伤寒辨证·伤寒辨证·方》)

惟不论轻重之疾,一见即能决其死生,难易百无一失,此则学问之极功,而非浅尝者所能知也。夫病轻而预知其愈,病重而预知其死,此犹为易知者。惟病象甚轻,而能决其必死;病势甚重,而能断其必生,乃为难耳。(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为医者,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几可以自信,而不枉杀人矣。(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下·治病分合论》)

故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而又知其七情六淫所受何因,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本於古圣何方之法,分毫不爽,而后治之,自然一剂而即见效矣。今之治病不效者,不咎己药之不当,而反咎病之不应药,此理终身不悟也。(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注释]①爽:违背。②咎:责怪。

故凡属危险之证,医者当时时消息,不可片刻离也。但不明理之医,则偏僻固执,又方法绝少,不能肆应不穷耳。(清·徐灵胎《洄溪医案·恶痘》)

[注释]①时时消息:指时刻注意病情变化的情况。②肆应:广泛的应付。后来称人善于应付为“肆应之才”。此即广泛应付之意。

医之为术,全赖心思转变。刻舟求剑,终无一验也。(清·徐灵胎《洄溪医案·乳疖》)

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清·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不能深明医理,难窥病之渊源。(清·徐灵胎《内经诠释·疏五过论》)

故识病之人,当直指其病在何脏何腑,何筋何骨,何经何络,或传或不传,其传以何经始,以何经终。其言历历可验,则医之明者矣。(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躯壳经络脏腑论》)

专者,专心之谓也,又专力之谓也。专其心,专其力,斯得专其艺矣。且能专者,未有不能兼者也。因专而后能兼,因兼而后愈专。成德之士,岂一端一节所能尽其长哉?(清·顾锡《银海指南·卷二·兼症总论》)

医而不暇,何以为医? 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是故以志一之,以气辅之,以理持之,以神守之,寂而通之,息而游之。此岂汲汲遑遑所能治乎? (清·程林《医暇卮言·尤侗序》)

[注释]①暇:闲暇。此指从容不迫,沉着冷静。②一:专一、统一之意。③汲汲遑遑:急切、匆忙的样子。

医不死之病,庸医能医之,何欲于良医哉?存不危之国,庸人能存之,何欲于君子哉?惟天下必死之人,足以试良医之技;惟天下至危之国,足以试君子之能。(清·程林《医暇卮言·卷上》)

[注释]①必死:指重危难治之证,非真必死之谓。②至:极,最。

行医者临证详视,视而后问,问而后诊,诊而后断,断而后药,不沾不脱,温凉补泻,因证而施。所谓医者,意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岂不信然!(清·翟竹亭《湖岳村叟医案·痢疾总论馨山按》)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清·吴尚先《理瀹外治方要·略言》)

不知地利,不可以为军师;不知脏腑经络,而克得为医师乎?(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凡例》)

[注释]①克得:能得,能够。

贤者观过知仁,智者见微知著。(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中卷·伏气门》)

凡病初作,服轻剂病未减,后手略一斟酌不难取效。若开手孟浪,病势日加,最难接手,稍不说明,罪归后犯。(清·许宣治《怡堂散记·诊治杂言》)

其病在何处,酌量加减,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读一切方书,皆当作如是观。(清·费伯雄《医方论·卷二》)

人无误生之病,而有误人之医。医无误人之心,而有误人之技。其故为何?未得法耳! (清·庄在田《福幼编·序》)

有一病,必有一药。病千变,药亦千变。能精悉其气味,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清·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清·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古人因病立方,加减出入俱有深意。若不明受病之由与用方之所以能治其病之故,而概执方以治之,其不至于误世殃人者几希。(清·吴仪洛《成方切用·凡例》)

凡治痉病,不深明伤寒经候脉候,妄肩其任者,医之罪也。不知邪在何经,则药与病不相当;不知脉有可据,则药徒用而无济。(清·喻昌《医门法律·卷四·三气门方》)

凡治中风病,不明经络腑脏,徒执方书,妄用下法者,必至伤人,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三·中风论》)

凡治暴寒病,胸中茫无真见,虽用辛热,或以渐投,或行监制,时不待人,倏然而逝,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二·阴病论》)

凡治疟,不求邪之所在,辄行大汗大下,伤人正气者,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五·疟证论》)

凡治燥病,燥在气而治血,燥在血而治气;燥在表而治里,燥在里而治表;药不适病,医之过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四·秋燥论》)

凡遇肾虚水泛,痰涌气高、喘急之证,反清其上,必致气脱而死,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五·痰饮留伏论》)

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间。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申明〈内经〉法律》)

病有标本,更有似标之本、似本之标。若不明辨阴阳逆从,指标为本,指本为标,指似标者为标、似本者为本,迷乱经常,倒施针药,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申明〈内经〉法律》)

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甚有文过饰非,欺人欺天,甘与下鬼同趣者,此宵人之尤,不足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络脉论》)

[注释]①宵人:盗贼。盗贼昼伏夜出,古时称“宵小”、“宵人”。有时泛指坏人。

医不能察识营卫受病,浅深虚实寒热先后之变,白首有如童稚。(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营卫论》)

凡营病治卫,卫病治营,与夫真邪不别。轻病重治,重病轻治,颠倒误人,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营卫论》)

