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膂俞 (BL29)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膂俞 (BL29,ZhongLuShu)

文件:UB29.jpg


别名

中膂内俞、脊内俞、中膂。


释名

膂,脊旁隆起的肌肉。穴在膂肌之内,前对中极,故名。(《灵枢•刺节真邪》名“中膂”,《针灸甲乙经》名“中膂内俞”)


出处

《灵枢•刺节真邪》。


定位

在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骶结节韧带;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深层有臀下皮神经分支和臀上动脉分支分布。


功用

益肾温阳,调理下焦。


主治

腰脊、骶部强痛,泄泻,痢疾,腹胀,疝气,消渴。

腰骶痛,坐骨神经痛,腹膜炎,肠炎,脚气,糖尿病,肠疝痛等。


配穴举例

配意喜、膈俞治腹胀 (《针灸资生经》);配委中、昆仑治腰脊强痛、坐骨神经痛 (《腧穴学》)。

配委中、昆仑,有舒筋骨,通经络,祛瘀血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坐骨神经痛。

配天枢、气海,有理气血,调肠腑的作用,主治腹胀,肠炎。


操作

直刺0.8-1.2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腰痛,不可俛仰。

《铜人》:治肠冷赤白痢。

《大成》:主肾虚消渴。


别名

中膂,中膂内俞,脊内俞。


穴义

脊骨内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于膀胱经。


名解

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中膂俞。别名之意与中膂俞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

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脊骨之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