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骨关节损伤(骨科学)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三节 手部骨关节损伤

一、腕舟骨骨折

舟状骨是腕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周与桡骨及腕骨构成关节面,80%被软骨覆盖,营养血管从腰部及结节部进入,血流方向是由远而近的分布,腰部骨折可使近段骨血流中断。

(一)骨折原因及分类

舟状骨骨折占腕骨骨折70~80%。骨折原因:摔倒时,腕极度背屈,轻度桡偏位着地,舟状骨被桡骨背侧缘挤压而骨折(图3-93)。


二、第一掌骨基部骨折

指第一掌骨基部1厘米处的骨折,多为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近端受拇长展肌的牵拉,向桡侧背侧移位,骨折远段受拇长屈肌及拇内收肌的牵拉,向掌侧尺侧移位,骨折部呈向背侧桡侧成角畸形(图3-97)。

伤后局部肿胀、压痛,拇指对掌外展动作受限。掌指关节及指关节仍可活动。

======治疗:======新鲜骨折复位较易,一手牵引并外展拇指,另一手拇指加压骨折处,纠正成角畸形。复位后前臂石膏固定拇指于外展位4~6周,石膏应包括近节指节。不稳定的骨折可行牵引固定(图3-98)。轻度成角的陈旧性骨折,对拇指功能影响不大者,可不处理。如成角大,虎口过小,可做第一掌骨基部楔形截骨术。


三、第一掌骨基部骨折脱位(Bennett骨折)

第一掌骨受轴向暴力,使基部尺侧斜形骨折,骨折线通过腕掌关节,近端骨块呈三角形,被强大的掌骨间韧带保持原位。拇指腕掌关节是鞍状关节,掌骨基部尺侧骨折后,失去骨性阻挡,骨折远端滑向桡侧,再加拇长展肌及大鱼际肌等牵拉而造成腕掌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图3-99),严重地影响拇指外展和对掌活动。临床上见第一掌骨向桡背侧突出,压痛及拇指活动受限,X线片检查可以确诊。

治疗:主要困难是复位后不易保持。手法复位方法与单纯第一掌骨基部骨折相同,复位后若能稳定,可于拇指外展位固定4~6周。手法复位后不能保持者,可在复位后,持续牵引(皮肤或骨牵引)保持拇指在外展对掌位,用压垫垫在掌骨基部,用管型石膏固定,再持续牵引6周。如不能保持对位应手术复位,用克氏针固定小骨块,另一克氏针固定掌骨基部于第二掌骨,保持复位(图3-100),术后石膏固定4~6周。骨愈合后及时去除内固定,练习活动。



四、掌骨、指骨骨折

(一)临床表现及诊断

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可有局部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异常动度、骨擦音、骨擦感、纵向叩击痛、活动障碍等表现。由于骨间肌、蚓状肌、屈指肌、伸指肌的牵拉,掌骨骨折及中节指骨基部骨折,骨折端向背侧成角,而近节指骨及中节指骨浅屈肌附着点以远的骨折,骨折端向掌侧成角。X线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治疗

1.闭合性、稳定性骨折: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前臂石膏托或铝板功能位固定4~6周。

2.开放性、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开放复位,克氏针交叉或斜形固定,外加石膏托或铝板动能位固定4~6周。



五、掌指关节脱位

手指扭伤、戳伤、手指极度背伸时发生,拇指,示指最多,脱位后指骨向背侧移位,掌骨头突向掌侧,形成关节过伸位畸形(图3-101,102)。示指尚有尺偏及指间关节半屈曲畸形。关节脱位后,手法复位往往失败。因为拇指脱位时,掌骨头穿破掌侧关节囊,颈部被卡在纵行撕裂的关节囊间,有时籽骨或拇长屈肌腱也嵌入两关节面之间,使复位困难。示指脱位时,掌骨头从掌板近端穿破关节囊,掌板嵌在两关节面之间,掌骨颈两侧夹在屈指肌腱及蚓状肌之间,造成复位困难(图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