凡治病,不问证辨脉,而以无师之术笼人,此最可贱。(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申明〈内经〉法律》)

凡用药太过不及,皆非适中。而不及尚可加治,太过则病去药存,为害更烈。医之过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申明〈内经〉法律》)

凡用方,不分君臣佐使,头绪纷杂,率意妄施,药与病迥不相当,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申明〈内经〉法律》)

凡治病,不辨新病邪实,久病正虚,缓急先后失序而实实虚虚,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申明〈内经〉法律》)

凡治病,参合于望色切脉审证三者,则难易若视诸掌。粗工难易不辨,甚且有易无难,医之罪也。(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申明〈内经〉法律》)

土为金母,清金之后,亟宜顾母。否则金终不可足也。(清·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执方医病,而病不能疗,甚或反而杀人者,又何以说焉?则以脉候未辨,药理未明,惑于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清·汪昂《医方集解·序》)

[注释]①惑于似:被似是而非的假象迷惑。②失其真:没有掌握事物的本质。

盖医之一道,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昼蹑,动致颠仆,而欲愈人之疾者,未之有也。(清·徐文弼《寿世传真·修养宜堤防疾病》)

夫偏执好奇,诚为医家所忌。然或因其立法乖异,在病家尚不轻信;若和平之剂,人即知其未必效,亦取其无害而就之,岂知“因循”二字,误人不浅。在寻常之症,弗药亦愈;若生死关头,其可须臾耽待乎? (清·毛祥麟《对山医话·卷一》)

药能治病,亦能致病。昔人有言:“不遇良医,不如不药。”盖治病犹易,治药为难耳。(清·毛祥麟《对山医话·卷一》)

[注释]①药:名词用作动词,指服药治疗。②药:指因用药不当而引起的变证。

医通于《易》。夫“易”之为义,自不易外,交易变易,动而不居。可见医无执着处。既宜多识前言,尤贵不拘成法,实其腹而虚其心,应以自然,而非出于必然。医如是,亦庶几矣。(清·毛祥麟《对山医话·补编》)

[注释]①《易》:是《易经》的简称。本书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书中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具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②不易:永恒不变。《易经》之“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可以执简驭繁)、不易(规律永恒不变)三义。③前言:古代医家的言论。④实其腹而虚其心:指平时多学习医学知识,而临症虚心谨慎。⑤应以自然:依据疾病的客观规律治疗。⑥非出于必然:不能绝对化。⑦庶几:差不多。

“医”者“意”也,“方”者“法”也。必读古而不泥于古,采方而不囿于方,神明其意于法之中,研穷其理于意之外,斯则化裁之妙,存乎其人矣。(清·毛祥麟《对山医话·补编》)

夫师者,指引之功也。必须学者随事精察,真积力久,而于师之“引而不发”者,始得见其“跃如”者焉。苟或不然,师者未必能引进,学者未必能起予,二者须先之也,夫何益之有哉?故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明·戴原礼《推求师意·汪机序》)

[注释]①引而不发:《孟子·尽心上》:“引而不发,跃如也。”即拉开弓而不放箭,跃跃欲动。比喻教师做好启发引导工作,等待学生理解和行动。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见《论语·述而》。悱(fei匪),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yu鱼),角落。这句话是说,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学生一个角的样子,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的样子,就不再教了。

六气有顺逆,四时有正变;阴阳有衰旺,血气有盈虚;起居则贵与贱劳逸不同,禀赋则古与今强弱亦异。治疾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执古方以治今病,岂有当乎?谚云:“学医人费”,此虽戏言,不可不察也。(清·叶天士《本事方释义·石韫玉序》)

[注释]①六气有顺逆:六气有太过不及。②四时有正变:四季气候有正常和异常。③学医人费:古谚:“学书纸费,学医人费。”讽刺庸医拿病人作实验。

执古方不可以为医,而舍古方又何以为医?是在神明于规矩之中,若大匠诲人,不越斧斤绳墨,而巧拙则存乎其人尔。(清·叶天士《本事方释义·石韫玉序》)

[注释]①神明:即“神而明之”,透彻理解之意。②规矩:画圆形和方形的工具,喻规则、准绳。③大匠:高明的工匠,喻好的医生。④斧斤绳墨:木工用的斧头和画线工具。

天下事,精其艺者,必有心传;学其艺者,每有心得。今与古以心相印,乃成不朽之业也。(清·叶天士《本事方释义·顾文烜序》)

其于古人成法沉潜默识,而后能变化从心。若是,予深痛夫乡曲小夫,目不知书,骋其师心自用,而以性命为尝试,真所谓“以药饵为刀刃”者。(清·叶天士《本事方释义·吴云序》)

[注释]①乡曲小夫:缺乏知识的乡下人,此指庸医而言。②骋(cheng逞):放任之意。③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④药饵:泛指药物。

医之活人,其效见于当时者,在其术;其效见于后世者,在其书。(清·叶天士《本事方释义·吴云序》)

天下事有不为,未有为之而效不至者。(清·叶天士《本事方释义·吴云序》)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清·叶天士《本事方释义·叶香岩传》)

[注释]①医可为:医术学精则可为,可以治病救人。②不可为:医术未精则不可为,以免误治杀人。

论及医道之难,而伤寒为最难,伤寒而挟杂病者尤难。是以亘古绝无兼该之例,后世不能兼善其术也。余曰:安有滔滔江汉不通潮汐者乎?苟能纯一其道,则圆机在我,活法随人,何虑兼证之不克哉?(清·张倬《伤寒兼证析义·中风兼伤寒论》)

