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脱位(骨科学)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二节 关节脱位

一、概述

关节脱位是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关节,或关节有病理性改变,使骨与骨之间相对关节面正常关系破坏,发生移位。外伤性脱位多发生于青壮年。四肢大关节中以肩、肘脱位为最常见,髋关节次之,膝、腕关节脱位则少见。本节内容主要论述外伤性关节脱位。

(一)分类

1.按原因可分为外伤性脱位、病理性脱位、先天性脱位及麻痹性脱位。

2.按脱位程度可分为全脱位及半脱位。

3.按远侧骨端的移位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侧方脱位和中央脱位等。

4.按脱位时间和发生次数可分为急性、陈旧性(如脱位3周以上而未复位者)和习惯性脱位(一个关节多次脱位)等。

5.按脱位是否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脱位与开放性脱位。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外伤性关节脱位只有当关节囊、韧带和肌腱等软组织撕裂或伴有骨折时方能发生脱位。具有一般损伤的症状和脱位的特殊性表现。

1.一般症状

(1)疼痛明显,活动患肢时加重。

(2)肿胀,因出血、水肿使关节明显肿胀。

(3)功能障碍 关节脱位后结构失常,关节失去正常活动功能。

2.特殊表现

(1)畸形 关节脱位后肢体出现旋转、内收或外展和外观变长或缩短等畸形,与健侧不对称。关节的正常骨性标志发生改变。

(2)弹性固定 关节脱位后,未撕裂的肌肉和韧带可将脱位的肢体保持在特殊的位置,被动活动时有一种抵抗和弹性的感觉。

(3)关节盂空虚 最初的关节盂空虚较易被触知,但肿胀严重时则难以触知。

3.X线检查 关节正侧位片可确定有无脱位、脱位的类型和有无合并骨折,防止漏诊和误诊。

(三)合关症

早期全身可合并多发伤、内脏伤和休克等合并伤,局部可合并骨折和神经血管损伤,应详细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晚期可发生骨化肌炎,骨缺血坏死和创伤性关节炎等,应注意预防。

1.骨折 多发生在骨端关节面或关节边缘部,少数可合并同侧骨干骨折。

2.神经损伤 较常见,多因压迫或牵拉引起,如肩关节脱位可合并腋神经损伤,肘关节脱位可引起尺神经损伤等。

3.血管伤 多因压迫或牵拉引起,如肘关节脱位,可有肱动脉受压。膝关节脱位时腘动脉可受牵拉和压迫,其中少数可有断裂。

4.骨化肌炎 多见于肘关节和髋关节脱位后(详见骨折总论)。

5.骨缺血性坏死 如髋关节脱位后可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但多在受伤1~2月后才能从X线片上看出。

6.创伤性关节炎 如脱位合并关节内骨折、关节软骨损伤、陈旧性脱位、骨缺血性坏死等,晚期都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四)治疗原则

1.伤后在麻醉下尽早手法复位,适当固定,以利软组织修复;及时活动,以恢复关节功能。早期复位容易成功,功能恢复好;复位晚则困难大,效果差。复位中切忌粗暴,要注意防止附加损伤,如骨折、血管和神经损伤等。复位必须达到解剖复位,复位后及时正确的固定是保证软组织损伤修复和防止再脱位的重要措施。一般固定三周后,早期活动,以利功能恢复。

2.开放复位的适应症

对手法复位失败或陈旧性脱位,特别是合并大血管伤者,应行开放复位,如合并有神经伤,在手法复位后观察1~3个月,大多数可自行恢复,如神经功能无恢复,即应手术探查神经。

3.开放性关节脱位的处理

应争取在6~8小时内进行清创术,在彻底清创后,将脱位整复,缝合关节囊,修复软组织,缝合皮肤,橡皮条引流48小时,外有石膏固定于功能位3~4周,并选用适当抗菌素以防感染。



二、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最常见,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50%,这与肩关节的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关,如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关节囊松弛,其前下方组织薄弱,关节活动范围大,遭受外力的机会多等。肩关节脱位多发生在青壮年、男性较多。

(一)脱位的原因及类型

肩关节脱位按肱骨头的位置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肩关节前脱位者很多见,常因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着地,外力沿肱骨纵轴向上冲击,肱骨头自肩胛下肌和大园肌之间薄弱部撕脱关节囊,向前下脱出,形成前脱位。肱骨头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脱位,如暴力较大,肱骨头再向前移致锁骨下,形成锁骨下脱位(图3-118)。后脱位很少见,多由于肩关节受到由前向后的暴力作用或在肩关节内收内旋位跌倒时手部着地引起。后脱位可分为肩胛岗下和肩峰下脱位,肩关节脱位如在初期治疗不当,可发生习惯性脱位。


