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枢 (GB27)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五枢 (GB27,WuShu)

足少阳带脉之会。

文件:GB27.jpg


释名

穴居天枢与髀枢之间,侧腹部五穴 (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1)之中,故名


出处

《针灸甲乙经》


定位

在髂前上棘之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穴区内有肋下神经前皮支、髂腹下神经皮支和旋髂浅动脉、旋髂浅静脉,深层有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并有股外侧皮神经干经过。


功用

调经止带,调理下焦。


主治

腹痛,疝气,带下,便秘,阴挺。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阴道炎;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疝痛,睾丸炎;

其它:腰痛,便秘。


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有调气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痛。

配太冲、曲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素问》:王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

《甲乙经》:男子阴疝,两丸上下,小腹痛,五枢主之。

《千金方》:主阴疝,两丸上下,少腹痛。


别名

玉枢。


穴义

气血物质由此出入带脉。


名解

1)五枢。五,代指东南西北中五方也。枢,门户的转轴,有开合功能,此指气血物质在本穴有出入的变化。五枢名意指气血物质由此出入带脉。本穴物质虽为带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但它并不一定循带脉下走维道穴,气血的流行出入受人体重力场及地球重力场二方面的作用影响,它因人体所处的体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运行特征。当人体直立时,穴内的地部经水由本穴输向人体各部,而当人体平躺时它则循带脉向脊背后侧而行,本穴如同带脉气血外出五方及五方气血进入带脉的门户,故名五枢。2)玉枢。玉,金之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之气。枢,门户的转轴也。玉枢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在此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带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的流行走向虽与人体的体位有关,但经水还是在穴内不停地气化并生发出肺金特性的凉性水气,故名玉枢。3)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气血既属胆经又带脉,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的凉性水气。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当人体直立时循胆经下行,而在人体平躺时则循带脉流向脊背,天部之气则汇入肺气所在的层次当中。


功能作用

调节经脉内外的经水。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位置

腹部,髂前上棘内侧凹陷处,与脐下三寸(关元、水道)处相平,当关元旁六寸。

《针灸甲乙经》:“在带脉下三寸;一曰在水道旁一寸五分。”《针灸大成》:“水道傍五寸五分”,《循经考穴编》:“腰胯罅中”。


功效

调带脉,理下焦。


主治

古代记述:小腹痛,里急,阴疝,腰间痛,妇人下赤白。

近人报道:腹胀,子宫脱垂。


方例

痃瘕:气海、五枢、气门、足三里、三阴交。

肩脊痛:五枢、背缝。

卵缩:五枢、归来。


刺灸法

直刺或向前下方斜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交会穴:《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