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 (LR2)

来自中医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行间 (LR2,XingJian) 荥穴

文件:Liv2.jpg


释名

行,指通道;穴在两趾趾缝间,故名。


出处

《灵枢•本输》。


定位

在足背第1、2趾间缝纹端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功用

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


主治

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胁痛,疝气,小便不利,崩漏,癫痫,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中风。

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阴茎痛,疝气,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精神经分裂症,神经衰弱,脑血管后遗症。

泌尿系统疾病:遗尿,淋疾。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脘胀痛,呃逆腹胀。

运动系统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

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齿痛喉痹。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外科疾病:疔疮痈肿。

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配穴举例

配睛明、太阳治目赤肿痛;配气海、地机、三阴交治痛经;配百会、率谷、风池治偏头痛 (《腧穴学》)。

配睛明、太阳,有清肝凉血,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配气海、地机、三阴交,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经。

配百会、风池,率谷,有祛风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甲乙经》: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

《千金方》: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然终日不得太息。

《大成》:主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金鉴》: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人血蛊癥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


穴义

肝经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


名解

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行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间。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穴。


功能作用

生风化火。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位置

足背第一、二趾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灵枢•本输》:“足大指间也”,《针灸甲乙经》补充:“动脉〔应手〕陷者中”;《针灸集成》:“大指、次指合缝后五分”。


功效

清肝明目、熄风镇惊。


主治

古代记述:胁痛、腹胀、头晕、目眩、癫痫、不眠、口歪、咽喉气梗、咳逆、喉痹、疝痛、小便不利、茎中痛、遗溺、癃闭、消渴、嗜饮、目赤肿痛、呕逆、呕血、洞泄、腹痛、心下满,胸背痛,肝病、胁下苦满、小腹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重舌、急慢惊风、膝肿腰痛、脚{15}湿疮、足趾肿痛。

近人报道:高血压,视力减退、结膜炎、青光眼、扁桃体炎,面肌痉挛、肋间神经痛,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睾丸炎,乳腺增生。


方例

青光眼:风池、合谷、行间。

心痛:阴郄、行间。

肋间神经痛:曲池、支沟、行间。

消渴:行间、涌泉。

腰连脚痛:环跳、风市、行间。


刺灸法

针尖略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其它

荥(火)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