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脾俞 (BL20)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脾俞 (BL20,PiShu) 脾背俞穴

文件:UB20.jpg


定位

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1、12胸神经后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11、12胸神经后支肌支及相应的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功用

健脾和胃,利湿升清。


主治

腹胀,腹泻,腹痛,胃痛,呕吐,消化不良,黄疸,水肿,背痛。

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肠炎,痢疾,肝炎;

其它: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等。


配穴举例

配期门、天枢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针灸学》);配膀胱俞治脾虚谷不消 (《百症赋》)。

配章门,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胀。

配膈俞、大椎,有扶脾统血,清热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配足三里、三阴交,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肝的作用,主治黄疸,肝炎。


操作

斜刺0.5—0.8寸;可灸。


文献摘要

《千金方》:虚劳尿白浊,灸脾俞一百壮。脾俞、胃管,主黄疸。

《大成》:黄疸,善欠,不嗜食。

《金鉴》:小儿慢脾风证。


穴义

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

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脾脏之热。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