三、肘关节脱位

正常肘关节由肱尺、肱桡和尺桡上关节组成,主要是肱尺关节进行伸屈活动(伸180度,屈30度)。肘关节后部关节囊及韧带较薄弱,易发生后脱位。

(一)脱位原因及类型

肘关节后脱位最为常见,大多发生于青壮年,由传达暴力和杠杆作用所造成。跌倒时用手撑地,关节在半伸直位,作用力沿尺、桡骨长轴向上传导,使尺、桡骨上端向近侧冲击,并向上后方移位。当传达暴力使肘关节过度后伸时,尺骨鹰嘴冲击肱骨下端的鹰嘴窝,产生一种有力的杠杆作用,使止于喙突上的肱前肌和肘关节囊前壁撕裂。肱骨下端继续前移,尺骨鹰嘴向后移,形成肘关节后脱位。由于暴力方向不同,尺骨鹰嘴除向后移位外,有时还可向内侧或外侧移位,有些病例可合并喙突骨折。肱前肌被剥离,以致形成血肿,肘关节脱位可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有时骨折片嵌在关节内阻碍复位,可有尺神经损伤。

肘关节前脱位很少见,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发生时多在伸肘位、肘后暴力造成鹰嘴骨折后向前脱位。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肘关节受伤史及局部症状

2.脱位的特殊表现 肘部明显畸形,肘窝部饱满,前臂外观变短,尺骨鹰嘴后突,肘后部空虚和凹陷。关节弹性固定于120~140度,只有微小的被动活动度。肘后骨性标志关系改变,在正常情况下肘伸直位时,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外上髁三点呈一直线;屈肘时则呈一等腰三角形(图3-123)。脱位时上述关系被破坏,肱骨髁上骨折时三角关系保持正常,此征是鉴别二者的要点。

3.肘关节脱位的合并症 后脱位有时合并尺神经伤及其它神经伤、尺骨喙突骨折,前脱位时多伴有尺骨鹰嘴骨折等。

4.X线检查 肘关节正侧位片可显示脱位类型、合并骨折情况,并与髁上骨折相区别。

(三)治疗

1.新鲜肘关节后脱位

手法复位,多用牵引复位法(图3-124)。

图3-123 肘后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突三点关系 图3-124 肘关节后脱位复位法

在臂丛麻醉下,术者一手握住伤肢前臂、旋后,使肱二肌松弛后进行牵引,助手作反牵引,先纠正侧方移位,再在继续牵引下屈曲肘关节,同时将肱骨稍向后推,复位时可感到响声,如已复位,关节活动和骨性标志即恢复正常,如果一人操作,可用膝肘复位法(图3-125)或椅背复位法(图3-126)。

图3-125 膝肘复位法 图-126 椅背复位法

注意事项:复位前应检查有无尺神经损伤,复位时应先纠正侧方移位,有时要先将肘稍过伸牵引,以便使嵌在肱骨鹰嘴窝内的尺骨喙突脱出,再屈肘牵引复位,若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肘关节复位后,肱骨内上髁多可随之复位;但有时骨折片嵌入肱尺关节间隙,可高度外展前臂,利用屈肌的牵拉作用将骨折片拉出。

复位后的处理:复位后,用石膏或夹板将肘固定于屈曲90度位,3~4周后去除固定,逐渐练习关节自动活动,要防止被动牵拉,以免引起骨化肌炎。

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内上髁骨折或桡骨小头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可行手术复位;成人可作桡骨小头切除。

2.陈旧性脱位

陈旧性肘关节脱位,损伤在三个月以内,可试行手法复位,如不能复位时,切不可强力复位,应采取手术复位。如合并有尺神经损伤,手术时应先探查神经,在保护神经下进行手术复位,复位后宜将尺神经移至肘前,如关节软骨已破坏,应考虑作肘关节成形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

3.肘关节前脱位

手法复位时,应将肘关节呈高度屈曲位进行,一助手牵拉上臂,术者握前臂,推前臂向后,即可复位。复位后固定于半伸肘位4周,有时尺骨鹰嘴不能手法整复,需手术复位固定。



四、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为杵臼关节,其解剖特点是:髋臼深,韧带坚强,肌肉肥厚。因此关节稳定,仅在强大暴力下发生脱位,多发生于青壮年。

(一)原因及类型

脱位分为前、后脱位和中心脱位三种类型,以后脱位最常见。后脱位是由于髋关节在屈曲、内收,受到来自股骨长轴方向的暴力,可使韧带撕裂,股骨头向后突破关节囊而造成后脱位。若髋关节在屈曲和轻度内收位,同样外力可使髋臼顶部后缘骨折,股骨头向后脱位。如髋关节在中位或轻度外展位,暴力可引起髋臼骨折,股骨头沿骨折处向盆腔方向移位,叫作中心脱位,很少见。如髋关节处于外展位,股骨大粗隆与髋臼上缘相顶撞,以此为支点继续外展,暴力沿股骨头长轴冲击,可发生前脱位。股骨头可停留在闭孔或耻骨嵴处。如在下蹲位,两腿外展,窑洞倒塌时,也可发生前脱位。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1. 后脱位

(1)髋关节在屈曲内收位受伤史。

(2)髋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等。

(3)脱位的特有体征 髋关节弹性固定于屈曲、内收、内旋位,足尖触及健侧足背,患肢外观变短(图3-127)。腹沟部关节空虚,髂骨后可摸到隆起的股骨头。大转子上移,高出髂坐线(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之连线,即Nelaton's line)。



五、桡骨小头半脱位

(一)致伤机理

常见于2~4岁小儿,因桡骨头尚未发育完全,环状韧带较松弛,当强力牵拉时,易发生脱位,桡骨头被拉至漏斗环状韧带的远侧,有时部分韧带嵌于肱桡关节之间(图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