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隆 (ST40)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丰隆 (ST40,FengLong) 络穴

文件:St40.jpg


释名

丰,丰满;隆,隆起。穴在小腿肌肉丰满隆起处。《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足阳明谷气隆盛,至此处丰溢出于大络,故曰丰隆。”又,丰隆原指雷声,为雷神名,与列缺(原指闪电)相对举,以用称此络穴。


出处

《灵枢•经脉》。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腓动脉分布。


功用

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


主治

痰多,哮喘,胸痛,头痛,咽喉肿痛,便秘,癫狂,痫证,下肢痿痹,呕吐。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癔病,失眠,头痛;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溢血,脑血管病后遗症;

呼吸系统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

消化系统疾病:肝炎,阑尾炎,便秘;

其它:尿潴留,烟癖,肥胖病,腿膝酸痛,肩周炎。


配穴举例

配肺俞治痰多、咳嗽 (《玉龙歌》);配复溜治风逆四肢肿 (《针灸资生经》);配丘墟治胸痛如刺 (《针灸资生经》);配冲阳治癫狂,配照海、陶道治癫痫,配肺俞、尺泽治哮喘 (《腧穴学》)。

配冲阳,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配肺俞、尺泽,有祛痰镇咳的作用,主治咳嗽,哮喘。

配照海、陶道,有涤痰醒神的作用,主治癫痫。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厥头痛,面浮肿,烦心,狂见鬼,善笑不休。

《千金方》:主胞痛如刺,腹若刀切痛。


穴义

胃经浊气在此沉降。


名解

1)丰隆。丰隆,象声词,为轰隆之假借词。本穴物质主要为条口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而降,且降雨量大,如雷雨之轰隆有声,故名丰隆。2)足阳明络穴。本穴位处胃经下部,气血物质为汇聚而成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为云化雨降之处,气压低下,胃经及脾经天部水湿浊气汇合于此,所降之雨又分走胃经及脾经各部,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阳明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水湿云气化雨从天部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胃浊。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内与条口相平,当外膝眼(犊鼻)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灵枢•经脉》:“去踝八寸”;《针灸甲乙经》:“在外踝上八寸,下廉{31}外廉陷者中”;《针方六集》:“条口外廉一寸陷者中,别走太阴者。”《循经考穴编》:“外踝向前,旁解溪上去八寸。又法:于膝骨尽处量至脚腕中,折断当中是。”


功效

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


主治

古代记述:气逆,喉痹卒暗,狂癫,足不收,胫枯,胸腹痛,呕吐,便秘,脚气,厥头痛,眩晕,烦心,面浮肿,四肢肿,身重,经久闭,忽大崩,妇人心痛,诸痰为病,头风喘嗽,大小便涩难。

近人报道:癔病,支气管喘息,慢性气管炎,高血压,高脂血症。


方例

四肢不收:丰隆、脾俞。

风逆四肢肿:丰隆、复溜。

痰嗽:丰隆、肺俞。

喉痹:合谷,涌泉、天突、丰隆。


刺灸法

直刺1~2寸。艾炷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其它

络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