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 (GB37)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光明 (GB37,GuangMing) 络穴

文件:GB37.jpg


释名

胆经络穴,肝开窍于目,足少阳胆经上通于目,能治目疾,故名。


出处

《灵枢•经脉》。


定位

在外躁尖上5寸,腓骨前缘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趾长仲肌、踞长伸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浅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腓深神经干和胫前动脉、胫前静脉分布。


功用

疏肝明目,活络消肿。


主治

目痛,夜盲,下肢瘘痹,乳房胀痛。

五官科系统疾病:睑缘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精神病;

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腰扭伤。


配穴举例

配睛明、承泣、瞳子髎治目痛;配阳陵泉、昆仑治下肢痿痹 (《腧穴学》)。

配睛明、承泣、瞳子髎,有疏风清热泻火的作用,主治目痛。

配阳陵泉、昆仑,有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0~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千金方》:主膝痛胫热,不能行,手足偏小。

《席弘赋》: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金鉴》:妇人少腹胞中疼痛,大便难,小便淋,好怒色青。


穴义

胆经气血至此后变为纯阳之气。


名解

1)光明。光明,光彻明亮也。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湿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故名光明。2)足少阳络穴。络,联络也。本穴气血所处为天之天部,足少阳胆经吸热蒸升的阳气皆汇合于此,本穴有联络胆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

大部分吸湿后传于外丘穴,小部分别走厥阴肝经。


功能作用

联络肝胆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五寸,腓骨前缘凹陷处,当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

《灵枢•经脉》:“去踝五寸,别走厥阴”;《针灸甲乙经》:“在足外踝上五寸”。


功效

通络、明目。


主治

古代记述:眼目昏花、视物不明、目赤肿痛、羞明畏光、夜盲、青盲、眼痒,痒啮颊,偏头痛、乳房胀痛、肘痛、刖尼痛不能久立、胫热,身体不仁,足冷,解{32}、狂。

近人报道:视神经萎缩、白内障、偏头痛、面肌痉挛。


方例

目生内障:风池、天府、光明。

眼病:合谷、光明。

善{114}颊:光明、临泣。


刺灸法

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