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种按摩手法(按摩师)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由于理法和排法在初级部分已详细介绍,故在此只介绍其余的28种手法。

第一节推法

推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现介绍推法的手法应用。

一、推正顶法

1、体位受术者坐位,术者站于体侧。

2、手法操作术者以拇指腹自素穴起沿头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间推到哑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沿经穴位应配合点按。

4、作用安神宁志,平肝熄风。

二、推上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对置鸠尾穴处经上、中、下脘直推到水分穴上,反复直推数次。

3、手法要领以拇指腹着力下推,两手用力应均匀一致。以能耐受为度。本法亦可用双掌交叉重叠,以大鱼际及掌根部进行推动,推动力更加沉稳着实,覆盖面亦大。

4、作用调中健脾,和胃降逆。

三、推下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或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脐下阴交穴,余指分置腹部两侧,自上向下逐步推动,经过石门、关元、中枢到曲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手法要领下腹部手法应比上腹部为轻,耻骨联合上方用力宜轻柔。

4、作用清利湿热,培元益气。

四、推背法

1、体位俯卧位,两手握拳置锁骨下方,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掌侧对置在大杼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沿脊柱两侧推动到大肠俞,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术时沿脊椎两侧直线推移。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皮肤不应有皱折。背部用力大于腰部,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局部发胀,有沉重感。术后局部发热轻松。

4、作用宣热疏风,行气通络。

五、推手三阳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扶定两侧臂部。分别按太阳、少阳、阳明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部沿经推到肘部、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两拇指均匀用力推动,推三阳经的起止穴及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推三阳经用力比推三阴经为重。术时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温热,上肢轻松有力。

4、作用疏通手三阳经脉。

六、推手三阴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置肩两侧扶定上肢。分别按太阴、厥阴、少阴三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腋部沿经推至肘部至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推三阴经用力轻于推三阳经。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推时上臂与前臂应平放成一直线。两指用力要均匀,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有微酸、胀感,局部有紧压感。按穴位时有麻胀感。术后局部温热,轻松。

4、作用通经活血,化瘀止痛,理气和胃,镇静安神。

七、推股外侧法

1、体位侧卧位。受术侧下肢屈曲,股外侧向上平放床上。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环跳穴处,自上向下经过风市、阳关、阳陵泉、外丘、光明、悬钟到丘墟穴止,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推经穴位时,应配合点按,风市、阳陵泉、悬钟穴应施用长按法。术时有酸、麻胀感及放射性温热感。术后下肢温热有力。

4、作用疏散风邪,通络止痛。

八、推股后法

1、体位俯卧位,踝下加垫。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承扶穴处,自上向下沿股后正中线经殷门、委中、承山到足跟,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推动时用力要均匀一致。推经穴位处时,用力稍重,以能耐受为度。术时有酸、麻、胀及放射性温热,术后下肢轻松有力。

4、作用疏筋活络,强健腰腿。

九、推运股外侧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双手掌根部着力于两股外侧,上下反复推运,推而前行,运而拉回,持续推运数次。

3、要领操作中应适当增加压力,要持续推,缓慢运。推运中用力宜均匀,不可忽快忽慢,避免搓、擦动作。

4、作用疏通血脉,调和气血,祛郁行滞温通经络,理气行血。

十、推全腹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双手重叠,以大鱼际和掌根部着力于腹部,自上腹部推至下腹部。先中间后两边依次推遍全腹,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双手用力要均匀,先中间后两边依次全腹推遍,施术中可闻及胃及肠被推动后出现的漉漉水声,及尿意频频。

4、作用调和肠胃,除湿利水,通便导滞。

十一、掌推肩胛法

1、体位坐位或侧卧位。

2、操作术者一手扶肩部并向后掀肩部,另一手以掌跟自肩中俞穴位处,沿肩胛骨内缘,经膏盲穴向外下方斜推到腋中线止。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头要后仰,胸要前挺。掌根推到膏盲穴时着力加重,并嘱其咳嗽。肩胛上部用力重于下部。术时有重压感。术后感觉呼吸舒畅,增益精神。

4、作用平喘止咳,益气补虚。

十二、两肋分推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胸骨两旁的俞府穴处,食指抱定胸部两侧,沿肋间隙的方向,自内向外分推到两侧腋中线,从上向下依次移到乳根穴的高度的肋间隙止。反复进行数次。

3、要领 分推用力要均匀,手法宜轻柔缓慢。术时不宜按压。此法妇女到灵墟穴处止。术时心胸舒畅,轻爽。术后呼吸舒畅,头胸轻松,增益精神。

4、作用通宣气血,宽胸止痛。

十三、背部分推法

1、 体位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分别置于背部大杼穴的高度,脊柱两旁,食指分置体两侧,自内向外下方,沿背部肋间隙的方向分推到两侧腋中线止。自上向下依次推到胃俞穴的高度。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分推时受术者自由呼吸,手法宜轻柔均匀而有力。

(2)脊柱端用力重于腋中线处。

(3)术时背部温热,微胀。术后精神振奋,呼吸轻松。

4、作用解表、退热、祛风清眩。

5、注意勿用蛮力,防止损伤肋骨。

十四、推按腰背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沉肩,伸臂将双手交叉横置于脊柱两侧(左手横置右侧,右手横置左侧,掌心向内,手指向外)。同时向腰部两侧反方向推按。自上向下移动,顺序推按数次。

3、要领

(l)操作时着力和缓,连贯。双手用力要均匀一致。

(2)可用体前倾增加力度。

4、作用通经活络,镇痛化滞。

十五、分掌法

1、体位坐位,掌心向上。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置于大陵穴处,食指置受术者手背部扶定助力。以拇指分推,沿大鱼际推到少商穴止。沿小鱼际推到小指的少泽穴止。反复分推数次。

3、要领

(1)整个操作着力应轻缓而有节律。

(2)术中、术后头脑有安静感。

4、作用宁心安神,宽胸理气。

十六、背部挤推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置于两侧大杼穴,余指置两侧腋下,分别扶定。由上向下,由外向内边挤向下边推脊柱两侧之肌肉,到膈俞穴的高度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挤推时应将肌肉从两侧向中央挤起,缓慢向下推动。

(2)两侧用力要均匀,避免皮肤重叠。

(3)挤推后可配合抚摩。

(4)术时皮肤发热,有紧张感,术后背部轻松,胸部舒适。

4、作用健脾益肾,调气补虚。

第二节拿法

拿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请见本书第四章第二节。现介绍拿法的手法应用。

一、拿肩井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肩后,拇指掌侧分别置于两侧肩井穴处,着力向上提拿数次。

3、要领

(1)手法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2)拿提后可配合轻微指揉法。

(3)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单侧手法时术后上肢、肩、背、颈项有舒适轻松感。双侧施术后,头脑清爽,增益精神。

4、作用通经活络,豁痰开窍。

二、拿腋下法

1、体位坐位,两手插腰。

2、操作术者以两手置腋下,拇指置渊腋穴处,四指分别置于两侧背部隔俞穴,拿提腋下肌肉,自上向下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拿提腋下肌肉宜缓慢而轻柔。

(2)受术者肌肉要放松,自由呼吸。

(3)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心胸舒畅,增益精神。

4、作用宽胸利隔,宁心止痛。

三、拿承扶法

1、体位直立,腰前弯。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置于承扶穴,食指置股外侧,拿定肌肉后,向上提拿。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受术者应尽力弯腰,两下肢用力伸直。

(2)拿提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术后下肢温热,腰腿轻松。

4、作用调整经脉,化瘀定痛。

四、提拿足三阳法

1、体位卧位。

2、操作以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置于股外侧近端,以对合力着力于大腿外侧循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之经筋,顺序拿提到外踝、足背,往返3~5次。

3、要领

(1)双手拇指与余指要尽力张开,以增加提拿范围。

(2)术中切忌抓提,以防皮肤损伤。

4、作用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五、提拿足三阴法

1、体立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着力于下肢内侧足三阴经之经筋。从腹股沟循三阴经,从上向下顺序提拿到足内踝,往返3~5次。