[注释]①亘(gen艮)古:自古以来。②该:通“赅”。完备之意。③圆机在我:运用之妙,存乎我心。④活法随人: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而灵活施治。

医寄死生,责任最重,若平日不能讲究精微,临症而吉凶莫辨,岂足谓之医耶? (清·汪蕴谷《杂症会心录·知生死》)

好作聪明,而不穷究古人之成书,是犹兵家之废阵图,法吏之废律令也。(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徐大椿序》)

[注释]①穷究:深入研究,穷尽其理。②阵图:作战布阵之图。③律令:法令。

能不胶于俗说者,斯为豪杰之士。(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卷中》)

[注释]①胶:拘泥,不知变通。

凡前贤议论,必明其正义,又必于反面构思,方不为其所囿。可见读书不可独泥于正面也。(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二·唐立三〈读书须看反面〉》)

[注释]①囿(you又):局限,被限制。②泥:拘泥。

一字之讹,而有毫厘千里之谬。诸书中传写讹字颇多,读书者自须具眼。(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二·唐立三〈读书须辨讹字〉》)

[注释]①讹:错误。②毫厘千里之谬: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③具眼:具有鉴别真伪的眼力。

今医之各有所偏者,因看书时不能参考异同,以致囿于一说,遂为成见。(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二·唐立三〈读书必须汇参〉》)

临证者,于向来偏执之说,毋诋其短,善用其长可也。(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十一·周省吾〈阴阳常变论〉》)

欲学者体认于文字之外,则得矣。(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为将不察士卒之能否,则不能决胜;为医不察药性之主治,则不能使差。又将无深谋远虑,则无必胜也。医无先机远见,治无必效也。(明·朱棩《普济方·卷四百九·流注指微针赋》)

可以生人,可以杀人,莫若兵与刑。然兵刑乃显然之生杀,人皆可得而见。医乃隐然之生杀,人不可得而见。妄用药饵,误之于尺寸之脉,何啻乎尺寸之兵?差之于轻重之剂,有甚于轻重之刑。(清·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

[注释]①何啻:何止。

何世之医者,于圣贤经论,从未尝读,即读亦未解,解未能明,明未能用?悲夫! (清·高士宗《医学真传·医门经论》)

盖医理如剥蕉心,剥至无可剥,方为至理。以至理而论病,则大中至正,一定不移,而岂偏执之谓哉?(清·高士宗《医学真传·自述》)

学者研经,旁及诸家,泛览沉酣,深造自得,久之源流条贯,自然胸有主宰。第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惟博也,故腕妙于应,则生面别开;惟精也,故悟彻于玄,而重关直辟。(清·林珮琴《类证治裁·自序》)

[注释]①第:但。②通其变:通晓其变化。③烛其微:看到其微细之处。烛,照见。引申为“看见”。④玄:玄妙。⑤重关直辟:一连攻破重重难关。辟,破。

不明阴阳之道而为医,犹未能操戈而使之战也。(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阴证本于阳虚辨》)

诸生来学,当苦志读书,细心参究,庶可免庸医之责。若凭时运,则何业不可为?而习此苦难之事! 设使杀一不辜,而救百人,其功不能赎罪。(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医以力学为先》)

知其真证,便得真方。学者当于引而不发之中,得其跃如之妙。(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于引而不发之中,得其跃如之妙:此语源于《孟子·尽心章句上》,原文为“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阴阳有互根之理,天定胜人,人定亦可胜天。此中调燮补救之道,良医功同良相。(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注释]①调燮(xie泄):调和,调理。

逐条细读,精详义味,方见古人用药之意,庶几乎其有得矣。惟智者悟乎此,则八方开通,洞然无碍。愚者胶柱鼓瑟,不足与语也。(明·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之一》)

[注释]①胶柱鼓瑟:弹瑟时,用胶把调音柱粘住,音调无法调整,弹出的音自然不成曲调。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胶,粘住。柱:琴瑟上调音的短木。鼓,弹奏。

大抵仲景之术得於学识,元化之术得於心悟。心悟则变化无常,自用多奇,而学者鲜能从。必从上圣之精微,为百世之模楷,非仲景而谁欤?故仲景之於医道,其常也;元化之医,其变也。(宋·郭雍《伤寒补亡论·卷一》)

[注释]①元化:华佗。②鲜:少。

微哉!医之道也。博哉!医之书也。浅矣哉!世之人之业医也。惟其浅也,则苦于书之博,不能究其精蕴之奥,微者愈微,而医道晦也。(明·李汤卿《重刊心印绀珠经·序》)

[注释]①精蕴:精细而深奥。②晦:昏暗,不明。

兵不必众而收功,药不必多而取效。盖医者能机变即可用也。(明·朱棣《普济方·卷三百七十九·婴孩诸疳门》)

望气听声,审证切脉,乃医理之正。执方治病,依分处剂,乃医学之偏。按脉辨证,审时制方,分经络,别表里,此医之处乎常也。或凭脉而不凭证,或凭证而不凭脉,或因情性而处方,或因形质而用药,此医之达乎变也。然正可守而偏可矫,常可学而变难穷,医岂可以易言哉? (明·汪机《外科理例·序》)

