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中风后遗症)(推拿治疗)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概述

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叫做偏瘫,是瘫痪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候。

导致偏瘫的原因甚多,但以大脑和脑干血管性病居首位;其次为脑外伤、脑肿瘤、脑炎等。按其损伤部位可分为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内囊性偏瘫、脑干性偏瘫、脊髓性偏瘫之分。

推拿临床以脑血管性病变后遗症为主,而脑血管性病变一般又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主要是脑出血;后者主要是脑梗塞。尽管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在早期处理上截然不同;但是所造成的后遗症——偏瘫在推拿治疗上是一致的。

祖国医学称之为“偏枯”、“半身不遂”,是由干脏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加上阴亏于下,肝阳亢盛于上;血随气逆,夹痰夹火而形成瘀血上冲于脑,蒙蔽心神、横窜经脉所造。本证国正气亏虚而瘀血阻滞肢体脉络,脉络失养,出现半身不遂。


临床表现

l.一侧上下肢体瘫痪上肢以伸肌群、下肢以屈肌群瘫痪明显,肌肉张力增高。所以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表现为伸直体态,行走呈画圈样步态(割草步态)。

2.面神经麻痹呈现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特点,即上半部面肌一般都不麻痹,或有极轻度麻痹,为时短暂,很快即恢复正常。

3.偏侧感觉障碍虽然是半身,但以肢体远端最为明显。

4.其他伴随症状肢体远端浮肿,皮肤干燥无光泽、脱屑,毛发干而脆易脱落,指甲凹陷变形。晚期有废用性肌萎缩。

在查体方面有以下主要表现:肢体远端的感觉减退;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肢体被动运动有阻抗感;神经反射变化:瘫痪侧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消失;瘫痪侧深反射如肽二头肌、肽三头肌肌腱、髌腱跟腱反射亢进,常有髌阵挛与踝阵挛;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霍夫曼征阳性。


诊断和鉴别

有脑血管意外病史,出现一侧上下肢体瘫痪的症状和体征。


治疗

推拿对本病的治疗一定要在脑血管病经抢救脱险病情稳定后,血压及生命指征均正常的情况下方可选用。

1.治疗原则活血祛瘀,疏经通络,康复肢体。

2.常用穴位及部位

(1)头面颈项部:百会、四神聪、睛明、太阳、颊车、地仓、迎香、风池、风府等穴,眼轮、四轮匝肌、面肌等部位。

(2)背部:背俞、督脉诸穴。

(3)上肢部:肩三穴、曲池、合谷、外关等穴,和上肢伸肌群。

(4)下肢部:环跳、髀关、伏兔、血海、风市、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解溪等穴,下肢屈肌群。

3.常用手法按压法、指揉法、鱼际揉法、抹法、拿法、扫散法、摇法、搓法、抖法、捻法、擦法等,及关节运动法。

4.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若不能俯卧或不能较久俯卧者可改为侧卧位,患侧在上),医生立于患侧。从肩并起施以掌根按揉法,自肩后、上背、经骶棘肌而下至腰骶部,并上下多次往返按揉骶棘肌。在按压背俞穴基础上,重点按压隔俞、肝俞、三焦俞、肾俞等穴及督脉大椎、筋缩、腰阳关等穴,约5分钟。

继以上体位,在患侧臀部施掌根按揉法和按压环跳、居器等穴相结合,并配合做髓关节内、外旋转的被动运动(请参阅第十周梨状肌综合征治疗中有关章节)。按压承扶、殷门、委中、承山诸穴;掌根按揉股后、腘窝,小腿后屈肌群;重点是拿、捻跟腱并配合踝关节背伸的被动运动(图193)。总共约5~6分钟。

文件:0605101042025546.jpg

患者仰卧位,医生立于患侧。先掌根按揉三角肌,指揉肩三穴,拿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以肱三头肌为主,并配合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旋、内收、前屈等被动运动(请参阅第六周肩周炎治疗中有关章节)。继而指揉曲池、手三里拿前臂桡侧肌群和前臂尺侧肌群,配合肘关节屈伸的被动运动;再指揉外关、阳池,拿合谷,按揉大、小鱼际肌,指揉掌侧骨间肌和背侧骨间肌,并配合腕关节屈伸、尺偏、桡偏的被动运动;捻、抹、摇诸掌指、指间关节结束治疗,总共约5分钟。

继以上体位。先在股前、股外、股内分别施掌根按揉法,按压髀关、伏兔、风市、血海诸穴,拿股四头肌,拿股后肌群,拿内收肌群,并配合髋关节屈伸和环转的被动运动(请参阅第九周强直性脊椎炎治疗中有关章节)。以掌根按揉骸骨,指揉膝眼、阳陵、足三里、绝骨、太溪、昆仑诸穴,拿小腿腓肠肌,并配合膝关节屈伸的被动运动。再指揉解溪、涌泉及诸骨间肌、抹、捻诸足趾,并配合踝关节及诸足趾的摇法,共约5~6分钟。

继以上体位。抹前额,扫散两侧颞部,按揉百会、四神聪,拿风池结束治疗。若有面神经麻痹者,请参阅面神经麻痹治疗。


自我保健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分别对瘫痪关节逐一锻炼,但又不宜过度疲劳。


注意事项

1.情绪稳定,不能急躁!

2.忌烟、酒等刺激性食品,忌高脂肪油腻食品,忌食动物内脏。

3.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

4.要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坚持医疗和自主的功能锻炼。

5.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要防止肺炎,泌尿道炎症和褥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