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宫 (PC8)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劳宫 (PC8,LaoGong) 荥穴

文件:P8.jpg


释名

劳,劳作;宫,中央。手掌劳于把握,穴居其中,故名。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掌心,第2、3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下是穴。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掌腱膜、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穴区内有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尺神经掌深支、掌浅弓及其分支、指掌侧总动脉和掌深弓及其分支掌心动脉分布。


功用

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痒。


主治

心痛,呕吐,癫狂痫,口疮,口臭。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小儿惊厥,吞咽困难;

消化系统疾病:黄疸,食欲不振;

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齿龈炎;

其它:手癣,手指麻木,高血压等。


配穴举例

配涌泉治五般痫 (《杂病穴法歌》);配大陵治心闷、疮疾 (《玉龙赋》);配太冲、内庭治口疮、口臭;配曲泽、大陵治鹅掌风 (《腧穴学》)。

配曲泽、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鹅掌风。

配太冲、内庭,有清心疏肝和胃的作用,主治口疮,口臭。

配人中、涌泉,有开窍泄热,清心安神的作用,主治中暑及中风昏迷。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风热善怒,中心喜悲,思慕歔欷,善笑不休,劳宫主之。

《千金方》:主大人小儿口中肿腥臭。

《千金翼》:心中懊憹痛,针劳宫入五分补之。

《大成》:口有疮蚀龈,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壮。

《金鉴》:主治痰火胸痛,小儿口疮及鹅掌风等证。


别名

五里,鬼路,掌中。


穴义

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


名解

1)劳宫。劳,劳作也。宫,宫殿也。劳宫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劳宫。2)五里。五里,指穴内气血场的履盖范围如五里之广也,无它意。3)鬼路。鬼,与天相对,指地部。路,道路也。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于地部。本穴物质主要为脾土中所含水湿的气化之气,气血物质是来自地部,故名鬼路。4)掌中。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于手掌,二指穴内气血来自掌中。理同劳宫名解。5)心包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的气血变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天部的水湿之气亦同时散热冷降,冷降之液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心包经荥穴。6)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此气性干燥,随中冲穴传来的热燥之气直上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高热水气,较干燥。


运行规律

吸热胀散并上行于天部。


功能作用

散热燥湿。


治法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位置

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的掌中纹处,握拳屈指时当中指端所指处。

《灵枢•本输》:“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针灸甲乙经》:“在掌中央动脉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屈无名指取之”,《针灸资生经》:“当屈中指为是,今说屈第四指非也。”《十四经发挥》:“以今观之,莫若屈中指、无名指之间取之为妥。”现多从《针灸资生经》。


功效

泻心火、清血热。


主治

古代记述:热病、心烦、胸胁痛、咳、呕吐、口疮、舌烂、口臭、癫狂、善怒、尿赤、衄血、食噎不下、掌中热、黄疸、目黄。

近人报道:癔病、疲劳乏力、舌纵不收。


方例

胃翻心痛:章门、劳宫。

黄疸:后溪、劳宫。

便血不止:会阴、劳宫、太白。


刺灸法

直刺0.3~0.5寸。禁直接灸,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荥(水)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