识病得法,工中之甲。(明·刘纯《医经小学·医学指南总诀》)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明·刘纯《医经小学·医学指南总诀》)

何后世有所谓太素音,不惟测人之病情,而能占人之穷通?不惟决人之死生,而能知人之祸福,岂其术反过于先圣耶?是亦风鉴巫家之教耳。初学之士,先须格致此理,免为邪说摇惑,则造诣日精,而仓、扁、张、王之堂可闯矣。故太素乃医之旁门,不得不辨,亦恶紫乱朱,距邪放淫之意。(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吴鹤皋太素论》)

医之学,须上通天道,使五运六气,变化郁复之理,无一不精;中察人身,使十四经络,内而五脏六腑之渊涵,外而四肢百骸之贯串,无一不彻;下明物理,使昆虫草木之性情气味,无一不畅。然后可以识病而用药。(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

医之用药,如将之用兵。纵横合变,呼吸异宜。非识见之高,不能神会而独断也。然此识非可袭取,非可商量。全在方寸中,虚明活泼。须涤除嗜欲,恬憺无为,则虚空自然生白也。(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

医非徒仁术,亦仙术也。谚云:古来医道通仙道,此岂无稽之言哉?凡欲学医,须将玄门之旨,留神讲究。(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

脉理精微,通阴阳造化之理,千变万化,圣人尚论其端绪,秘其蕴奥,善为脉者,从而推广,岂高阳生数语之脉诀能尽无穷之病耶?(明·刘纯《医经小学·医之可法为问》)

治病用药犹权衡,不可毫厘轻重也。若以执古方而治今病,更不酌量,吾不知其不能无少差也。(明·刘纯《医经小学·医之为法可问》)

医之为学,其道博,其义深,其书浩瀚,其要不过阴阳五行而已。(明·楼英《医学纲目·序》)

医以通变称良,而执方则泥。故业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列张刘李朱滑六名师小传》)

凡治病用药,以前人方论未可者,切不宜孟浪。须沉潜思,绎千条万绪,必求气之所在而取之,不过格物致知之功,久久自入穷通变化之妙。(明·刘纯《医经小学·医之可法为问》)

医,有成法,有活法。成法师古不可悖,活法因时不可拘。(明·孙志宏《简明医彀·要言十六则·制方定规》)

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可与言医者,斯周官之十全者也。(明·高武《针灸聚英·引》)

苟为医而不明阴阳升降之理,顺逆之势,则用药安能识其正哉! (明·孙一奎《医旨绪余·气郁胁痛论》)

因悟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明·高武《针灸聚英·引》)

医有神圣工巧之妙,人不可不知;药有温凉寒热之性,医不可不辨。(明·龚信《古今医鉴·卷之九·眼目》)

药者,人生之大利大害也。不遇良医不如不药。不药而误也,悔;药而误也,亦悔。然不药之悔小,误药之悔大。(明·黄承昊《折肱漫录·医药篇一》)

不有精敏之思,不足以察隐;不有果敢之勇,不足以回天;不有圆融之智,不足以通变;不有坚持之守,不足以万全。(明·张介宾《类经图翼·序》)

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不能以无兵胜敌也。兵之形易见,善用者以其所以杀者生人。药之性难穷,不善用者返以其所以生者杀人。吁可畏哉!(明·陈嘉谟《本草蒙筌·重广本草图经序》)

医家之本在学力。学力不到,安能格物致知?而尤忌者,不畏难而自足。(明·张景岳《类经·论治类·治病必求于本》)

夫按方以求病,非因病以处方,此与刻舟、胶柱者何异焉?(明·薛铠《保婴撮要·序》)

不明天道,不知运气之变。不明地理,则不知方土之宜。不明阴阳更胜,则本末俱失。不明气之先后,则缓急倒施。不明寿夭生化之期,则中无确见而轻率招尤。凡此数者,缺一不可。斯足因形以察人之外,因气以知人之内,而治病之道,庶保万全矣。(明·张景岳《类经·运气类·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阴阳高下寿夭治法》)

任医犹任将,用药犹用兵。神于兵者,叠石可以为营,驱牛可以破敌;神于药者,心解而机自灵,见超而术自神,有不拘拘于纸上之陈言矣。(明·吴昆《医方考·卷之六·痔漏门》)

弗明方之旨与方之证及诸药升降浮沉、寒热温平、良毒之性,与夫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反、正、从之理,而徒执方以疗病,恶能保其不殃人乎?(明·吴昆《医方考·序》)

凡学术不进即退,势无中立。(明·李豫亨《推篷寤语·序》)

方书之所具,成说之所有,夫人皆能用也。求之于言语之外,而得其所不言之意,非奇士其孰能之?(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原医》)

[注释]①成说之所有:成说指现成的一套治疗理论。成说之所有是说掌握了书本知识。②奇士:奇才真学之士。

妇人诸证琐琐,不及备录,医者宜参究先儒之论,按理先儒之方则详矣。(明·程松崖《松崖医径·妇人不孕》)

羿能教人射,而不能使人命中。王良能教人御,而不能使人无衔橜之虞。术之精微可以言语授,而非言语所能尽;可以度数推,而非度数所能穷。苟不默会于心,而欲持昔人一定之说,以应无涯之变,其不至于遗失者寡矣!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原医》)

