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伤寒学)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一节 伤寒学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Essential conception and constitute of Science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既是学习与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本学科具有理论体系完整、诊治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等特点,既体现了中医各基础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又体现了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因此是中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伤寒学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公元二、三世纪之交,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为学科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迄今为止近一千八百年间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则是本学科形成与确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曾有观点认为,《伤寒论》作为一门经典著作是当之无愧的,作为一门课程也无可厚非,但作为一门学科则未必合适。一般来说,一门学科的确立,应具备以下几个前提。其一,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研究内容;其二,有较长的历史渊源与学术发展史,并且有不同的学术流派形成;其三,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文献;其四,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但若以此标准不衡量,伤寒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却是无容置疑的。首先,本学科以六经辨证体系的内涵、外延,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规律和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无疑是中医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其次,本学科有近一千八百年连续不断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史,而到明清之际,就已有学术流派的形成。虽然学者对学术流派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一学术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流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其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日本、朝鲜、韩国,都有一大批执着的研究者,对《伤寒论》的研究尽心竭力,取得了不可忽视的研究成果。而据不完全统计,自《伤寒论》问世以来,历代与《伤寒论》有关的著作近3000种,自1950年至今,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公开发表的文章达17000余篇。本学科的研究领域,除经典著作《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价值之外,尚包括其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学术沿革,以及历代注家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成就、时代特征等等。这些都是中医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其四,《伤寒论》作为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着,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奠定中医临床发展基础的重要作用,其影响不仅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而且还涉及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相关学科,其在中医药界的重要学术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由此可见,对《伤寒论》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连续不断的学术发展史,众多的学术流派,大批的研究人员,大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范围清楚,是中医诸多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学术地位。《伤寒论》这一学术领域,已由一部著作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丰富研究内容的独立学科。由此提出伤寒学的概念不仅具有严格的科学依据,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仅就本教材的内容来看,不仅有《伤寒论》原文的阐释,而且有历代伤寒注家的不同观点的介绍与归纳,有经方现代临床运用的要点与方法,有现代实验研究的成果,这些已远远超出了《伤寒论》一书的范畴,因此,将教材由《伤寒论选读》改为《伤寒学》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