3、要领

(1)双手尽力张开,以增加提拿范围。

(2)术中避免抓拿,以防皮肤损伤。

(3)提拿足三阳、足三阴主要是配合全身按摩时应用。

4、作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肝理脾,温阳补肾。

六、拿昆仑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四指置三阴交处,拇指置相对的小腿外侧,自三阴交钳形揉捏到水泉穴,反复操作数次。再以拇指食指相对置于跟健两侧之内,外昆仑穴处,拿提数次。

3、要领

(1)术时足踝背屈90度的角度。

(2)提拿用力,由轻到重,逐渐增加力量。

(3)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温热,腰部轻松。

4、作用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七、肩周拿提法

1、体位坐位,受术侧上肢放于术者膝上。术者站其体侧以同侧足蹬于座位上。

2、操作术者以拇指和食指对合,置于肩关节前后进行拿提。向上到肩俞、肩峰高度,向下到脑会。反复拿提整个三角肌部位。再自腋部始,沿三角肌前、后缘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复提拿数次。

3、要领

(1)拿提时应固定肩关节,肩部肌肉要放松。

(2)拿提应缓慢而有力,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有沉重和牵拉感。术后局部有微热及轻松感。

4、作用通经活络,活血止痛。

八、腹肌拿提法

1、体位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腹部两侧章门穴处,自外向内将腹肌挤起。后两手交叉叩拢二拇指置腹肌一侧,食指置另一侧,自两侧关门穴的高度向下逐步移动,顺序拿提到归来穴高度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受术者腹肌要放松。每次提拿时均需先挤拢腹肌后再提拿。

(2)术时有腹肌拉扯感及微胀感。术后腹部有温热。舒适、轻爽感。

4、作用调中和胃,补肾纳气。

九、拿揉腰肌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与余指对合置于两侧腰背肌部位。着力于两侧俞穴进行拿揉。对合着力一紧一松,一拿一揉。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动作要连贯而不间断,用力保持对称。

(2)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抓、掐、拧、抠等手法。

4、作用通经活络,活血散瘀,消除疲劳,增加肌力。

十、拿股内侧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与四指分别置于阴廉五里穴的前后,将股内侧肌捏紧并向上反复拿提数次。自上向下逐步移动到整个大腿内侧。再以一手拇指按揉三阴交1~2分钟。另一手扶踝部。

3、要领

(1)拿提应有节律,用力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牵拉感。术后下肢内侧温热,轻松。

第三节按法

按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现介绍按法的手法应用。

一、按百会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指腹长按百会穴。后以拇指腹从前顶经百会穴推到后顶,再从一侧络却经过百会到对侧进行推法。反复操作数次。

3、 要领

(1)长按时拇指应与皮肤保持垂直。

(2)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头脑微热,子宫有收缩感。术后头脑清爽,增益精神。

4、作用健脑宁神,回阳固脱,理气消滞,补虚益气。

5、注意体弱者可用卧位施术。

二、头对按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

(1)术甜两手四指置两狈榆额头维同高处,向枕后推摩叫后顶穴止。反复数次。

(2)术者以两掌心置两侧颗部,着力对按1~2分钟。

(3)术者再以两掌心对置两耳孔,着力对合按1~2分钟。

3、要领

(1)推摩时用力均匀一致而有节律。

(2)对按时两侧用力相等。

(3)术时头部有紧压感,对按耳孔有"嗡嗡"声响。术后头、耳轻松舒适。

4、作用祛风止痛,健脑宁神。

三、按巨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两手食指分别长按于巨处。

(2)术者再以拇指自迎香穴自内向外经巨到颧穴止,反复摩动。

3、要领

(1)长按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2)术时酸胀。

(3)术后局部温热,呼吸通畅。

4、作用通鼻窍,散风热。

5、注意面有炎症者慎用。

四、按缺盆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手四指自耳下翳风穴起沿胸锁乳突肌方向摩动1~2分钟。

(2)术者再以两拇指腹置锁骨上方缺盆穴处长按,反复操作。

3、要领

(1)摩动宜轻柔而有力,以局部微红为度。

(2)按压穴位应逐渐加力,使上肢有麻胀放射感。

(3)术后上肢轻松。

4、作用泄热宽胸,通经活络。

5、注意

(1)勿挫伤臂丛神经。

(2)高血压病慎用。

五、按天突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

(1)术者以拇、食两指分置两侧人迎穴,向下经水突到气舍止,反复摩动数次。

(2)术者再以食指顶端置天突穴处,向外下方点按3~5分钟。

3、要领

(1)摩动时用力宜轻宜缓。

(2)按压时局部酸胀,并沿气管向下放散。

4、作用通调气道,清热平喘。

5、注意勿伤胸骨。

六、按中府云门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两手四指并置一侧胸大肌胸骨缘,沿助间隙向外梳摩至中府、云门穴。反复数次。

(2)再以两手四指置中府、云门穴,着力长按3~5分钟。

3、要领

(1)梳摩均匀、缓和而有力,以皮肤微红为度。

(2)按压由轻到重,忌蛮力。上肢有麻胀感为度。

(3)施术后上肢温热、有力,感觉轻松。

4、作用理肺降逆,通络宣肺。

5、注意梳摩勿伤皮肤,按压勿压伤肋骨。

七、按上腹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季肋下缘,自上向下逐步点按幽门、阴都至盲俞穴止。反复操作。

3、要领

(1)点按穴位处时,用力要以能耐受为度。

(2)按时有沉重胀及微酸感。

(3)术后上腹舒适,全腹温热。

4、作用健脾和胃,顺气降逆。

5、注意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施术,以免胃气上逆。

八、按腹中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腹置于上脘穴处,沿腹正中线向下点按,经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曲骨穴止,反复进行点按。

3、要领

(1)上腹不适,点按三脘为主;下腹、下肢疾患,点按水分、气海、关元穴为主;生殖器疾患,点按曲骨为主。

(2)点按上腹穴位时有酸胀感;点按水分及下腹穴位时有酸胀及温热放散到下肢的感觉。

4、作用健运脾胃,温肾壮阳

九、按下腹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置脐旁之盲俞,自上向下逐步点按。经四海、大赫到横骨,反复按压。

3、要领

(1)下腹点按应较上腹点按用力小。

(2)点按时宜着力,但应缓慢下移。

(3)术时有酸胀、沉重感;术后局部温热,下腹舒适。

4、作用温补肾阳,固本培元。

5、注意术前排尿。

十、按天枢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食指指腹,分置两侧天枢穴,着力长按1~2分钟。

3、要领

(1)两指用力要均匀一致。

(2)长按用力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3)术时腹部紧压感,下腹及下肢有温热及放射性温热感。

(4)术后腹部温暖舒适。

4、作用理气健脾,涩肠止痛。

5、注意便秘者忌用。

十一、按气冲法

1、 体位仰卧位。

2、操作以两拇指腹置两侧气冲穴处,长按1~2分钟。

3、要领

(1)长按由轻到重再轻。

(2)每次以两下肢有发热感时止。

(3)术时两下肢有放射性温热。

(4)术后小腹及下肢温热轻松。

4、作用行气活血,温通筋脉。

十二、按脊中法

1、体位俯卧位,头微抬。

2、操作以拇指端置于风府穴进行点按,并向下逐个棘突间隙点按3~5次,到阳关穴止。

3.要领

(1)点按背部用力大于腰部,指端应与皮肤保持垂直。

(2)颈椎棘突间点按要迎随呼吸。

(3)术时有沉重及微热感。

(4)术后头脑清爽,腰部舒适。

4、作用疏散风邪,调补肾气。

十三、按肩胛内缘法

1、体位侧卧位,头后仰,微挺胸,上肢后伸。

2、操作一手扶肩,一手以拇指指腹置于肩胛脊柱缘上方的肩中俞穴处,着力点按。逐步下移,经魄户、膏盲到肩胛下角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点按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