[注释]①衔橜:言车马驰骤,常恐有倾倒之祸。衔,马嚼子;橜,车之鉤心。②术:此指医术。

至临症,务虚心察受病之因,始敢投剂,亦未尝执方以合病。(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不执方说》)

古人因病以立方,非制方以待病。学医之道,莫先于读本草。药性明,然后学处方。(明·孙一奎《医旨绪余·汪节斋本草备要·参芪理》)

医以通变称良,而执方则泥。(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列张刘李朱滑六名师小传》)

医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为;针乃理之渊微,须至人之指教。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方知玄理之玄,始达妙中之妙。(明·高武《针灸聚英·百症赋》)

医不贵于能医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夫天下事,我能之,人亦能之,非难事也;天下病,我能愈之,人亦能愈之,非难病也。惟其事之难也,斯非常人之可知;病之难也,斯非常人之可疗。故必有非常之人,而后可为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医,而后可疗非常之病。(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张刘李朱滑六名师小传》)

知常知变,方是上工。(明·秦昌遇《医验大成·瘛疭章》)

医药者,性命之赞育也。然而其义其旨博,故不有出人之智,不足以造达微妙;不有执中之明,不足以辨证毫厘。使能明医理之纲目,则治平之道如斯而已;能明医理之得失,则兴亡之机如斯而已;能明医理之缓急,则战守之法如斯而已。……医道难矣,医道大矣,是诚神圣之首传,民命之先务。(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脉有独病,药有独能,医有独断,三者合一,未有不效者。(明·朱栋隆《四海同春·卷之一·拟〈内经〉独大者病独小者病》)

名医治病,必求其源而辨其脉,不为外证形势所惑。补不足,损有余。(明·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下·妇科验方》)

积学日深,见病知源。(明·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下·妇科验方》)

好生君子,不可轻命薄医;医亦不可计利不用。盖病者薄医,实所以自轻其生;医者计利苟且,所以自乖其行也。(明·龚居中《红炉点雪·卷一·痰火玄解》)

医如用兵。然奇正变化,运用从心,不离乎法而亦不泥乎法。岂得为前贤章句所埋,遂寄人篱下而不思所以变通之也哉? (明·张介宾《质疑录·序》)

学者不能明于内外、虚实,致使针药误投。所以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者死,是医杀之耳。(明·王九思《难经集注·十二难》)

盖治天下如治身。人身必元气固、营卫周,而寒暑燥湿不侵其腑脏,结涩壅滞不中予肢体,故曰:名医治未病,庸医治已病。治必从其所自始也。(明·梁学孟《国医宗旨·陆世科序》)

医必先达阴阳之理,始能知症为方。所以将人身五脏六腑,阴阳气血,与天地阴阳相为流通者,各有常度。若阴阳交错,气血变迁,乖戾失常,疾病之生,不外乎此;治疗之法,亦在其中。(明·翟良《医学启蒙汇编·启蒙大旨》)

经书不识,旁经乐趋,于是专伤寒者,忽于杂病;主脾胃者,惮于攻伐;明湿热者,暗于温补;或执成方而昧通灵;或逞臆说而架言出奇;或凭口给而谀谄售奸,罔惜人命,颠倒妄行,不几为轩岐之乱臣贼子耶?嗟乎!医病实多,安能先救医?得医病愈,而人之病无不愈也。(明·肖京《轩岐救正论·自序》)

[注释]①惮于:不敢。惮,怕。②昧:不明。③通灵:变通灵活。④臆说:靠揣测而产生的理论。⑤奇:奇异。⑥口给:善辩,善于口头应付。⑦罔:不。⑧轩岐:指医学界。⑨安能:哪能。

用古法治今病,如拆旧屋补凑新屋,其材木非经匠氏之手,其可用乎?(明·梁学孟《国医宗旨·辨攻击之非泥占方之谬》)

学不博不可以为医,徒博亦不可以为医。医者,意也。圣贤之精蕴形而上者之道也。布在方策者言也。形而下者之教也。学者欲求圣贤之意,不得不因言以求之,非广博不可也。所谓教非道不立,道非教不明也。不求其意而徒事于言,则虽读尽天下古今奇书,皆糟粕矣。何异饕餮百种珍羞,填塞胸中而不化者乎?(明·裴一中《言医》)

[注释]①饕餮(tao tie滔铁):原指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恶兽。此处比喻贪食。②珍羞:美食。羞,通“馐”。

医者胸中预拟一成见不得。虽病者不为自讳,详告谆谆,亦未可遽执为真病情、真病本也,且待诊视后参较果否耳。至若侍奉者之传言,延医者之预达,尤不足凭。盖学者胸怀空旷,了无执着,始得应变无方耳。(明·裴一中《言医》)

[注释]①自讳:自己隐瞒。讳,隐瞒。②谆谆:教诲不倦貌。此处指病人述说自己的病情而不知厌倦。③遽:急。④果否:真假。⑤延:请。⑥胸怀空旷,了无执着:没有成念,脑子里没有框框。⑦无方:无误。方,逆,违。引申为“错误”、“差错”。

医之疗病,须善用权。(明·裴一中《言医》)

[注释]①权:权变,灵活。

世医治病,不先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是不明标本之理也。(明·俞弁《续医说·卷四·格言·学贵知要》)

