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 (LI3)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三间 (LI3,SanJian) 输穴

LI3.jpg


别名

少谷。


释名

间,间隙。为手阳明大肠经第三穴,位于本节后间隙,故名。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握拳,在第2掌骨小头桡侧后陷中。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第1骨间背侧肌、指深屈肌腱;穴区内有指掌侧固有神经、掌背神经、尺神经深支、正中神经肌支和掌背动脉及食指桡侧动脉分布。


功能

泄热消肿,消满止泄。


主治

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身热,腹满,肠鸣。

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急性结膜炎,青光眼;

其它:三叉神经痛,扁桃体炎,手指肿痛,肩关节周围炎。


配穴举例

配阳溪治喉痹、咽如梗,配前谷治目急痛 (《千金要方》);配大迎、正营治齿痛 (《针灸资生经》);配合谷、内庭、攒竹、阳白、四白、巨醪、颧醪、颊车、下关、夹承浆等治三叉神经痛 (《针灸学》)。

配阳溪,有清利咽喉作用,主治喉痹咽如哽。

配前谷,有清热泻火明目作用,主治目急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文献摘要

《甲乙经》:多卧善睡,胸满肠鸣,三间主之。

《千金方》:三间、前谷,主目急痛。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食物艰难,及偏风眼目诸疾。


别名

少谷,小谷。


穴义

大肠经气血在稍高的天部层次形成风气。


名解

1)三间。三,概数,与二相比稍大。间,间隔、间隙。三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比二间穴稍高的空间层次。本穴物质为二间穴传来的天部清气,其性温热,上行至三间穴后所处的天部位置较二间穴为高,故名三间。2)少谷、小谷。少与老相对、小与大相对,皆言小之意。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少谷、小谷名意皆指本穴物质所处的空间范围较小。3)大肠经俞穴。俞,输也。大肠经气血由于有二间穴的散热冷降,在本穴处基本上无气血物质的升降变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作用,故为俞穴。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中的气血物质由于基本上无升降变化,而在二间穴不断提供气血物质的情况下,穴内的气血物质只是循大肠经向上部的合谷穴横向移传,表现出风木的横向运动特征,故其属木。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穴内物质以横行的风气形式循大肠经传向合谷穴。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微握拳,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方桡侧凹陷处。

《灵枢•本输》:“注入本节之后三间”;《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循经考穴编》:“约去二分许陷中”。


功效

泄热利咽,调腑通便。


主治

古代记述:目急痛、下齿痛、咽喉肿痛、喉痹、咽塞、手指手背红肿、寒热、胸满肠鸣、肩痛、唇口干、身热、喘息、大便不通、多卧善唾、疟疾、手指麻木、发热无汗。

近人报道:口腔颌面病症、三叉神经痛、失眠。


==方例:目中漠漠:攒竹、三间。

喉痹:间使、三间。

肩背浮风劳:三间、肾俞。

手背肿痛:三间、后溪。


刺灸法

半握拳,向掌骨掌侧直刺或向合谷方向斜刺0.5~1寸。


其它

输(木)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