(2)点按时亦可让受术者咳嗽,咳嗽时点按。

(3)点按后配合局部抚摩或空拳轻揉。

(4)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心胸舒畅,增益精神。

4、作用通宣肺气,回阳救逆。

十四叠掌按腰法

1、 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双手掌重叠,置于腰部,以正中线命门穴为中心,做有节律的按压3~5分钟。

3、要领

(1)按压时要迎随呼吸,呼气时进行。

(2)按压要用巧劲儿,以能耐受为度。力要贯足,不可用暴力。

(3)术时有紧压和牵扯感。术后感觉腰部舒适。

4、作用补肾气,强腰脊。

十五、按环跳法

1、体位侧卧位,术侧下肢屈曲,环跳穴向上。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环跳穴上,食指置臂部两侧。以两拇指徐徐加力进行长按3~5分钟。

3、要领

(1)嘱其臀部肌肉放松。术者两指用力要均匀,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为加重力度,可用时尖代替两拇指,进行长按。

(2)术时有酸、麻胀感及电流样热感,传经承扶、委中到足跟;术后下肢温热,感觉有力。

(3)勿用蛮力,逐渐加压。

4、作用祛风散寒,强健腰腿。

十六、按股前法

1、体位仰卧位,膝下放垫。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置股前髀关穴处余指分置两侧,以两拇指进行长按,经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下巨墟,自上向下逐步长按到解溪穴止。

3、要领

(1)按股前时,长按每个穴位均应得"气"。

(2)穴位之间应配合轻推。

(3)术后下肢温热有力。

4、作用通经活络,健脾和胃。

十七、按小腿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两手拇指置阴陵泉穴处,食指置小腿外侧,沿胫骨内缘,自上向下经地机、漏谷、三阴交穴到交信穴止,反复按压。

3、要领

(1)按压时两拇指应逐步下移,且贴近骨膜,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

(2)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术后小腿温热有力。

4、作用调和气血,通气缓痛。

十八、内、外关按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指腹置受术者腕掌部的大陵穴处,食指置腕背阳池穴处,自上向下合揉到中指端,反复操作数次。再以拇指置内关穴,食指置外关穴,着力合按3~5分钟。

3、要领

(1)合揉手法要轻柔,合按后可配合指揉。

(2)合揉时局部有温热轻松感。合按时局部有酸、胀感。术后胸及上腹部有舒适感。

4、作用和胃理气,安神镇痛。

十九、按神门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置于肘窝正中的曲泽穴,自上向下推摩,经内关到劳宫穴止,反复操作数次。再以一手拇指置内关穴,另手拇指置神门穴,反复按揉数次。

3、要领

(1)推摩手法宜轻缓,按揉用力以能耐受为度,神门穴可配合指掐。

(2)术时有酸、麻、胀感;术后心胸舒畅有安静感。

4、作用镇静安神,宁心通络。

第四节点法

点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四节。现介绍点法的手法应用。

一、点按胸骨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体侧。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自璇玑穴逐步向下点按到中庭穴处。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术时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

(2)用力宜均匀缓慢而有力。

(3)术时有一紧一松感及压迫感;术后心胸开阔,呼吸畅快,增益精神。

4、作用宽胸利隔,和胃止吐。

二、双龙点肩法

1、体位坐位,术者站其体侧。

2、操作术者两手拇指伸直,微屈四指,用拇指端置于肩前窝的抬肩穴,肩后窝的俞穴,同时着力,相对点按。

3、要领

(1)点按前应放松肩部肌肉。

(2)点按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用力要以能耐受为度。

(3)取穴要准确。

(4)术时局部有酸、胀。微痛感;术后肩部微热,感觉轻松。

4、作用祛风邪,活气血,通经止痛,解除粘连。

三、双龙点肾法

1、 体位俯卧位,术者站其体侧。

2、操作术者两拇指伸直以指端置于两侧肾俞穴,食指扶定体两侧。两拇指同时着力对点,以连续点按三次为直。

3、要领

(1)操作时双手同时着力,戳点对合,由浅入深,不可乱点。

(2)点按方向是向内略向上斜,相对点按。

4、作用调补肾气,强腰壮肾,明目聪耳,壮阳健骨。

四、跪点双窝法

1、体位受术者双膝跪于床上,两手扶床。术者站其体侧下方。

2、操作术者两手拇指神直,以拇指指腹置于两侧委中穴处,着力点按。

3、要领两指用力要均匀一致,以能耐受为度。点按委中时有酸、麻、胀感及放射感。拇指用力方向向上时,放射感向上传。拇指用力向下时,放射感传到足跟。

4、作用疏筋活络,疏利腰膝。

第五节拨法

拨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五节。现介绍拨法的手法应用。

揉拨胫前肌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置于胫前肌外侧阳陵泉穴处,以指腹按揉胫骨外侧胫前肌部位,自上向下,边按揉边移到解溪穴处。反复操作数次。再以拇指指端于胫前肌肌腹处进行横向拨动1~2次,自上向下逐步移到解溪穴处,最后以四指进行抚摩数次。

3、要领

(1)按揉胫前肌用力由轻到重,同时点按足三里、丰隆、上巨墟、条口、下巨墟等穴位。

(2)按拨动作要轻巧,灵活,注意保护皮肤。

4、作用疏理肌筋,解痉止痛,调和气血,健脾和胃。

第六节摩法

摩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六节。现介绍摩法的手法应用。

一、上腹横摩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并拢,置于一侧腹哀、章门穴处,横向经关门、太乙到对侧腹哀、章门穴处,反复横摩数次。

3、要领

(1)横摩在两侧腹哀、章门穴处用力稍重,可将肌肉摩拉起,腹中部用力稍轻而缓。

(2)术中有腹肌拉扯及微胀感。术后上腹部轻松。

4、作用补脾阳,助运化,宽胸肋。

二、脐旁横摩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掌侧并置于大横、腹结穴处,经过天枢、外陵穴到对侧大横、腹结穴处止,反复进行横摩数次。

3、要领

(1)大横、腹结穴处着力稍重,脐周用力宜轻柔。

(2)术时局部有拉扯感和微胀感;术后局部温热,肠鸣音增强。

4、作用温补脾肾,调中和胃。

三、下腹横摩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手指或指掌置于腹部一侧五枢、府舍穴处,经水道、气穴、关元到对侧五枢、府舍穴处,往返横摩数次。

3、要领

(1)水道、气穴处用力稍重,其余部位稍轻。

(2)下腹横摩用力比上腹横摩用力要轻。

(3)术时掌根微向上抬起,手指掌侧平放于施术部位着力。

(4)便秘者,左下腹部宜重摩。

(5)术时下腹部肌肉有牵拉和微胀感;术后小腹轻松,温热。

4、作用调补下焦气机,益元振阳。

四、腹部斜摩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指腹,并置于一侧腹哀穴,自上向对侧内下方斜行摩动,经过太乙、水分、神厥、四满、水道、归来穴止。反复进行斜摩数次。左、右侧分别进行。

3、 要领

(1)手置于腹哀穴处先摩动3~5次后再斜摩,摩法用力上腹部稍重些,脐下部用力要小。

(2)术时局部有肌肉牵拉感;术后全腹部舒适,温热。

4、作用温运脾阳,和胃理肠。

5、注意应空腹施术。

五、脐周团摩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掌心置神阙穴上,以脐为中心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团摩各30次。

3、要领

(1)本法常用于小儿,多在睡眠时施行。

(2)团摩手法宜轻柔,频率宜慢,每一方向均以微汗为度。

(3)术时和术后局部有温热、舒适感。

4、作用健脾和胃。

六、背部斜摩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或两手四指置于一侧肩中俞及曲垣穴处,自上向内下斜摩到对侧的肝俞、魂门穴处。反复操作数次。

3、 要领

(1)两手用力要均匀,轻柔。背肌肥厚者可配合摩按法。

(2)术时背部有沉重、微胀感;术后背部有轻松感。

4、作用疏泄肝脾湿热,通络止痛。

七、背部直摩法

1、 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掌侧并置于背部大椎穴平高处,自上向下沿脊椎两侧经膏盲到膈关穴高度,反复直摩数次。