为工者能知直折顺性之理,而术可通神;善医者解行反法求属之道,而疾病无不治。(明·龚信《古今医鉴·卷之一·病机·杂病赋》)

天下事坏于病者什一,坏于药者什九。(明·倪士奇《两都医案·方序》)

[注释]①什一:十分之一。什,通“十”。②什九:十分之九。

凡医家之失,恒千里始于毫厘。(明·倪士奇《两都医案·自序》)

为医不知理,则标本不明,阴阳不审,岂能为人之司命哉?(明·李汤卿《心印绀珠经·序》)

世间病之杀人者十三,而医药杀人者十七,皆由不知阴阳虚实之理也。如劳瘵未必遽死也,欲退其蒸,频用寒凉,则脾泄而不可救矣。膈噎未必遽死也,欲开其郁,频进香燥,则三阳结而津液竭矣。水肿未必遽死也,欲利其水,频用淡渗,则阴亡而成阳水矣。如此之类,未易枚举,操司命之权者,岂可不知中病即止之理?(明·盛寅《医经秘旨·适事为故》)

[注释]①十三:十分之三。②十七:十分之七。③遽死:急死,短期内死亡。

医为病所困,首惟阴虚之难补,久积之难除。玉山自倒,阴虚之谓也;养虎遗患,久积之谓也。(明·方广《丹溪心法附余·积门·积聚痞块》)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明·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明·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夫医有时用胆,然非识不足以生胆,非学不足以生识。气血强弱虚实之故,殆不可不深心博考也。(明·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善脉者,知阴则知阳,知阳则知阴。然而可以心察,可以指别,可以类求,可以意识,可以全生。至道玄微,变化无穷,熟知其源,形表气里而为相成也。(明·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太素造化脉论》)

药笼中物,何所不可用?贵当病情耳。今医工见药味平缓者,肆意增损,呼为医中王道,人亦利其无患而乐就之。若稍涉性气猛利之药,则束手不敢用;稍用之,人争指为狼虎不近。噫! 工师断木,尚取斧斤之利者;至于用药,则取其钝而舍其利,何哉? 以此知不敢用猛烈之药,皆不深脉理,不明病情者也。(明·冯元成《上池杂说》)

[注释]①王道:与“霸道”相对。此指药性平缓。②就:接近。

营卫者,三病始分之二道也。二道明,三方对,则三病无余治,此仲景之所以圣也。二道迷,三方惑,则虽三百九十七,一百一十三,犹以为未之足。其凿凿之所以嚣嚣与,未及六七日而风寒有不救者,营卫不明之罪也。(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或问》)

邪不去则病不瘳,此真诠也。盖人生天地,无邪不病,无病不虚。庸医不察脉症,但见病人骨瘦如柴,即认为怯症。虽诊得其脉数而有力,妄谈脉不对症。不依其脉用药,止拟投以温补,愈补愈危。至于用参,亦不能救,乃委之以命。医者不自咎,病家亦不咎医,皆由不知脉理也。(明·吴有性《医门普度温疫论·卷上·温疫初起》)

医者要当深研经典,旁搜书论,潜心体认,融会终始,恍然有悟于古人之徽妙,则脉理斯精详,药性斯明悉,乃可以行于世。(明·朱惠明《痘疹传心录·卷十六》)

治别虚实,法宜变通,所谓活泼泼地是神术也。(明·朱惠明《痘疹传心录·卷十三》)

夫古之医以名魁天下,皆由心通活变,用药神圆,所以能济于世。今之医多惑于方书,执一偏之见,所以有误于人。(明·朱惠明《痘疹传心录·卷十六)

疫病不审表里传变,病在表而遽攻里,病在里而犹治表,颠倒错乱,变成坏症,医之罪也。(明·吴有性《医门普度温疫论·卷下·仿喻嘉言先生法律》)

疫病不审元气之虚实,妄投攻下,虚者脱绝;擅投温补,实者蔽固,医之罪也。(明·吴有性《医门普度温疫论·卷下·仿喻嘉言先生法律》)

六气之病,外病也;杂气之病,疫病也。脉证不能分别明白,妄以辛温发散治疫疾,以清凉苦降治外感,轻者重,重者死,医之罪也。(明·吴有性《医门普度温疫论·卷下·仿喻嘉言先生法律》)

夫诊候之道,医之难精也。若非灯下苦辛,勤于记诵,参师访友,昼夜不遑,造次颠沛,寤寐俯仰,存心于此,安能知神圣之妙哉?(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卷上·论三部所主脏腑病证》)

[注释]①遑(huang皇):闲暇。②造次:匆忙。

医之视病问证,已得之情矣。然病者一身血气有深浅,体段有上下,脏腑有内外,时月有久近,形志有苦乐,肌肤有厚薄,能毒有可否,标本有先后,年有老弱,治有五方,令有四时,某药治某病,某经用某药,孰为正治反治,孰为君臣佐使,合是数者,计较分毫,详方治疗,贵乎适中。(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注释]①上下:高低。②时月:时间。③能:通“耐”。耐受能力。④令:时令。⑤孰:谁。⑥是:此。

夫医者,人之司命也。脉者,医之大业也。盖医家苟不明脉,则如冥行索途,动则颠覆矣。(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卷上·论疮肿诊候入式法》)

