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大肠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①脏腑名。六腑之一,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连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具有接纳小肠下注的消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传送至肛门而排出体外等功能,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与肺相为表里。《素问·金匮真言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②指小肠较大。《灵枢·通天》:“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1]

  1. 郭霭春 主编.黄帝内经词典.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第50-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