3、要领

(1)背部直摩时可配合点按俞穴。

(2)直摩用力背上部重于下部,以皮肤微红、微汗为度。

(3)慢性虚损者膏盲穴宜多摩;上腹疾患者多摩膈关穴。

(4)术时和术后局部均有温热及上腹部舒适感。

4、作用疏泻湿热,健运脾阳。

八、腰部梭摩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手掌置于一侧肾俞、气海俞及大肠俞穴处,先向同侧横摩到带脉穴处,再通过两侧的肾俞穴摩动到对侧带脉穴处,反复摩动数次,往返进行。

3、要领

(1)手掌要密切接触皮肤,用力宜均匀。

(2)摩动时随体形改变着力点,背部用力重于侧腹。

(3)术时局部有温热、舒适、沉重感;术后腰部轻松。

4、作用调补肾阴,活血利腰。

5、注意防止擦伤皮肤,皮肤干燥者可用递质。

第七节揉法

揉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七节。现介绍揉法的手法应用。

一、揉太阳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两侧太阳穴,轻而和缓地揉动1~3分钟。后以一手扶头部,另一手拇指腹自头维穴向外下方经过太阳穴摩动到耳门,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指揉时宜轻缓、柔和,摩动可稍用些力量。

(2)术时有酸胀及放射感到前额;术后头脑清爽。

4、作用疏风散热,清头明目。

二、揉风池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一手扶前额,另一手拇、食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处,指揉1~3分钟。再以拇指掌侧自脑空穴向下摩动,经过风池到肩井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术时头宜直立,不可偏斜。

(2)指揉方向,向前并微向上方。

(3)术时局部有酸、胀、温热感;术后颈部、肩部舒适,头脑清爽。

4、作用疏风清热,清头开窍。

5、注意体弱者可俯卧位。

三、膻中揉摩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中指或食指贴于膻中穴上,沿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揉30次。后以大鱼际同样各揉30次。

3、 要领

(1)迎随呼吸而起伏。

(2)用力要均匀,缓慢而有力。

4、作用宽胸解闷,行气活血。

四、揉大椎、阳关法

1、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指腹揉大椎穴1~3分钟,再指揉阳关穴1~3分钟。再以掌心于大椎、阳关穴处进行团摩1~3分钟。

3、要领

(1)揉大椎穴用力重于揉阳关穴。

(2)团摩用力缓慢而有力,以皮肤微汗为度。

(3)指揉时局部有酸、胀感。团摩时有温热感。术后腰背肌及腹部舒适。

4、作用疏风散寒,温补脾肾。

五、背部拳揉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手握拳,以拳面四指的本节部分着力于背部左、右肩中俞穴处,进行拳揉1~2分钟。再两侧大抒穴的高度,沿脊柱两侧经过脾俞、胃俞、肾俞到大肠俞,反复拳揉约1~2分钟。

3、要领

(1)体壮者用实拳,体质虚弱或久病后宜用空拳揉。

(2)术时宜着力,但移动宜缓慢,揉动以皮肤微红为度。

(3)肩、背、颈、项强痛者,拳揉肩中俞用力宜加重。胃肠有病宜重揉脾俞、胃俞。腰痛者宜重揉肾俞、大肠俞。

(4)术时局部有沉重、舒适感;术后皮肤发热,胸、腹、腰部舒适。

4、作用振奋脾阳,化湿消滞。

5、注意年老体弱者慎用。

六、揉臀部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手握拳,以臀部秩边穴为中心,拳揉1~3分钟。再沿骶髂关节上缘向下经臀部拳揉到承扶穴处,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体弱者用空拳,体壮者用实拳拳揉。

(2)术时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术后感到腰背轻松,温热。

4、作用强健腰膝,宁心安神。

七、股内侧揉捏法

1、 体位仰卧位。

2、 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股内侧上方阴廉、五里穴处。自上向下进行揉捏,经过阴包到阴陵泉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自上向下揉捏时手法应缓慢而有力。

(2)沿经穴位阴廉、五里、阴包、血海等处应配合按法。

(3)术时下肢酸、胀,有放射性温热感;术后胸腹舒适,头脑清爽。

4、作用温通经脉,活血化瘀。

八、小腿内侧揉捏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四指置阴陵泉穴处,拇指置阳陵泉,自上向下进行揉捏,经地机、漏谷、三阴交到踝下照海穴后,再以四指摩动到隐白穴止。并将拇趾屈曲按压,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揉捏移动要缓慢。

(2)揉捏经过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穴位处,配合按法。

(3)术时下肢酸、胀,有放射性温热感;术后下肢轻快、胸腹舒适,头脑清爽。

4、作用清化湿热,通利三焦。

九、股后揉捏法

1、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两手四指置股上方内侧,拇指置股外侧,做钳形揉捏。自上向下逐步移动,由承扶经委中,承山到昆仑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揉捏时大。小鱼际应着皮肤,拇指与四指掌侧应着力作缓慢而有节律的移动。

(2)移动时揉捏手势随下肢解剖形态而改变着力点。

(3)大腿部用力应重于小腿部。

(4)术时局部微酸、胀,感觉舒适,术后感觉下肢温热、轻松、有力。

4、作用强健腰膝,活血通经。

十、揉血海法

1、体位侧卧位,术侧下肢屈,曲血海穴向上,置于床上。

2、操作术者一手握拳置于血海穴上,做旋转揉动,反复操作数次。再以一手全掌置箕门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抚摩经血海到阴陵泉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拳揉动作应有节律,用力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

(2)抚摩应缓慢而轻快。

(3)术时有紧张和酸、胀感;术后下肢温热、轻松,下腹部舒适。

4、作用调和气血,法瘀止痛。

十一、揉足三里法

1、体位仰卧或直坐。

2、操作术者以食指屈曲,以指背揉按足三里穴2~3分钟。再以四指自阳陵泉穴处,自上向下抚摩到悬钟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按揉时用力不可过大,以能耐受为度。

(2)抚摩宜轻缓。

(3)术时局部有酸、胀感,并向下放射;术后下肢温热、,轻松,腹部舒适。

4、作用调和气血,补脾和胃。

5、注意下肢肌肉萎缩者慎用。

十二、揉三阴交法

1、体位侧卧位,术侧下肢三阴交穴向上屈曲膝关节,平放床上。

2、操作术者以一手四指置照海穴,经然谷到隐白穴进行抚摩,并以拇指端点按大足趾顶部。再以一手四指置三阴交穴处进行长按,拇指置悬钟穴处进行长按2~5分钟。

3、要领

(1)按揉三阴交穴位用力应重于按揉悬钟穴。

(2)长按以能耐受为度。长按后可配合进行抚摩法。

4、作用活血法瘀,通经止痛。

十三、揉悬钟法

1、体位仰卧位或坐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屈曲食指背按揉悬钟穴2~3分钟。再以拇指置小腿外侧条口穴,食指置承山穴,着力相对长按2~5分钟。

3、要领

(1)按揉用力以能耐受为度。

(2)颈部不适时,以按揉悬钟穴为主;下肢不适时以对按条口、承山为主。

(3)术时局部酸、胀感;术后下肢有温热及轻松感。

4、作用调和经脉,舒肝理气。

5、注意皮肤干燥,肌肉瘦弱者慎用。

十四、双手揉球法

1、体位坐位,上肢自然下垂。

2、操作术者双手掌指略屈曲。两手掌心对置于肩关节的前后,做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相对旋转揉动,如球在手中揉动。然后紧揉三角肌部位,最后以两手大鱼际对置肩窝前后施力挤合而结束手法。

3、要领

(1)着力要均匀,持续。以局部温热,皮肤微红为宜。

(2)术时双手动作要协调,不可摩擦皮肤。

4、作用活血通络,温经散寒,滑利关节,消除肿胀。

十五、揉劳宫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大陵穴处,自上向下经过劳宫推摩到中指第一节指骨处,反复进行数次。再以拇指置掌心的内劳宫,食指置掌背的外劳宫,做顺时针和逆时针合揉2~3分钟。