证者证也。病状于中,证形于外。凡学医道,不看《内经》,不求病源,妄意病证,又执其方,此皆背本趣末之务。(元·罗天益《卫生宝鉴·阴气有余多汗身寒》)

[注释]①趣:通“趋”。

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金·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三》)

[注释]①律:法则,规章。②机:古代箭弩上的发动机关。

守常者众人之见,知变者知者之事。知常而不知变,细事因而取败者亦多矣,况医乎哉?守常知变,岂可同日而语乎哉?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舍时从证》)

[注释]①知者:聪明的人。知,通“智”。②岂可:哪能。

夫病有标本经络之别,药有气味厚薄之殊。察病之源,用药之宜,其效如桴鼓之应。不明经络所过,不知药性所在,徒执一方,不惟无益,而又害之者多矣。(元·罗天益《卫生宝鉴·风中血脉治验》)

[注释]①桴鼓之应:用槌击鼓,鼓即发声。比喻相应。桴,鼓槌。②徒:只。③不惟:不仅。

不精于医,不通于脉,不观诸经本草,赖以命通运达而号为福医。病家遂委命于庸人之手,岂不痛哉!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福医治病》)

夫高医愈疾,先审岁时太过不及之运,察人之血气饮食勇怯之殊,病有虚实浅深、在经在脏之别,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治有缓急,因用引用返正之则。(元·罗天益《卫生宝鉴·福医治病》)

如其寡学之人,不察病人脉息,不究病人经脉,妄断寒热,信用群方暴热之药,一旦有失,虽悔何追?(金·张从正《儒门事亲·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

[注释]①信用:随便使用。信,随意、随便。②虽悔何追:追悔莫及之意。

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干人命。用药亦然。(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例中》)

[注释]①干:杀害。

夫医贵有才,若无才,何足应变无穷。(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内伤形·病怒不食》)

其有病已危极,未能取效者,或已衰老而真气倾竭,不能扶救而死者,此非医者之过也;若阴阳不审,标本不明,误投汤药,实实虚虚而致死者,谁之过欤!(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

为将不察士卒之能否,则不能决胜;为医不察药性之主治,则不能便差。文将无深谋远虑,则无必胜;医无先机远见,治无必效也。(金·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流注指微针赋》)

医之为术,苟非得之于心,而恃书以为用者,未见能臻其妙!(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注释]①苟:假如。②得之于心:心领神会,运用自如。③恃书以为用:死啃书本,不会灵活。恃,依靠。④臻其妙:达到完美的地步。臻,到。

良医之治疾,积神于心,属意勿去,体道之自然也。品剂药石,随证致用,因物之自然也。道在此,物在彼,达其理而合其宜,是以病之未形,先为之治,使病胎不作。病之已形,缘类而治,使气适平。夫岂任私智于其间哉? 自然而已。(宋·赵佶《圣济经·卷一·通术循理章》吴禔注)

[注释]①未形:未成,没有形成。②病胎不作:病不萌发。③缘:因。④适平:趋于平衡。适,达到。

病有万变,医止一心。线索在手,头绪逼清。何惧病体之多端?不愁治疗之无术。(宋·窦材《扁鹊心书·眼病》)

[注释]①止:通“只”。②逼清:十分清楚。

庸医之妄作,学非精博,识非悟解。五行之数,六气之化,莫索其隐,莫拟其远。曰寒曰热,曰寒热之相搏,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有余者益之,不足者损之。卒意用法,草石杂进。夭枉者半,可胜叹哉!(宋·赵佶《圣济总录·序》)

凡诊候之虚实,治疗之节度,无不斟酌轻重,辨析毫芒,使读者了然。(宋·李迅《集验背疽方·四库提要》)

体认病情,而用药缓急合当,乃医家第一要着。(宋·窦材《扁鹊心书·要知缓急》)

审证的确,即当速救,不可因循,致归绝路。(宋·窦材《扁鹊心书·阴毒》)

[注释]①的确:准确。②因循:因循守旧。

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孔穴主对法》)

且夫当今医者各承一业,未能综练众方,所以救疾多不全济。(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

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注释]①询:问求。②耄(mao貌):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③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昼之余,雨者晴之余。

研其总领,核其指归。(唐·王焘《外台秘要·序》)

[注释]①总领:即纲领。②指归:宗旨。

见表而知里,睹微而识著,瞻日月而见光影,听音声而解鼓响,闻五声而通万形,察五色而辨血气者,非岐伯至圣,通万物之精,孰能若此也?(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任脉》)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战国·《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

脉之玄,书而熟学之,季子忠谨。(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脉法》)

[注释]①季子:次子。引申为年轻学者。②忠谨:严格遵守。论 医 93

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战国·《黄帝内经灵枢经·卷之六·师传》)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汉·《神农本草经》)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战国·墨翟《墨子·兼爱》)

[注释]①疾之所自起:引起疾病的原因。③焉:乃。

善将兵者,攻亦当,守也当。不善者,则宜攻而守,宜守而攻,其败也非兵之罪,用兵者之罪耳。(元·王履《医经溯洄集·内伤余议》)

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熟察病情,详审用药,味味与病针锋相对,无滥无遗,适至其所,如写真焉。肖其人而止,不可以意增减也。千变万化之中,具有一定不易之理,活泼圆机,有非语言文字所能解说,在学者心领神会而已。其所以设立方名者,规矩准绳,昭示来学,非为某方一定治某病,某病一定用某方也。(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卷二》)

