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挥《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金匮教材)


继承发挥《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里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所谓古训,主要是指《素问》《九卷》(两部合之即《黄帝内经》)与《难经》两书,至于《阴阳大论》《胎胪药录》,早已亡佚,难以为据。从《金匮要略》的内容来看,在体系上,无论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都鲜明地反映出《内经》、《难经》的学术思想。如《金匮》认为“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将自然环境因素的异常作为病因,这是本于《内经》天人相应的观点。《金匮》亦根据《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强调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对病机的分析,《内》、《难》皆以阴阳失调为总纲,而《金匮》亦将杂病归于阴病、阳病两大类。对疾病的诊察,《内经》创造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在《金匮》均得到普遍运用,特别是切脉,既保留了《内经》全身三部脉法,又采用了《难经》独取寸口法,将两法综合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后、治则等各个环节,影响极为深远。对疾病的具体认识,《金匮》也继承了《内经》的观点,《内经》有脾疸、胃疸、肾疸之分,《金匮》则以谷疸、酒疸、女劳疸分类,但其病位仍在脾、胃、肾三个脏腑。说明仲景继承《内经》《难经》学术理论并作进一步的发挥。《金匮•黄疸病》篇对黄疸病的特征虽未有提出,其实《素问•平人气象论篇》和《灵枢•论疾诊尺》已论述了“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目黄、溺黄赤”等主症,其在《伤寒论》260条中有“身黄如橘子色”之喻,故不赘述。只在《内经》所说的足太阴之脉,和足少阴之脉,皆主黄疸的理论基础上,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属脾,女劳疸属肾,提出治法和方药。再如,《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精华,在《金匮要略》中则根据《难经》有关论述发展成更为具体的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指出:“若人能养慎……,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些有关注意养生调摄和饮食起居等防病措施就是未病先防的具体体现。本书首篇首条又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肝实之病,多传变至不旺之脾,治疗“当先实脾”,而不能见肝之病,惟治其肝,如此不但肝之本病不易治愈,且可传变至其它脏腑亦病。对于邪气盛实的疾病,预测必传其所克制的脏腑亦病,从而提出先实他脏、兼治本脏以防传变的原则,就是已病防变。此外《金匮•积聚病》篇继《难经•五十五难》所说积聚病,简要地总结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并详述诸积脉诊大法,以补《难经》所不及。其余对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则,有不少都在《内经》、《难经》的原理、原则上 发挥。