3、要领

(1)揉动时内劳宫用力重于外劳宫,用力要均匀而有节律。

(2)有恶寒发热者,宜蘸酒揉。

(3)术时有微酸、胀感;术后局部温热。

4、作用镇静安神,疏通心络。

第八节搓法

搓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八节。现介绍搓法的手法应用。

搓点强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四指指腹或掌面,着力于八廖穴进行搓揉。待局部温热后再以拇指指腹点按长强穴1分钟。

3、要领

(1)搓时自一侧上廖到下廖方向往返进行搓揉。

(2)施术中要刚中有柔,注意保护皮肤。

(3)搓以皮肤微红为度。

4、作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清利下焦,壮腰补肾。

5、注意孕妇禁用此法。

第九节颤法

颤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十一节。现介绍颤法的手法应用。

温肾补气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掌相搓至热,迅速以两掌心置于两侧肾俞、气海俞穴处,做快速振颤手法约2分钟。

3、要领

(1)术者腕部放松,全掌紧贴皮肤,掌心对准两侧肾俞、气海俞穴处施振颤法。

(2)动作要连贯,使振颤连续不断传递到机体,产生温热感, 以连续施术2分钟为宜。

4、作用温肾壮腰,大补元气,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第十节拍打法

拍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十二节。现介绍拍法的手法应用。

胸肌拍打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双手四指并拢,从受术者胸骨正中线,自内向外依次拍打胸大肌部位,反复操作。再以两手掌自胸骨中线向两侧按揉胸大肌数次。

3、要领

(1)拍打时用力要均匀、和缓而有节律。

(2) 按揉要迎随呼吸,掌心不离皮肤。

(3) 妇女乳房部不得进行此法

4、 作用宽胸解郁,理气止痛。

第十一节叩法

叩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十三节。现介绍手法应用。

吉庆有余

1、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2、 操作术者双手五指并拢,屈曲成空拳以腕关节的一起一落带动双拳交替着力叩打肩背及项后夹脊部位,反复叩击数遍。

3、要领

(1)术时用力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2)手法要轻巧,富有弹性和节奏,叩击有声如庆贺丰收,故称"吉庆有余"。

4、作用舒筋活血,开导放松,调和气血。宣通肺气,解除疲劳。

第十二节击法

击法的手法操作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十四节。鲜介绍手法应用。

指尖击法

1、体位 坐位

2、操作十指分开,微屈曲成爪状。以指尖叩击前额及头部,反复操作数遍。

3、要领

(1)动作要灵活、轻巧自如。着力要均匀而有节奏,力度依胖瘦而不同。

(2)术时以指尖着力,不宜以指腹着力,要将指甲剪短修圆,避免损伤皮肤。

4、作用轻手法时起镇静安神,抑制神经的作用;重力快速手法时则兴奋神经,清脑益智。

第十三节啄法

啄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十五节。现介绍手法应用。

密拿拍打风市上、下法

1、体位卧位。

2、操作术者以单手或双手三指(或五指)端在股外侧,似风市穴为中心进行快速凑合。一松一紧,一张一合,一起一落地反复啄拿数遍。后以手指并拢,伸直,拍打密拿过的风市穴上、下,反复操作数遍。

3、 要领

(1)密拿时速率较快,以皮肤有印痕,局部有微温热感为度。

(2)手法用力要均匀,以风市为中心。

(3)拍打时持续到局部灼热、潮红为度。

(4)避免掐、抠动作,以防损伤皮肤。

4、作用祛风散邪,疏通闭塞,温通经络,止痛祛痒,引邪出经。

第十四节抹法

定义:以单手或双手掌心或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做左方或上下往返移动的方法,称抹法。

抹法的动作与推法相似,可谓是直推、旋推、分推、合推的综合动作。推法是单方向的移动。而抹法则可根据不同施术部位做单方向或任意往返方向移动。抹法着力也较推法为重。

一、手法操作

1、掌抹法受术者坐位或卧位。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掌心大鱼际和小鱼际部贴于施术部位,着力做轻而不浮、重而不滞、轻巧灵活的往返移动或移抹。多双手对称施术,用于额、颈、胸、肋等处。

2、拇指抹法受术者坐位。术者以两手四指扶其头部,以拇指自印堂穴交替向上抹到神庭穴,往返数次。随后向左右沿前额抹到太阳穴。并在太阳穴作运转活动数次,仍向中间合拢。如此往返数次。再分别沿眼眶周围反复抹动。然后沿颧骨下缘抹到两耳前的听宫穴,再作数次往返,最后仍还原回到印堂。以上动作连续不断,一气呵成。

二、要领

手法动作要连续不断,缓和,灵活。轻而不浮,重而不滞,防止抹破皮肤。

三、作用

抹法所施部位和穴位不同,其作用亦不同:抹印堂、前额、膀胱经(项部)均有疏风解表,活血通络之功;而抹印堂和前额还有平肝降火,开窍醒脑之功;抹眼眶则能明目醒脑,宁心安神;抹人迎则能平肝降压;抹胸部宽胸理气;抹法在手部应用则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四、手法应用

抹桥弓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头偏向对侧。

2、操作术者以左手扶前额,使其头稍向左上斜偏。再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沿胸锁乳突肌自上向下推抹30次。左右分别进行。

3、要领手法宜慢,轻柔。不能两侧同时施术。术时有酸胀感。

4、作用降低血压,减慢心率。

5、注意低血压及心动过缓者忌用此法。

第十五节捏法

定义:以拇指与食指对合着力于施术部位,反复交替捏拿的手法,称捏法。

手法操作

1、体位坐位或者卧位。

2、操作术者的拇指与四指的指腹对合力交替、反复、持续、均匀地捏拿皮肉肌筋。使局部在指的不断对合转动下捏起,再以手的自然转动,使皮肉肌筋自指腹间滑脱出来,如此反复交替进行,循序移动。

3、要领术中要用力均匀,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灵活自如,按其经络。穴位捏而拿之,不可呆滞,注意保护皮肤。移动应顺着肌肉外形轮廓循序进行。

4、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5、手法应用

(1)捏颈肌法

1)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2)操作术者两手并置于风池穴处,拇指在颈肌外侧,余指在颈肌内侧,将一侧颈肌微向上拿起,自上向下捏拿到肩中俞。反复数次,左右分别进行。

3)要领捏拿移动宜缓慢,用力均匀,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肌肉有拉扯感及酸、胀感。术后头脑清爽,颈项灵活。

4)作用调和气血,解痉止痛。

(2)捏脊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两拇指挠侧面置尾胀部皮肤,食、中指前按与拇指相对用力捏起皮肤,随捏随提,双手分别捻动向前推移到大椎穴处,进行捏拿推捻提放按揉脊柱及两侧肌肤,连续操作5~6遍。另一种手法是拇指在前,食指屈曲在后进行上述捏拿推捻提放按揉等手法动作。

3)要领以指面挤捏肌肤,不能用指端,否则易疼痛。捏拿肌肤用力要均匀适当。捏拿多则不易前推,少则易滑脱且疼痛。重则欠灵活,轻则不得气。每捏拿三次提拿一次。操作时,腕部放松,动作要协调灵活、连贯。

4)作用消积导滞,健脾和胃,调正阴阳,通经活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

(3)捏上臂法

1)体位仰卧位,上肢外展。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置上臂外侧,余四指置臂内侧青灵穴处着力捏压,反复操作1~2分钟。再以拇指置上臂外侧,其余四指置极泉穴下方,自上向下沿肱骨内缘逐步下移经青灵到少海穴止进行捏压2~3分钟。

3)要领

①捏压下移时应缓慢而有力。

②沿经穴位捏压时应有麻木和温热感。术后上肢轻松而有力。

4)作用疏调经脉,理气宽胸。

第十六节提法

定义:双手对按而向上提或双手按于施术部位,以寸劲儿向上提或垂手拿起的手法,称为提法。提法分为顿提法、端提法和空提法三种。介绍如下:

一、顿提法

1、体位受术者坐低凳上,术者靠施术侧上肢前方站立。

2、操作术者以双手分握受术肢五指,使掌心向受木者面部。术者将上肢上提到内上方依次向外上方、外下方、内下方,反复循环连续转动数遍。待肌肉放松,转动滑利时,突然发力把受术肢从下向上提拔。每次施术1次或重复2~3次。每次提拔常可发出响声。

3、要领

(1)有骨折者忌用此法。

(2)术时手心应向受术者面部。否则会使伤加重。

(3)有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年老体弱或老伤患者,要慢慢向上引提,术后也应慢慢放下,否则均可引起剧疼。

(4)孕妇暂不用此手法。

4、作用解除粘连,顺理肌筋。

二、端提法

1、头颈提摇

(1)体位坐位,术者站其后。

(2)操作术者双手拇指伸直,置于枕后,食指置于两侧下颌骨侧下方抱定头部,带动头部做前屈、后仰,左右旋转及划圈样转头部,各数次。最后向上提头部数次。

(3)要领

1)颈部肌肉要放松。

2)四指放于下颌骨的侧下方,指不能按压颈部。

3)提摇动作宜和缓而有节律,两手用力要协调,均匀一致,动作不可过猛,力度不宜过重。

(4)作用滑利关节,醒脑安神。

2、四指归提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两虎口对准两侧耳垂。拇指置风池穴处。中指端置太阳穴位处,四指同时施力,向内归向上提约1分钟。

(3)要领

1)手法由表及里,持续着力,四指同时施力,缺一不可。

2)术时用力宜轻,动作轻巧,取穴准确。

3)忌用暴力。避免挤、按、捏、抠等手法。

(4)作用疏风止痛,聪耳明目,调和阴阳,补益气血,健脑安神。

三、空提法

叠掌按腰空提法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置于腰部,以另一手掌置于其上重叠,着力于施术部位揉按或推拿,再以双手逐渐深沉下压,并随呼吸在吸气时,突然施以寸劲两手向上提,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

(1)术时应根据呼吸节律,确定提法施术时机。

(2)用力大小以能耐受为度,避免暴力,空提操作要巧要快。

(3)按压时局部酸胀感、紧压及牵拉感,术后腰部舒适感。

4、作用补肾气,强腰脊,调和气血阴阳,顺理肌筋。

提法是伤科治疗八法之一。提法常作为拿法、捏法过程中的一种加强刺激量的手法。

第十七节压法

定义:用单手或两手的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压而抑之,称压法。

压法与按法相似,无严格的区分标准。广义的讲:按是用一定的力按压施术部位,是所有力的总称,所以按包括压。压是按法类中的一种。故有将"指按法"、"掌按法"称为"指压法"、"掌压法",将两者连起来统称"按压法"。狭义讲:按法力达皮肉,多迎随呼吸,按法面积大,压强小。而压法力达筋骨,不迎随呼吸,压法面积小,压强大,压力大,时间较长,且力深透。按法动作偏动,按而揉动。压法偏静,压而不动。

一、体位卧位。

二、操作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指或手掌置于施术部位,间断而缓慢地着力,深压而抑之,缓慢移动,深压而抑,间断压抑,压而不动,提则轻缓,一起一伏,反复施术数次。

三、要领

1、压法用力方向应垂直于施术部位,用力由轻到重。缓慢加压。不可突发暴力。

2、加压用力时,指力则腕动,掌力则臂动,力宜深沉。

3、如以肘部进行压法,力量大,刺激较强。操作时应做间歇按压,不能持续用力,力度以能耐受为度。

四、作用

舒肝通络,解痉止痛。

五、注意

胸壁禁止使用单指压法,采用多指或掌压法,手应与肋骨保持十字交叉状。老年及小儿慎用此法。

六、手法应用

掌压胁肋法

1、体位侧卧位,术侧上肢上举抱头。

2、操作术者以两手掌心并置于腋下渊腋、大包穴处,四指置天池、食窦穴处,随呼吸做颤动按压,反复操作2至5分钟。

3、要领

(1)术时两掌心密切接触腋下皮肤。

(2)受术者深呼吸,术时迎随呼吸,呼气时下压。

(3)按压时双手均匀着力向下压。

(4)术时有压迫和舒适感。术后心胸舒畅,头脑清爽感。

4、作用宽胸理气,清热解郁。

第十八节掐法

定义:以指端(多以拇指端)甲缘重按穴位,而不刺破皮肤的方法,称掐法。又称切法、爪法。

一、手法操作

受术者坐或卧位。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指端甲缘,将力贯注于指端,着力于体表的施术部位或穴位上长按而掐之,或两指同时用力抠掐之,但不刺破皮肤。

二、要领

1、术时手指垂直用力按压,用力由轻到重,不能抠动,以免掐破皮肤。

2、掐后常继以按揉,以缓和刺激,减轻局部疼痛感。

3、掐法次数一般掌握在5~6次,不宜反复长时间应用。

4、掐法为重刺激手法,取穴要准。

5、术时有酸、麻、胀、疼痛感觉。

三、作用

开窍醒神,回阳救逆,祛风散寒,兴奋神经,温通经络。

四、手法应用

1、掐人中法

(1)体位仰卧或坐位。

(2)操作术者一手扶前额,另一手以拇指指甲缘掐于鼻唇沟的人中穴处1~2分钟。后再以两拇指以人中穴为中心向两侧分推到禾穴反复数次。

(3)要领

1)掐后可配合指揉法。

2)术时局部有酸、胀、微痛感。术后头脑清醒,局部温热。

(4)作用清热开窍,回阳救逆。

2、面部摩掐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分置两侧迎香穴,沿上颌下缘经过颧、下关到耳门穴止,先施以指掐法后再进行指摩法。反复操作3~5分钟。

(3)要领

1)指掐法宜重,以能耐受为度。摩法需轻缓。

2)指掐时有放射性酸胀感,术后耳、面、头部有温热及清爽感。

(4)作用疏风开窍,活络止痛。

3、掐鱼腰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甲掐两眉弓中点的鱼腰穴1~2分钟。再以拇指指腹自眉弓内梢的攒竹穴,经鱼腰穴、丝竹空穴到上关穴止反复摩动数次。

(3)要领

1)双手均匀、对称用力,摩时宜缓慢而有力。

2)掐后可配合指揉。

3)术时有酸、麻、胀感,且放射到眼窝内。术后视力增益。

(4)作用疏风活络,明目镇痛。

4、掐睛明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指甲轻掐两眼内眦处的睛明穴1至2分钟。再以两拇指端轻揉睛明穴后,向外下方经四白、颧到下关穴止,反复摩动数次。

(3)要领

1)掐睛明后可配合指揉法。

2)摩动宜缓而有力,经穴处可配合点按。

3)术时局部有酸、麻、胀感并向眼窝内放射。术后视力增益。

(4)作用疏风情热,通络明目。

5、掐四白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食指甲置于两侧眼下方的四白穴处进行指掐后,再以两拇指腹分别置于两侧睛明穴处,自内经四白到瞳子分推数次。

(3)要领

1)掐后可配合指揉法,以消除掐时之不适,分推时两指用力要均匀。

2)术时局部有酸胀感,并有放射到眼球内的感觉。术后视力增益,眼周温热舒适。

(4)作用祛风明目,活络止痛。

6、掐四神聪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扶头,另一手四指(拇、食、中、无名指)分置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做掐法,后再继以指揉2至3分钟。

(3)要领

1)术时头宜直立,不可偏斜。

2)取穴要准确,术时手指与皮肤保持垂直,掐时宜重,揉时宜轻。

3)术时局部有酸、胀感,放射到全头。术后头脑清爽

(4)作用舒肝熄风,开窍益聪。

(5)注意勿掐伤皮肤。

7、解溪掐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

1)以一手虎口置小腿下段,自上向下经解溪穴刨推到足背部,反复数次。

2)再以拇指指甲按压解溪、冲阳、陷骨、内庭各穴1分钟。

(3)要领

1)按压穴位由轻到重,按后配合指揉。

2)术时有酸胀感,术后头脑及腹部舒适。

(4)作用清利湿热,滑利关节。

(5)注意勿掐伤皮肤。

第十九节擦法

定义:以指腹或掌指面着力于施术部位,触于皮表,循于肌肤,往返推擦或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的方法,称擦法。