[注释]①无滥无遗:没有乱用,没有多余。②适:恰好。③肖:视,根据。

天下之病,千绪万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万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之处,参悟通彻,而后能临事不眩。否则一遇疑难,即束手无措。冒昧施治,动辄得咎,误人不少矣。(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下·出奇制病论》)

[注释]①参悟通彻:充分理解,彻底明白。②不眩:不迷,不糊涂。

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似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南齐·褚澄《褚氏遗书》)

若药弗瞑眩,厥疾不瘳。(《尚书·说命》)

[注释]①瞑眩:头晕目眩、昏闷不舒。②厥:其,作代词。

医患关系

又有道听途说之人,远来问病,自逞了了,诈作明能,谈说异端,或云是虚,或云是实,出示一方,力言奇效,奏于某处。此等之人,皆是贡谀。其实皆未曾经历一病,初无寸长,病家无主,易于摇惑,欲于速效,又喜不费资财,更不待医者商议,可服不可服,即欲投之,倏然至祸,各自走散。古人云:“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闲人说药方。”此世之通患,历代不能革。(宋·陈自明《外科精要·序》)

[注释]①了了:聪明。②奏于:取效于、收效于。③贡谀:谄媚。④初无寸长:根本没有一点本领。⑤摇惑:被迷惑,被欺骗。⑥倏然:忽然。⑦通患:通病。普遍的弊病。⑧革:除掉。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注释]①病:忧虑。作动词。②病道:治疗疾病的办法。

病不肯服药,一死也;信巫不信医,二死也。(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

病家有三种陋习。一者听信师巫,广行杀戮,祷赛鬼神,而医药反若可缓,煎调漫托匪人。二者,不明药理,旦暮更医,致使源流不清,臧否淆混,乱投杂剂,罔知悉从。三者自命如医,胶持意见,妄为加减,以掣医人之肘。有此三弊,虽仓扁无以见其能矣。(明·王绍隆《医灯续焰·病家须知》)

[注释]①祷赛:祈祷。②匪:通“非”。非人,不适当的人。③臧否(pi匹):评论,褒贬。④罔知悉从:不知所从。罔,不。⑤胶持意见:固执己见。

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近世医者,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伸手就诊。医者强为揣摩,揣摩偶合,则信为神奇;揣摩不合,则薄为愚昧。致两者相失,而讫无成功,良足叹也。(清·李延昰《脉诀汇辨·问情论》)

[注释]①薄:鄙视。②讫:终。③良:实在。

夫医之良否,有一定之高下。而病家则于医之良者,彼偏不信。医之劣者,反信而不疑。言补益者,以为良医。言攻散者,以为庸医。言温热者,以为有益。言清凉者,以为伤生。或旁人互生议论,或病人自改方药。而医者欲其术之行,势必曲从病家之意。病家深喜其和顺,偶然或愈,医者自矜其功。如其或死,医者不任其咎,病家亦自作主张,隐讳其非。不复咎及医人,故医者之曲从病家,乃邀功避罪之良法也。(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下·医者误人无罪论》)

若病人不遵从医师之训,任一己见,恣情傲物,忧虑万端,不能制六气七情之私,虽天医院灵官,亦不能治,而况中医乎?(清·高文晋《外科图说·骨疽论》)

徒使按脉定方,是以性命试医,而观其中用否也。所谓主持之力不在卢医扁鹊,而全在病人者,病人之心专一,则医人之心亦专一;病者二三其词,则医人什百其径。径愈宽则药愈杂,药愈杂则病愈繁矣。(清·李渔《笠翁一家言全集·卷六》)

一择明医,于病有裨,不可不慎,生死相随。二肯服药,诸病可却,有等愚人,自家担阁。三宜早治,始则容易,履霜不谨,坚冰即至。四绝空房,自然无疾,倘若犯之,神医无术。五戒恼怒,必须省悟,怒则火起,难以救护。六息妄想,须当静养,念虑一除,精神自爽。七节饮食,调理有则,过则伤神,太饱难克。八慎起居,交际当祛,稍若劳役,元气愈虚。九莫信邪,信之则差,异端诳诱,惑乱人家。十勿惜费,惜之何谓!请问君家,命财孰贵!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病家十要》)

人处疾则贵医。(战国·韩非《韩非子·解老》)

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识病,失于不识药。六失之中,有一于此,即为难治。非止医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例上·衍义总序》)

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祸;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例上·衍义总序》)

吾今愿为天下之为父母者进一忠告,凡儿无病则已,如有病焉,则除审慎延医用药外,切勿乱为请医急为调治。盖欲使医者得尽其所长,而药得展其所能事也。(涂学修《推拿抉微·娇儿易死说》)

[注释]①延:请。

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郭玉传》)

择医宜精,任医宜专。(绍兴医学会同人《湿温时疫治疗法·卫生及预防》)

临证用药,生死反掌。医者不可怀希冀之心,故意延挨;病者不可起懈怠之念,以致自误。(清·许佐廷《喉科秘旨·喉证总说》)

[注释]①希冀:希望。此指侥幸。②延挨:拖延。

在延医者每以病试医,在为医者又以药试病,彼此茫然,迄无成效。(清·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注释]①延医者:请医生的人,指病人。②迄:终究,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