擦法与摩法在动作上是有联系的,擦法的操作直线往返移动,摩法则是环旋移动,所以擦中兼摩,摩中兼擦。

一、手法操作

受术者坐位或卧位。术者腕伸直,使前臂与手掌面接近于同一平面,以手的掌指面或鱼际贴附于施术部位皮肤,稍用力下压,以肩为支点,上臂做主动运动,带动手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的往返直线摩擦移动,使局部皮肤微红为度。其中以小鱼际及手掌尺侧着力者称侧擦法;用大鱼际着力的称鱼际擦法;以全掌着力的称掌擦法。

二、要领

(1)擦法动作要稳,不论横擦或直擦均应在一条直线上,不能忽快忽慢。

(2)擦时往返距离要拉长,动作要连贯持续,往返距离太短易擦伤皮肤。

(3)压力要均匀适中,不可忽浮忽沉,以不使皮肤起皱折为宜。

(4)术者肩部要放松,屈时内收,做到发力于臂,蓄劲于腕,动作平稳而有节奏性。

三、作用

调和气血,疏经活络,健脾和胃,法风散寒,镇静安神,舒展肌筋,温煦皮部。

四、手法应用

1、横擦腰骶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掌置于腰骶部,横向擦动,反复操作。

(3)要领以皮肤微红为度,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擦伤。

(4)作用温肾壮阳,祛瘀止痛。

2、擦腰温肾

(1)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双手搓热,以一手掌根置于一侧肾俞穴,以肾俞为中心纵向擦腰部。反复操作。

(3)要领以透热为度,注意保护皮肤。

(4)作用温肾壮腰,祛瘀止痛。

3、不同部位擦法的效果

(1)擦上腹部及膀胱经有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之功,有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者可应用此法。

(2)擦八、擦小腹有活血调经,温肾壮阳的作用。对阳萎、遗精、不孕及经带诸症可用。

(3)体质虚弱,倦怠乏力者可擦肾俞、命门、督脉、涌泉,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

(4)对肝气郁结者,可擦胁肋以舒肝理气。

(5) 运动系统的损伤以及风湿痹痛者,擦患处,以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第二十节扫散法

定义:以拇指偏峰及其余四指指端作前后、上下直线扫散动作的手法,称扫散法,是专用于颞部及枕部的特殊手法。

一、体位

坐位,术者站体前。

二、操作

术者以一手扶头,另一手拇指与四指分开,拇指偏峰置于额角发际,其余四指微屈曲并拢,指端置于耳后高骨,食指与耳上缴平齐,稍用力做轻快地向耳后单方向的推动。使拇指在额角至耳上,食指在耳后至乳突范围内移动约15次。随后再以指端自上向下扫散到枕后脑空、风池穴处约15次。左右分别进行。

三、要领

(1)拇指偏峰及四指指端应紧贴皮肤,腕宜挺住,以肘关节的屈伸带动手掌做扫散动作。

(2)扫散时出重回轻,下重上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

(3)动作要平稳,轻柔缓和,持续连贯,避免头部晃动,手法用力不宜过重。发长者,指插入发间贴于头皮操作。

四、作用

明目醒脑,法风散寒,平肝熄风,潜阳健脑。

注:此法即扫散少阳术。

第二十一节抚法

定义:手部自然伸直,用手掌或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轻而滑地往返移摩的方法,称为抚法。抚法是按摩手法中摩擦类手法中用力最轻的按抚手法之一。常与摩、运、擦法配合使用。

一、操作

受术者坐或卧位。术者以一手或双手指腹螺纹面,平放于施术部位的体表,以腕关节左右自然摆动,带动掌指轻而滑地往返抚摩,以皮肤表面微红为宜。

二、要领

术时沉肩、垂肘、悬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以使局部感到温和而舒适。

三、作用

温通经络,活血散瘀,解痉止痛,镇静安神。

第二十二节运法

定义:以掌指螺纹面于施术部位作直线及环行的反复运摩揉动,称为运法。

一、操作

受术者仰卧或俯卧位。术者以拇指指腹或手掌的螺纹面于施术部位作直线推运或环行揉搓捻转运摩旋动动作,反复操作数次。

二、要领

1、用力轻揉,作用力仅达皮表,不带动深层组织。顺时针推运为补,逆时针推运为泻。

2、此法多用于小儿,成人则用于头面和腹部。

3、术时用力悬而不浮,不可跳跃拍击。

三、作用

滑利关节,舒通经络,调和气血。

注:在伤科推拿中,运法作为关节的导引运动,常与摇法同用。运法要与推法相区别:运法比推法力小而速度快,该法与揉法相似,但运法只在体表轻轻摩擦运行,不带动深层的组织,用力宜轻缓。

五、手法应用

1、拢腿运腰法

(l)体位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食指横置叩按腰棘突两旁。另一手前臂横置于受术者两大腿下3分之1处,将双腿拢锁,导引下肢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带动腰部运摇。待肌肉放松后,拢紧双腿,向下拔伸上提,并扶腰手按压腰部,同时将双腿戳之。

(3)要领

l)双手密切配合,以先旋摇运后拔伸提戳的顺序进行,按腰手决定拔伸上提及戳之的时机。

2)用力要和缓,不可乱抻。

(4)作用顺理肌筋,通经活络,活血散瘀,强腰壮骨。

2、双运太阳法

(1)体位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站身后。

(2)操作术者以两手中指或拇指指腹着力于左右侧太阳穴处,轻而和缓地绕而旋转呈圆形而运之,反复操作。再以双手拇指吸定于太阳穴正中位对点轻提而结束手法。

(3)要领

1)本法有四种手法:一运、二点、三揉、四提。

2)术时用力均匀,避免暴力重压。

(4)作用疏风止痛,清热安神,聪耳明目,滋阴潜阳。

第二十三节合法

定义:双手指掌螺纹面从两个不同方向,位置相对应地向同一个中心汇拢合之的手法,称合法。

一、操作

受术者坐位或卧位。术者以两手指腹或以单手拇、食指指腹于施术部位的两个不同点,均匀而持续地向同一点推运,合归而汇拢。

二、要领

操作起手时一般较轻,以后逐渐增加力量到合拢,双手对称用力,同时运动。

三、作用

调和脾胃,理气和血,平衡阴阳,扶助正气,通经和络,补心益脾。

第二十四节滚法

定义: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紧贴于施术部位上,交替进行往返滚动的方法,称滚法。

一、手法操作

术者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着于施术部位,掌指关节略屈曲,通过腕关节的主动屈伸,带动前臂外旋和内旋,使手背小指侧在施术部位连续不断地来回滚动,反复操作。

二、手法要领

1、术时肩关节自然下垂,肩臂不能过分紧张,上臂与胸壁间隔约一拳左右,过近操作不便,过远容易疲劳。肘关节屈曲以120度~140度为宜。

2、腕部要放松,关节屈伸幅度要大,使手背撩动幅度在120度左右。

3、术时小鱼际及掌背小指侧要吸附于皮肤上着力,不可跳跃或搓擦。手的着力点在手背尺侧到中指线处。

4、滚动时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性,不可忽快忽慢,时轻时重。

三、作用

疏通经脉,活血化瘀,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解痉止痛,增强肌筋活动能力,增强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

四、手法应用

1、双滚肩背法

(1)体位坐位或俯卧位。

(2)操作术者沉肩,屈肘,悬腕,手握空拳,以小鱼际及掌背尺侧,做肘部一屈一伸带动腕拳部旋滚揉摇,反复施术于受术者肩背部进行滚法。

(3)要领

1)此法主要用于肩背部,可双手同时进行也可交替操作。

2)术中要滚动自如,手法灵活,均匀而有节律,动而不滞,摇而不浮,不推不按,边滚边移。

(4)作用温经通络,疏松肌筋,活血止痛,调和气血,疏散风邪。

2、龙凤呈祥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两拇指弓起,食指略屈曲,以掌背及高骨处着力于两侧肋缘,自上向下,一上一下、一起一伏、一前一后地推而滚运。边推边运,边运边滚,边滚边移,推运结合,往返操作数次。

(3)要领动作要协调,灵巧自如,用力要均匀一致。

(4)作用健运脾胃,疏肝理气。

第二十五节捋法

定义:手指掌略屈曲,握于施术部位的肢体上,快速而急促滑搓的手法,称捋法。

一、手法操作

受术者坐或卧位。术者以一手握肢体远端,另一手掌指关节略屈曲,将受术肢拿握在手中,手与施术部位要贴实,快而急速地反复滑搓。

二、要领

手法即要有一定压力,滑搓的掌指又不要与肢体贴得过紧,着力应连贯、和缓。

三、作用

流通血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缓解痉挛,法风散寒。

四、手法应用

捋抖十指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或以食指指腹夹合着力握捏受术指骨本节,捋而抖之到指端,自上向下捋抖到指端,捋要疾速,抖以寸劲而响。

3、要领

(1)捋要疾速,抖以寸劲,连贯自如,从拇指到小指依次指捋抖。

(2)手法要灵巧,不要干扯捋抻。

(3)本法分为直捋抖和旋捋抖。直捋抖法即直捋而过到末节远端摄住,并施以寸劲颤抖而响,作用和缓。旋捋抖法则以手指使其旋转急拉滑脱,术者手指相撞而响,有温热散寒的作用。

4、作用温通经络,活血散瘀,通利关节,顺理肌筋。注:此法是全身保健按摩的配合手法,一般不单独使用。

第二十六节梳法

定义:以手指或拳背部于施术部位往返梳动或梳搔,形如梳头,实为梳理的方法,称为梳法。

一、操作

受术者坐位或卧位。术者以双手指腹,或五指自然屈曲或握空拳,以骨突部在施术部位同时或交替梳搔,往返或快速或缓慢而持续地梳运。根据作用部位及作用力不同分为爪形梳法、掌指梳法、拳骨梳法。爪形梳法即双手五指略屈曲呈爪形于头部进行梳搔。如以双手五指伸直用掌指同时着力胸背或肋间隙进行梳理、称掌指梳法。双手握拳,以骨骼突出部位着力于脊柱两旁进行梳理则称拳骨梳法。

二、要领

以指面着力,密切接触皮肤,用力深沉,沉而不滞,悬而不浮,用力持续,均匀一致,按一定顺序梳动,柔和轻巧,手不要跳动。

三、作用

调和营卫,疏理肝气,解郁除烦,解表助阳,温通经络,疏散风邪,理经顺络,疏通气血。

四、手法应用

1、 梳胁开胸顺气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双手五指略分开呈梳状,以掌指部着力,自胸部正中线,沿肋骨向两侧分梳到腋下,从上向下逐步移动分梳向

两侧。反复操作数次。

(3) 要领

1)双手用力要均匀,对称,着力和缓。

2)向两胁分梳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搓、擦动作。

3)此法妇女不宜应用。

(4)作用疏通经络,开胸顺气,疏肝解郁,宣肺宽胸。

注:胸胁是阴阳升降之通道,胸中阳气之所,梳之故可开胸顺气。

2、孙猴搔抓

(1)体位仰卧位或坐位。

(2)操作术者双手五指自然分开微屈曲,沉肩,垂时,悬腕,五指呈爪形,着力于头部两侧,耳前后。自下向上搔抓毛发根部。形如孙猴剔痒,反复搔抓并移到头顶。

(3)要领

1)剪好指甲,勿伤头皮。

2)以轻刺激头皮及竖毛肌,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深入皮表,浅循毛发。

(4)作用补益肝肾,滋阴潜阳,平衡阴阳,调节神经末梢,通经络,疏散风邪。

第二十七节摇法

定义: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运动的手法,称摇法。有缓慢摇动称运法,大幅度摇转称盘法之说。

一、头颈提摇

见本章第一六节。

二、摇肩法

1、握手摇肩

(1)体位坐位,上肢放松,自然下垂。

(2)操作术者一手扶肩,以另一手与受术者同侧手相握,稍用力牵直,上臂做顺时针和逆时针小幅度环转活动,摇动肩关节。

(3)要领动作要和缓,用力平稳,速度宜慢。

(4)作用舒筋通络,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2、大幅度摇肩法(又称运肩法)

(1)体位坐位,上肢自然下垂,术者以弓步站于体侧后方。

(2)操作术者一手轻握腕部,将上肢向前向上划圈抬起,待上举160度时以另一手接住腕部向后向下继续划圈,待恢复原位时,在换回原握腕手。如此重复上述动作,操作3~5圈为宜。

(3)要领

1)划圈摇动中换手握腕时不能滑脱,摇动中上肢会发生旋转活动,故握腕不能过紧。

2)环转摇肩幅度由小到大,在正常活动范围内摇动。

3)摇肩要和缓,连贯,平稳,速度不宜快。

(4)作用舒筋活络,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三、摇腰法

站立摇腰法

(1)体位站立位,双手抓住肋木或靠背椅,术者站于体后。

(2)操作术者两手紧扶于受术者腰部两侧,嘱受术者全身放松,术者导引其腰部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摇动,犹如推磨的动作,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受术者肌肉放松,动作要和缓,勿施暴力。术者依手法随时改变体位。

(4)作用疏通经络,滑利关节。

四、摇髋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侧。

2、操作术者一手扶其膝,一手握其足踝。两手协同用力,使髋和膝关节屈曲90度左右。做顺时针旋转摇动和逆时针旋转摇动,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摇动幅度由小到大,力度由弱到强。

4、作用舒筋活络,滑利关节。

五、摇踝法

1、体位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

2、操作一手握足踝部,另一手握住足趾部,稍用力向下牵引拔伸,同时做踝部环转摇动数次。

3、要领踝部要放松,手法要柔和,牵引下摇转踝关节。

4、作用疏经活络。理筋止痛,行气消瘀,活血解凝。

六、摇肘法

1、体位坐位。

2、操作术者一手握肘部,一手握腕部,使时屈曲,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的环转摇动,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摇动宜柔缓,在生理活动范围内摇动,摇动中可配合肘内旋和外旋动作。

4、作用舒筋活络,活血散瘀,消炎止痛,滑利关节。

七、摇腕法

1、体位 坐位。

2、操作术者一手握其前臂远端,另一手握其四指,两手协调用力拔伸腕关节,同时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摇转活动各数次。

3、要领手法要和缓,勿施暴力。

4、作用疏经活络,理筋活血,解痉止痛,消瘀利节。

八、摇掌指关节法

1、体位 坐位。

2、操作 术者一手握腕部,另一手以拇指、食指握住受术者手指轻拔伸,同时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环转摇动数次。

3、要领手法轻柔和缓,动作细致灵捷,切忌暴力。

4、作用通利关节,行气消瘀,消肿止痛。

第二十八节振法

定义:以掌指于施、术部位,做上下快速振颤动作的手法,称振法。

一、手法操作

受术者坐位或卧位。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掌或指掌平贴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手部肌肉及臂部肌肉绷紧。协同为一体,将力集中在手的指掌部(首先应有此概念)作上下、快速的振动动作。使着力点产生振动,传动到机体,在施术部位产生温热、舒适、轻松感。

二、要领1、指掌着力处,不能向下用力掀压,施术手亦不能离开体表。

2、术时手及前臂静止用力外,身体其它部位均应放松,自然呼吸,切忌屏气。

3、动作要连贯,使振动持续不断地传递到机体;幅度要小,频率要快,每分钟约600次左右。连续施术约1~2分钟。

三、作用

顺理气血,消除郁闷,活血止痛,和中理气,温经散寒,祛郁消积,消食导滞,调理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